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74169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8 16:30
一种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内部,且具有安全带卷收器和安装在座椅框架上部的安全带导向器,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包括斜框架和纵框架的结构,其中,斜框架从位于座椅靠背下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的第1支承点朝向上方的安全带导向器设置部倾斜地延伸,纵框架从位于座椅靠背下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第2支承点朝向上方延伸,且上端与斜框架连接。通过针对安全带导向器设置部而具有斜框架和纵框架的结构,能够尤其相对于向前方或斜前方作用于框架结构体的载荷有效地提高框架结构体的刚性,并且能够容易地实现框架结构体的轻质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尤其涉及相对于朝向车辆前方施加的载荷具有高刚性、且能够实现轻质构造的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
技术介绍
在车辆的座椅靠背中的垫体内部,为了使座椅靠背具有所需要的强度和刚性,通常,将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内置。以往,对用于提高座椅靠背的强度和刚性的改进提出有各种方案。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使一体成形有加强肋的中空状且面状的树脂框架体与第1、第2金属框架体组合来提高框架结构体的强度、刚性的构造。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在板状的框架骨架主体的两侧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条加强部的纤维增强树脂制的框架结构体。这些结构用于提高座椅靠背整体的固定强度、或提高四边形的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的强度和刚性。另一方面,在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中,也存在不从车身架进行安装、而是在座椅框架上安装有安全带卷收器及安全带导向器(或者有时也称作安全带固定器)的框架结构体。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在这样的座椅框架结构体中提高了安全带卷收器向座椅靠背的框状框架的安装强度的构造。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167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9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129416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0-669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将安全带卷收器安装于座椅框架上的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中,安全带卷收器和安全带导向器通常靠座椅靠背的车宽方向某一方设置,特别是,安全带导向器设置在框架上部的位置。由于安全带通过安全带卷收器并经由安全带导向器而以斜挂的方式支承乘员,所以在车辆碰撞时等,由于乘员向前方移动,而对框架结构体施加有以安全带导向器的设置部为起点的向前方或斜前方向的载荷。因此,需要提高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相对于由这些载荷所导致的弯曲、以及扭转变形的刚性。为了提高该刚性,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有提高框状的框架结构体整体的强度、刚性的方法,而且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有在座椅靠背的后侧设置抑制杆而能够相对于朝向座椅靠背前方方向的载荷发挥高强度的构造。但是,在这些构造中,在提高刚性、强度时,存在反而导致框架结构体整体的重量增加而无法实现所期望程度的轻质化的情况。在现有技术中,没有发现尤其注重上述那样的经由安全带导向器而向前方或斜前方向作用于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的载荷、而以提高框架结构体的刚性为目标的方案。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尤其注重向前方或斜前方作用于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的载荷,能够相对于该载荷有效地实现框架结构体的刚性提高,并且能够容易使框架结构体轻质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为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内部且具有安全带卷收器和安装在框架上部的安全带导向器的框架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包括斜框架和纵框架的结构,其中,该斜框架从位于座椅靠背下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的第I支承点朝向上方的安全带导向器设置部倾斜地延伸,该纵框架从位于座椅靠背下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第2支承点朝向上方延伸,且上端与上述斜框架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内部,起到承受作用于座椅靠背的载荷的作用并承担座椅靠背的主刚性。因此,作为座椅靠背,即使在具有通常设置的用于垫体的框体等的情况下,该框体等与本专利技术的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为不同部分,无论有无该框体等,只要满足本专利技术的必要条件则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在这样的本专利技术的具有安全带卷收器的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中,由于在框架结构体的上部具有安全带导向器,所以例如,在由于碰撞时的冲击而导致乘员因惯性而要向前方移动时,从安全带经由安全带导向器向前方或斜前方向对框架结构体作用有载荷。