电力机车平均管压力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797157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3 0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力机车平均管压力控制装置,其包括多个膜片组件,置于一个阀体内部,膜片组件上方为预控压力,下方与大气连通;多个气阀,置于阀体中,所述膜片组件根据预控压力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关闭,气阀的开启控制输入压力通道与输出压力通道的连通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断开,气阀的关闭控制输入压力通道与输出压力通道的断开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连通,所述多组气阀在阀体内部形成多个容积腔;至少三个电磁阀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快速稳定的实现响应列车管减压和单缓解指令,并能响应单独制动控制器产生平均管和制动管压力,控制精度高且压力输出迅速,密封性好,并有压力监测功能,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安全性能指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压力控制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力机车平均管压力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轨道列车在交通设计和运营管理中,列车制动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为了保证安全,要最大限度的考虑各种突发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电力机车的平均管压力是一种预控压力,平均管压力通过制动管压力控制模块(BCCU)上的双向止回阀进入中继阀的预控压力腔,平均管压力可以使制动管压力产生相应的增压,平均管压力是在系统响应列车管减压或单缓指令后产生的,且在多台机车重联时,可以通过平均管来平衡多台机车的平均管压力,以往的平均管压力是通过人工控制调节的,响应速度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力机车平均管压力控制装置,其通过微机控制,响应速度快。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电力机车平均管压力控制装置,其包括:多个膜片组件,置于一个阀体内部,膜片组件上方为预控压力,下方与大气连通;多个气阀,置于阀体中,所述膜片组件根据预控压力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关闭,气阀的开启控制输入压力通道与输出压力通道的连通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断开,气阀的关闭控制输入压力通道与输出压力通道的断开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连通,所述多组气阀在阀体内部形成多个容积腔;至少三个电磁阀,一个电磁阀用以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和关闭,一个电磁阀用以充气,一个电磁阀用以排气,用以充气和排气的两个电磁阀使平均管压力保持定压。优选地,所述电力机车平均管压力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一下阀座、第一弹簧、第一下阀垫、第一下阀口、第一上阀口、第一上阀垫、第一中间阀体、第二弹簧、第一阀盖、转接板、第二下阀座、第三弹簧、第二下阀垫、第二上阀口、第二下阀口、第二上阀垫、第四弹簧、第二中间阀体、第二阀盖、第一传感器、第三阀盖、第二传感器、电路控制板、第五弹簧、罩壳、第三上阀垫、第三上阀口、第三中间阀体、第三下阀口、第三下阀垫、第六弹簧、第三下阀座、测压接头、第一排气通道、第二排气通道、第三排气通道、第四排气通道、第五排气通道、第一输出压力通道、第二输入压力通道、第六排气通道,多个膜片组件包括第一膜片组件、第二膜片组件、第三膜片组件,多个容积腔是第一腔、第二腔、第三腔、第四腔、第五腔、第六腔、第七腔、第八腔、第九腔、第十腔、第十一腔、第十二腔、第十三腔、第十四腔、第十五腔,至少三个电磁阀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多个气阀包括第一辅气阀、第二辅气阀、主气阀,第一弹簧位于第一下阀座内侧,第一下阀垫与第一弹簧连接,第一下阀口位于第一下阀垫上方,第一上阀口位于第一下阀口上方,第一上阀垫与第一上阀口连接,第一中间阀体位于第一上阀垫上方,第一膜片组件通过第二弹簧与第一中间阀体连接,第一阀盖位于第一膜片组件上方,转接板位于第一阀盖上方,第一辅气阀与