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35066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7 12: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振器装置,其在宽广范围中抑制发动机的扭转振动。减振器装置(11)设于发动机(12)和变速器(13)之间,包括扭矩分配机构(20),该扭矩分配机构(20)具备:与发动机(12)连接的托架C、经由第一弹簧(22)与发动机(12)连接的第一齿圈(R1)、与变速器(13)连接的太阳齿轮S、以及经由第二弹簧(24)与变速器(13)连接的第二齿圈(R2)。另外,减振器装置(11)具有:第一离合器(CL1),其设于太阳齿轮(S)和变速器(13)之间,切换将太阳齿轮(S)与变速器(13)连接的联接状态和将太阳齿轮(S)从变速器(13)分开的释放状态;第二离合器(CL2),其设于第二齿圈(R2)和变速器(13)之间,切换将第二齿圈(R2)与变速器(13)连接的联接状态和将第二齿圈(R2)从变速器(13)分开的释放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振器装置,其在宽广范围中抑制发动机的扭转振动。减振器装置(11)设于发动机(12)和变速器(13)之间,包括扭矩分配机构(20),该扭矩分配机构(20)具备:与发动机(12)连接的托架C、经由第一弹簧(22)与发动机(12)连接的第一齿圈(R1)、与变速器(13)连接的太阳齿轮S、以及经由第二弹簧(24)与变速器(13)连接的第二齿圈(R2)。另外,减振器装置(11)具有:第一离合器(CL1),其设于太阳齿轮(S)和变速器(13)之间,切换将太阳齿轮(S)与变速器(13)连接的联接状态和将太阳齿轮(S)从变速器(13)分开的释放状态;第二离合器(CL2),其设于第二齿圈(R2)和变速器(13)之间,切换将第二齿圈(R2)与变速器(13)连接的联接状态和将第二齿圈(R2)从变速器(13)分开的释放状态。【专利说明】减振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设于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的减振器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降低从发动机传递至变速器的扭转振动,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设有减振器装置。作为这种减振器装置,提出有具备经由弹簧连结的两个飞轮的减振器装置(参照专利文献I)。 这样,通过经由弹簧连结两个飞轮,可以抑制发动机的扭转振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布W02012 / 66680 而在减振器装置方面,以通过调整构成减振器装置的各部件的质量或弹簧常数,从发动机转速的常用范围消除减振器装置的共振点(固有振动频率)的方式进行设计。但是,不仅调整减振器装置的质量或弹簧常数难,而且难以从低转速域到高转速域的宽广范围消除减振器装置的共振点。因此,在使用现有的减振器装置的情况下,难以在宽广范围中抑制发动机的扭转振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宽广范围中抑制发动机的扭转振动。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振器装置,其设于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包括:扭矩分配机构,其具备与所述发动机连接的第一输入元件、经由第一弹性部件与所述发动机连接的第二输入元件、与所述变速器连接的第一输出元件、以及经由第二弹性部件与所述变速器连接的第二输出元件;第一离合器,其设于所述第一输出元件和所述变速器之间,并且切换将所述第一输出元件与所述变速器连接的联接状态和将所述第一输出元件从所述变速器分开的释放状态;以及第二离合器,其设于所述第二输出元件和所述变速器之间,并且切换将所述第二输出元件与所述变速器连接的联接状态和将所述第二输出元件从所述变速器分开的释放状态。 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减振器装置中,所述第一输出元件和所述第二输出元件可以为齿轮,所述第一输出元件的齿数和所述第二输出元件的齿数可以不同。 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减振器装置中,可以通过使所述第一输出元件和所述第二输出元件的齿数不同,使得在将所述第一离合器切换成联接状态时输入所述第一输入元件和所述第二输入元件的发动机扭矩的分配比与在将所述第二离合器切换成联接状态时输入所述第一输入元件和所述第二输入元件的发动机扭矩的分配比不同。 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减振器装置中,可以具有离合器控制部,其基于所述发动机的旋转速度,将所述第一离合器或所述第二离合器切换成联接状态。 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减振器装置中,所述扭矩分配机构可以为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输入元件可以为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一小齿轮的托架,所述第二输入元件可以为与所述第一小齿轮啮合的第一齿圈,所述第一输出元件可以为与固定于所述第一小齿轮而一体旋转的第二小齿轮啮合的太阳齿轮,所述第二输出元件可以为与所述第二小齿轮啮合的第二齿圈。 