框架结构体由于具有从位于座椅靠背下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的第I支承点朝向上方的安全带导向器的设置部倾斜地延伸的斜框架,所以能够高效地承受该向前方或斜前方作用的载荷。因此,由于斜框架的存在而有效地提高了框架结构体的刚性。而且,由于框架结构体仅由该斜框架和从第2支承点朝向上方延伸的纵框架构成,所以作为框架结构体整体的刚性,以实际最少的框架部件数量高效地提高。因此,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由于斜框架的存在而能够具有高刚性来有效地承受作用于安全带导向器设置部的向前方或斜前方的载荷,同时,由于能够以较少的框架部件数量实现高刚性,所以也能够容易实现框架结构体的轻质化。在本专利技术的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中,也能够成为还具有从上述纵框架延伸至上述斜框架的加强框架的构造。通过设置这样的加强框架,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为框架结构体整体的刚性,而且,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斜框架自身的刚性。另外,作为上述斜框架,也能够由一条框架部件构成,但例如,也能够由在座椅前后方向上位于前侧的第I框架和位于后侧的第2框架构成。当像这样使斜框架由前后两条框架部件构成时,在结构方面能够较高地保持作为斜框架整体的刚性,并能够减轻作为斜框架整体的重量,并且,能够使各框架部件的主功能分离。例如,由于位于前侧的第I框架相对于由向斜前方向的载荷导致的框架结构体的弯曲,在刚性方面的贡献度较大,所以通过预先将刚性设定得较高,在作用有向前方或斜前方的载荷时,能够高效地抑制框架结构体的弯曲变形。另外,也能够采用针对第I框架和第2框架而分别具有从上述纵框架延伸至上述斜框架的加强框架的构造。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第I框架和第2框架双方的刚性,能够使作为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整体的刚性极高。该情况下,优选上述第I框架、第2框架及纵框架的各自的刚性比上述加强框架的刚性高。加强框架主要用于提高第I框架和第2框架的刚性,因此若使加强框架的刚性过高则可能导致其重量增大,从整体的轻质化的观点出发,不优选刚性过高。作为整体所需要的刚性,主要通过基于上述第I框架、第2框架和纵框架的构造来实现。另外,为了实现作为结构体整体的轻质化并高效地提高相对于上述倾斜作用的载荷的框架刚性,优选将主要承受该载荷的第I框架的刚性设定成在上述第I框架、第2框架、纵框架及加强框架的刚性中最高。另外,为了使上述第I框架具有更有效地承受上述载荷的刚性,能够使该第I框架为例如在从座椅侧方观察时向座椅前方呈凸状地弯曲的构造。通过使第I框架呈凸状地弯曲,能够增大第I框架的座椅前后方向的表观截面尺寸,因此,是在不会特别增大重量的情况下高效地增大其刚性的构造。另外,上述第I框架和第2框架能够采用各种方式。例如,能够采用第I框架和第2框架在比延伸方向中间位置靠上方的位置合并成一条斜框架的构造。由此,在由上述载荷引起的力矩强烈作用的下部侧,作为第I框架与第2框架这两条框架部件结构而能够提高刚性,在较小力矩作用的上部侧,作为第I框架与第2框架的合并结构而能够实现轻质化。另外,在相对于上述第I框架及第2框架分别连接有加强框架的方式中,也能够成为相对于第I框架及第2框架,各加强框架在第I框架及第2框架的比各自的延伸方向中间位置靠上方的位置连接的构造。由此,能够有效抑制第I框架和第2框架的变形。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中,为了满足轻质化的要求,能够采用至少一部分由树脂构成的构造,优选采用整体由树脂构成的构造。在本专利技术中,采用仅基于斜框架和纵框架而形成的构造,以较少的框架部件数量高效地提高了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内部,且具有安全带卷收器和安装在框架上部的安全带导向器,该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包括斜框架和纵框架的结构,其中,所述斜框架从位于座椅靠背下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的第1支承点朝向上方的安全带导向器设置部倾斜地延伸,所述纵框架从位于座椅靠背下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第2支承点朝向上方延伸,且上端与所述斜框架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2.22 JP 2011-2810871.一种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内部,且具有安全带卷收器和安装在框架上部的安全带导向器,该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包括斜框架和纵框架的结构,其中,所述斜框架从位于座椅靠背下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的第I支承点朝向上方的安全带导向器设置部倾斜地延伸,所述纵框架从位于座椅靠背下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第2支承点朝向上方延伸,且上端与所述斜框架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从所述纵框架延伸至所述斜框架的加强框架。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框架包括在座椅前后方向上位于前侧的第I框架和位于后侧的第2框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其特征在于,针对所述第I框架和第2框架,分别具有从所述纵框架延伸至所述斜框架的加强框架。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框架、第2框架及纵框架的各自的刚性比所述加强框架的刚性高。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座椅靠背用框架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I框架、第2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本贤黑田义人山口晃司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