第一膜片组件连接,第一电磁阀与转接板连接,第三弹簧位于第二下阀座内,第二下阀垫与第三弹簧连接,第二下阀口位于第二下阀垫上方,第二上阀口位于第二下阀口上方,第二上阀垫与第二上阀口连接,第四弹簧与第二上阀垫连接,第二中间阀体与第四弹簧连接,主气阀位于第二中间阀体上方且与第二膜片组件连接,第二阀盖位于第二膜片组件上方,第六弹簧位于第三下阀座内,第三下阀垫与第六弹簧连接,第三下阀口位于第三下阀垫上方,第三上阀口位于第三下阀口上方,第三上阀垫与第三上阀口连接,第三中间阀体位于第三上阀垫上方,第五弹簧与第三中间阀体连接,第二辅气阀与第五弹簧连接,第三膜片组件与第二辅气阀连接,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依次与电路控制板连接,电路控制板位于罩壳内,罩壳、测压接头、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转接板都与阀体外侧连接,第一下阀座、第一弹簧、第一下阀垫、第一下阀口、第一上阀口、第一上阀垫、第一中间阀体、第二弹簧、第一膜片组件、第一阀盖、第一辅气阀、第二下阀座、第三弹簧、第二下阀垫、第二上阀口、第二下阀口、第二上阀垫、第四弹簧、第三电磁阀、主气阀、第二中间阀体、第二阀盖、第三阀盖、第三膜片组件、第二辅气阀、第五弹簧、第三上阀垫、第三上阀口、第三中间阀体、第三下阀口、第三下阀垫、第六弹簧、第三下阀座、第一排气通道、第二排气通道、第三排气通道、第四排气通道、第五排气通道、第一输出压力通道、第二输入压力通道、第六排气通道、第一腔、第二腔、第三腔、第四腔、第五腔、第六腔、第七腔、第八腔、第九腔、第十腔、第十一腔、第十二腔、第十三腔、第十四腔、第十五腔均位于阀体内侧,第一腔、第二腔、第三腔、第四腔、第五腔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第六腔、第七腔、第八腔、第九腔、第十腔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第十一腔、第十二腔、第十三腔、第十四腔、第十五腔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第六腔、第七腔、第八腔、第九腔、第十腔组成的结构位于第一腔、第二腔、第三腔、第四腔、第五腔组成的结构与第十一腔、第十二腔、第十三腔、第十四腔、第十五腔组成的结构之间,第四排气通道与第三腔连接,第二排气通道与第二腔连接,第五排气通道与第八腔连接,第一输出压力通道与第五腔连接,第三排气通道与第十一腔连接。优选地,所述阀体上包含有测压接头的安装螺纹孔和传感器的安装螺纹孔。优选地,所述三个中间阀体、三个阀盖、三个膜片组件、阀体组成多个密闭的预控空间。优选地,所述转接板与阀体通过螺栓连接。优选地,所述阀体内部设置有凹槽,侧边钻有孔。优选地,所述三个电磁阀、两个传感器组成了一个闭环控制模块。优选地,所述罩壳上装有航空插头,罩壳顶部钻有三个小孔。优选地,所述三个电磁阀、两个传感器通过插头连接在电路控制板上,电路控制板的连接线连接在罩壳的航口插头上。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能够快速稳定的实现响应列车管减压和单缓解指令,并能响应单独制动控制器产生平均管和制动管压力,控制精度高且压力输出迅速,密封性好,并有压力监测功能,大大的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安全性能指标。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一,气阀通过内部气路通道进行逻辑组合控制,简单可靠,控制精度高,稳态性好。二,模块化设计,集成性好。三,能够快速稳定的响应制动命令进行制动和缓解。四,同时响应动力制动信号,当有动力制动信号时将平均管压力缓解。五,失去动力时,可以保持平均管的压力。六,平均管压力监测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外部加罩壳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外部不加罩壳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主要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电力机车平均管压力控制装置包括:多个膜片组件,置于一个阀体内部,膜片组件上方为预控压力,下方与大气连通;多个气阀,置于阀体中,所述膜片组件根据预控压力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关闭,气阀的开启控制输入压力通道与输出压力通道的连通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断开,气阀的关闭控制输入压力通道与输出压力通道的断开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连通,所述多组气阀在阀体内部形成多个容积腔;至少三个电磁阀,一个电磁阀用以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和关闭,一个电磁阀用以充气,一个电磁阀用以排气,用以充气和排气的两个电磁阀使平均管压力保持定压。