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减振器装置中,所述扭矩分配机构可以为具备复合小齿轮的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输出兀件可以为与所述复合小齿轮的第一小齿轮哨合的第一齿圈,所述第二输出元件可以为与所述复合小齿轮的第二小齿轮啮合的第二齿圈。 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减振器装置中,所述扭矩分配机构可以为具备复合小齿轮的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输出兀件可以为与所述复合小齿轮的第一小齿轮哨合的第一太阳齿轮,所述第二输出元件可以为与所述复合小齿轮的第二小齿轮啮合的第二太阳齿轮。 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减振器装置中,所述复合小齿轮可以由所述第一输入元件或所述第二输入元件旋转自如地支承。 专利技术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第一离合器或第二离合器切换成联接状态,能够切换与变速器连接的扭矩分配机构的输出元件,从而可以变化扭转振动的衰减特性。由此,能够在宽广范围中提高扭转振动的衰减特性,从而可以在宽广范围中抑制发动机的扭转振动。进而,通过在第二输出元件和变速器之间设置第二弹性部件,可以将从第二输出元件输出发动机扭矩时的共振点降低到使用区域外。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器装置的动力单元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装入动力单元的减振器装置的结构模型的说明图; 图3 (a)及(b)是表示发动机扭矩的传递状况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从第二输出路径省却第二弹簧的减振器装置的结构模型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从第二输出路径输出的扭转振动的衰减特性的图像; 图6是表示减振器装置产生的扭转振动的衰减特性的图像; 图7是表示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的控制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具备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减振器装置的动力单元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装入动力单元的减振器装置的结构模型的说明图; 图10 (a)及(b)是表示发动机扭矩的传递状况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从第二输出路径省却第二弹簧的作为比较例的减振器装置的结构模型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从第二输出路径输出的扭转振动的衰减特性的图像; 图13是表示减振器装置产生的扭转振动的衰减特性的图像; 图14是表示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的控制状态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具备本专利技术其它实施方式的减振器装置的动力单元的概略图;以及 图16是表示具备本专利技术其它实施方式的减振器装置的动力单元的概略图。 符号说明 11减振器装置 12发动机 13变速器 20扭矩分配机构(行星齿轮机构) 22第一弹簧(第一弹性部件) 24第二弹簧(第二弹性部件) 30控制单元(离合器控制部) 40减振器装置 42扭矩分配机构(行星齿轮机构) 50减振器装置 52扭矩分配机构(行星齿轮机构) 60减振器装置 62扭矩分配机构(行星齿轮机构) CLl第一离合器 CL2第二离合器 C托架(第一输入元件) Rl第一齿圈(第二输入兀件) R2第二齿圈(第二输出元件) S太阳齿轮(第一输出元件) CP复合小齿轮 Pl第一小齿轮 P2第二小齿轮 Ca托架(第一输入元件) Ri输入齿圈(第二输入元件) Rla第一齿圈(第一输出兀件、齿轮) R2a第二齿圈(第二输出元件、齿轮) SI第一太阳齿轮(第一输出兀件) S2第二太阳齿轮(第二输出元件) CPa复合小齿轮 Pi输入小齿轮 Pla第一小齿轮 P2a第二小齿轮 Cb托架(第一输入元件) Rlb第一齿圈(第二输入兀件、第一输出兀件、齿轮) R2b第二齿圈(第二输出元件、齿轮) CPb复合小齿轮 Plb第一小齿轮 P2b第二小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振器装置,其设于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所述减振器装置包括:扭矩分配机构,其具有与所述发动机连接的第一输入元件、经由第一弹性部件与所述发动机连接的第二输入元件、与所述变速器连接的第一输出元件和经由第二弹性部件与所述变速器连接的第二输出元件;第一离合器,其设于所述第一输出元件和所述变速器之间,并且切换将所述第一输出元件与所述变速器连接的联接状态和将所述第一输出元件从所述变速器分开的释放状态;以及第二离合器,其设于所述第二输出元件和所述变速器之间,并且切换将所述第二输出元件与所述变速器连接的联接状态和将所述第二输出元件从所述变速器分开的释放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右近靖幸村上守铃木雄树筱原刚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