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安全防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67356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2 1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被动安全防撞结构,包括防撞管,所述防撞管的两端设置有连接支架,防撞管的中部设置有中部连接支架。所述防撞管的两端为扁平结构,中部为管状结构。两端的扁平结构便于安装固定,中部的管状结构有效减小成员舱的入侵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左右两端的连接支架、中部连接支架与防撞管烧焊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安装于车身上实现固定,有效保证其本体强度。(*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被动安全防撞结构,包括防撞管,所述防撞管的两端设置有连接支架,防撞管的中部设置有中部连接支架。所述防撞管的两端为扁平结构,中部为管状结构。两端的扁平结构便于安装固定,中部的管状结构有效减小成员舱的入侵量。本技术左右两端的连接支架、中部连接支架与防撞管烧焊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安装于车身上实现固定,有效保证其本体强度。【专利说明】被动安全防撞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被动安全防撞结构。
技术介绍
在高速发展的汽车行业中,对汽车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道路越来越好,汽车行驶速度越来越快,高速度同时也伴随着对汽车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故而各国相继对汽车被动安全评价标准也越来越高,正面偏置碰对成员舱的侵入量一直是被动安全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被动安全防撞结构,有效减小了成员舱的入侵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被动安全防撞结构,包括防撞管,所述防撞管的两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左右纵梁的连接支架,防撞管的中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前围板的中部连接支架。所述防撞管的两端为扁平结构,中部为管状结构。两端的扁平结构便于安装固定,中部的管状结构有效减小成员舱的入侵量。所述连接支架包括两个形状相同且相互扣接的上支架和下支架,防撞管两端的扁平结构内嵌于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即扁平结构内嵌于连接支架内部。上支架、下支架和扁平结构通过焊接相互固定连接,三者形成一体化结构。所述连接支架为弯折结构,包括安装板和固定板,所述安装板和固定板通过连接板连接,安装板和固定板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便于安装。连接支架的固定板设置有与扁平结构相配合的焊接孔,连接支架的安装板上设置有螺栓安装孔。所述连接支架中部为与管状结构相配合的圆弧状结构,圆弧状结构上设置有焊接孔,所述管状结构位于圆弧状结构内部并通过焊接孔与其焊接,圆弧状结构与管状结构轴线方向垂直的两端设置有安装板,安装板上设置有螺栓固定孔,用于固定管状结构。所述连接支架通过螺栓安装孔和螺栓的配合分别固定连接于左右纵梁,中部连接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孔和螺栓的配合固定连接于前围板,减小成员舱的入侵量。所述管状结构部分为弯折结构,用于避开车内部分零件。管状结构设置有加强筋,有效强化其强度。本技术左右两端的连接支架、中部连接支架与防撞管烧焊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安装于车身上实现固定,有效保证其本体强度。本技术的两端设计成扁平结构的钣金支架,中间设计成管状结构,由于钢管具有很好的成型性,使用较强的材料,可以达到IOOOMpa以上的强度,使本技术具有良好的抗弯性。本技术的两端固定在左右纵梁上,中间固定在前围板上,使防撞管本体位于动力总成与前围板之间,在碰撞中可顶住动力总成,减小侵入成员舱的距离。防撞管本体上设置有弯折部分,能有效避开车内其余部件,充分考虑车内结构,合理优化设计。【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安装示意图其中,1-防撞管,11-扁平结构,12-管状结构,2-连接支架,21-连接板,22-螺栓安装孔,23-第一安装板,24-固定板,25-上支架,26-下支架,3-中部连接支架,31-圆弧状结构,32-第二安装板,33-螺栓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集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被动安全防撞结构,包括防撞管1,所述防撞管I的两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左右纵梁的连接支架2,防撞管I的中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前围板的中部连接支架3。防撞管I的两端为扁平结构11,中部为管状结构12。连接支架2包括两个相互扣接的上支架25和下支架26,防撞管I两端的扁平结构11内嵌于上支架25和下支架26之间,上支架25、下支架26和扁平结构11通过焊接相互固定连接。连接支架2为弯折结构,包括第一安装板23和固定板24,所述第一安装板23和固定板24通过连接板21连接,第一安装板23和固定板24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连接支架2的固定板24设置有与扁平结构11相配合的焊接孔,连接支架2的第一安装板23上设置有螺栓安装孔22。中部连接支架3中部为圆弧状结构31,圆弧状结构31上设置有焊接孔,所述管状结构12为圆弧状结构31内部并通过焊接孔与其焊接,圆弧状结构31与管状结构31轴线方向垂直的两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板32,第二安装板32上设置有螺栓固定孔33。连接支架2通过螺栓安装孔22和螺栓的配合分别固定连接于左右纵梁,中部连接支架3通过螺栓固定孔33和螺栓的配合固定连接于前围板。管状结构12部分为弯折结构。如图1所示,防撞管I两端为扁平结构11。生产中,操作人员人员通过挤压使防撞管I两端形成扁平结构11。防撞管I左侧部分为弯折结构。连接支架2分为上支架25和下支架26,两者形状相同。装配时,首先将扁平结构11放置于下支架的固定板24的指定位置,然后扣合上支架,使扁平结构11位于上下支架的固定板形状的腔体内,上下支架共同作用将扁平结构11夹紧。每个固定板24上均设置有一个焊接孔,通过焊接孔实现焊接,使扁平结构11和上下支架形成一个整体。中部连接支架3中部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为整体结构,有效强化中部连接支架3的强度。中部连接支架3飞圆弧状结构表面均匀设置有4个焊接孔。两个第二安装板32上各均匀设置有两个螺栓固定孔33。装配时首先将中部连接支架2套接于防撞管I中部的外侧;再确定好安装位置,保证第二安装板32的所在角度与第一安装板23相配合;放置完成后通过焊接孔将防撞管I与中部连接支架3焊接为一体。装配完成后的效果如图2所示。安装时,本技术左右两端的连接支架2的第一安装板23分别通过螺栓固定于左右纵梁,第二安装板32通过螺栓固定于前围板,使本技术布置在动力总成与前围板之间,在碰撞中可顶住动力总成,减小侵入成员舱的距离。防撞管I的中部为钢管,钢管具有很好的成型性,生产中使用较强的材料,可以达到IOOOMpa以上的强度,具有良好的抗弯性。第一安装板23为弯折结构,防撞管I两端的扁平结构11内嵌于固定板24内,即防撞管I的本体并不与左右纵梁直接连接,有效维护车身稳定。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权利要求】1.一种被动安全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管(I),所述防撞管(I)的两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左右纵梁的连接支架(2),防撞管(I)的中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前围板的中部连接支架(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动安全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防撞管(I)的两端为扁平结构(11),中部为管状结构(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动安全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支架(2)包括两个相互扣接的上支架(25)和下支架(26),防撞管(I)两端的扁平结构(11)内嵌于上支架(25)和下支架(26)之间,上支架(25)、下支架(26)和扁平结构(11)通过焊接相互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被动安全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支架(2)为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被动安全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管(1),所述防撞管(1)的两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左右纵梁的连接支架(2),防撞管(1)的中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前围板的中部连接支架(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亮亮陈文何建宁周雅胡国庆周全姜勇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