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电力机车平均管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力机车平均管压力控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力机车平均管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机车平均管压力控制装置包括:多个膜片组件,置于一个阀体内部,膜片组件上方为预控压力,下方与大气连通;多个气阀,置于阀体中,所述膜片组件根据预控压力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关闭,气阀的开启控制输入压力通道与输出压力通道的连通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断开,气阀的关闭控制输入压力通道与输出压力通道的断开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连通,所述多个气阀在阀体内部形成多个容积腔;至少三个电磁阀,一个电磁阀用以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和关闭,一个电磁阀用以充气,一个电磁阀用以排气,用以充气和排气的两个电磁阀使平均管压力保持定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机车平均管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机车平均管压力控制装置包括:多个膜片组件,置于一个阀体内部,膜片组件上方为预控压力,下方与大气连通;多个气阀,置于阀体中,所述膜片组件根据预控压力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关闭,气阀的开启控制输入压力通道与输出压力通道的连通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断开,气阀的关闭控制输入压力通道与输出压力通道的断开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连通,所述多个气阀在阀体内部形成多个容积腔;至少三个电磁阀,一个电磁阀用以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和关闭,一个电磁阀用以充气,一个电磁阀用以排气,用以充气和排气的两个电磁阀使平均管压力保持定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机车平均管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机车平均管压力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一下阀座、第一弹簧、第一下阀垫、第一下阀口、第一上阀口、第一上阀垫、第一中间阀体、第二弹簧、第一阀盖、转接板、第二下阀座、第三弹簧、第二下阀垫、第二上阀口、第二下阀口、第二上阀垫、第四弹簧、第二中间阀体、第二阀盖、第一传感器、第三阀盖、第二传感器、电路控制板、第五弹簧、罩壳、第三上阀垫、第三上阀口、第三中间阀体、第三下阀口、第三下阀垫、第六弹簧、第三下阀座、测压接头、第一排气通道、第二排气通道、第三排气通道、第四排气通道、第五排气通道、第一输出压力通道、第二输入压力通道、第六排气通道,多个膜片组件包括第一膜片组件、第二膜片组件、第三膜片组件,多个容积腔是第一腔、第二腔、第三腔、第四腔、第五腔、第六腔、第七腔、第八腔、第九腔、第十腔、第十一腔、第十二腔、第十三腔、第十四腔、第十五腔,至少三个电磁阀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多个气阀包括第一辅气阀、第二辅气阀、主气阀,第一弹簧位于第一下阀座内侧,第一下阀垫与第一弹簧连接,第一下阀口位于第一下阀垫上方,第一上阀口位于第一下阀口上方,第一上阀垫与第一上阀口连接,第一中间阀体位于第一上阀垫上方,第一膜片组件通过第二弹簧与第一中间阀体连接,第一阀盖位于第一膜片组件上方,转接板位于第一阀盖上方,第一辅气阀与第一膜片组件连接,第一电磁阀与转接板连接,第三弹簧位于第二下阀座内,第二下阀垫与第三弹簧连接,第二下阀口位于第二下阀垫上方,第二上阀口位于第二下阀口上方,第二上阀垫与第二上阀口连接,第四弹簧与第二上阀垫连接,第二中间阀体与第四弹簧连接,主气阀位于第二中间阀体上方且与第二膜片组件连接,第二阀盖位于第二膜片组件上方,第六弹簧位于第三下阀座内,第三下阀垫与第六弹簧连接,第三下阀口位于第三下阀垫上方,第三上阀口位于第三下阀口上方,第三上阀垫与第三上阀口连接,第三中间阀体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惠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册帆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