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233278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8 14: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充电装置,此充电装置电性连接于外部电源与充电电池组,以执行充电程序,其包括有检测模块、处理模块与充电模块,其中处理模块电性连接检测模块与充电模块;检测模块用以检测充电电池组于充电程序中的电量状态,以及于不同电量状态下对应充电电池组内阻值的极化电压;处理模块根据极化电压与电量状态,产生电流调整参数;充电模块接收外部电源,根据电量状态与电流调整参数,调整输出至充电电池组的充电电流,使极化电压的波形符合默认波形。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充电装置控制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提高充电电池组的循环使用次数,进而达到使用者对于充电电池组可快速充电以及使用寿命越长越好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充电装置,此充电装置电性连接于外部电源与充电电池组,以执行充电程序,其包括有检测模块、处理模块与充电模块,其中处理模块电性连接检测模块与充电模块;检测模块用以检测充电电池组于充电程序中的电量状态,以及于不同电量状态下对应充电电池组内阻值的极化电压;处理模块根据极化电压与电量状态,产生电流调整参数;充电模块接收外部电源,根据电量状态与电流调整参数,调整输出至充电电池组的充电电流,使极化电压的波形符合默认波形。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充电装置控制方法。本专利技术可以提高充电电池组的循环使用次数,进而达到使用者对于充电电池组可快速充电以及使用寿命越长越好的需求。【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且特别是一种利用充电电池组中内阻值的变化来控制充电电流大小的。
技术介绍
传统的充电电池充电方法主要包括有涓流电流(constant tricklecurrent)充电法、定电流(constant current)充电法以及定电流-定电压(constantcurrent-constant voltage)两.(?式充电^去。以使用定电流-定电压两段式充电法的充电装置为例,充电装置一开始是以定电流对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当充电电池达到一个默认的电压电平时,充电装置改以等值于此电压电平的定电压对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并且使充电电流逐渐地减少。当充电电流降低至一个预设的阈值电流时,则充电装置会判断充电电池已达到充饱状态而停止充电。充电电池在出厂时,由于其内阻值较小。因此,在使用传统的充电方法对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时,充电电池可达到趋近于100%的充饱状态。然而,随着充电电池的充电次数的增加,充电电池内部的电解液会逐渐枯竭以及正、负极的极化现象加剧,使得内阻值会逐渐增加。此时,若同样依据传统的充电方法对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时,只会加速充电电池内部的正、负极与电解液 的劣化速度,进而缩短充电电池的循环使用次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此充电装置通过检测充电电池组的电量状态以及不同电量状态下的极化电压,来调整下一次充电时输出至充电电池组的充电电流,借此达到使得极化电压逐渐向默认波形收敛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此充电装置电性连接于外部电源与充电电池组,以执行充电电池组的充电程序,其中此充电电池组包括至少一电池单元。此充电装置包括检测模块、处理模块以及充电模块,其中充电模块电性连接于外部电源、充电电池组与处理模块之间,而检测模块则电性连接于充电电池组与处理模块之间。检测模块用以检测充电电池组于充电程序中的电量状态,以及于不同电量状态下对应充电电池组内阻值的极化电压。处理模块根据极化电压与电量状态,产生电流调整参数。充电模块接收外部电源,根据电量状态与电流调整参数,调整输出至充电电池组的充电电流,使极化电压的波形符合默认波形。换句话说,本专利技术一种充电装置,电性连接于一外部电源与一充电电池组,以执行该充电电池组的一充电程序,其中该充电电池组包括至少一电池单元,该充电装置包括:一检测模块,用以检测该充电电池组于该充电程序中的电量状态以及于不同电量状态下对应该充电电池组内阻值的一极化电压;一处理模块,电性连接该检测模块,根据该极化电压与电量状态,产生一电流调整参数;以及一充电模块,电性连接该外部电源、该充电电池组与该处理模块,该充电模块接收该外部电源,根据电量状态与该电流调整参数,调整输出至该充电电池组的一充电电流,使该极化电压的波形符合一预设波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充电装置控制方法,此控制方法通过检测充电电池组的电量状态以及不同电量状态下的极化电压,来调整下一次充电时输出至充电电池组的充电电流,借此达到使得极化电压逐渐向默认波形收敛之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控制方法,此控制方法包括检测充电电池组于充电程序中的电量状态以及于不同电量状态下对应充电电池组内阻值的极化电压,其中此充电电池组包括至少一电池单元。接着,根据极化电压与电量状态,产生电流调整参数。最后,根据电量状态与电流调整参数,调整输出至充电电池组的充电电流,使极化电压的波形符合默认波形。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过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的方式,来判断充电电池组于不同电量状态下其内部正极与负极之间的极化电压,并依据上述的极化电压判断出不同电量状态下所适合的充电电流,使得极化电压的波形可以符合预设波形。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所附附图仅是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作任何的限制。【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功能方块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组于第一次执行充电程序时的电压时序波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组于第一次执行充电程序时的极化电压、充电电流与电量状态的示意图;图4A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组于第一次校正后的极化电压、充电电流与电量状态的示意图;图4B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组于第二次校正后的极化电压、充电电流与电量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充电电池组于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充电装置执行充电程序与传统充电程序的效果对比示意图;图6A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组的极化电压、充电电流与电量状态的示意图;图6B是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组的极化电压、充电电流与电量状态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充电装置控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主要元件附图标记说明】1:充电装置10:检测模块12:处理模块14:充电模块2:外部电源3、9:充电电池组S70?S74:步骤流程【具体实施方式】充电装置的实施例请参照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功能方块图。如图1所示,充电装置I电性连接于外部电源2与充电电池组3之间,以执行充电电池组3的充电程序(charging procedure)。此充电装置I包括一检测模块10、一处理模块12以及一充电模块14,其中充电模块14电性连接于外部电源2、充电电池组3与处理模块12之间,而检测模块10则电性连接于充电电池组3与处理模块12之间。一般来说,外部电源2例如可以为由市电电源所提供的交流电电源,或者是由发电机所产生的交流电电源或直流电电源。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将外部电源2视为由一主机装置(例如为桌面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通过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bus, USB)或IEEE1394 (亦称火线)接口所输出的直流电电源,本专利技术在此并不加以限制。充电电池组3包括至少一电池单元(图1未示),换句话说,两个以上的电池单元可以经由串接或并接来形成充电电池组3,本专利技术在此不加以限制电池单元所使用的数量以及其连接方式。在实际操作中,电池单元可以为一种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或者是铅蓄电池等类型的蓄电池,本专利技术在此不加以限制。以下分别就充电装置I内的各功能模块作详细的说明。检测模块10用以检测充电电池组3于充电程序中的电量状态(state ofcharge, S0C)与于各个电量状态下对应于充电电池组3内阻值的极化电压(polarizationvoltage),其主要包括有一电量检测单元与一电压检测单元。在此需先一提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指的充电电池组3的电量状态也可称为充电电池组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性连接于一外部电源与一充电电池组,以执行该充电电池组的一充电程序,其中该充电电池组包括至少一电池单元,该充电装置包括:一检测模块,用以检测该充电电池组于该充电程序中的电量状态以及于不同电量状态下对应该充电电池组内阻值的一极化电压;一处理模块,电性连接该检测模块,根据该极化电压与电量状态,产生一电流调整参数;以及一充电模块,电性连接该外部电源、该充电电池组与该处理模块,该充电模块接收该外部电源,根据电量状态与该电流调整参数,调整输出至该充电电池组的一充电电流,使该极化电压的波形符合一预设波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莹崟黄炳照汪鑫毅陈竣明林允智王复民
申请(专利权)人:顺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