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架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51305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5 2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充分的冲击吸收量的骨架构件。骨架构件在车辆的前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其中,通过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而诱发变形的变形诱发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在骨架构件的多个部位,多个变形诱发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交替形成在骨架构件的外侧和内侧,越向车辆后方,变形诱发部之间的距离越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充分的冲击吸收量的骨架构件。骨架构件在车辆的前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其中,通过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而诱发变形的变形诱发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在骨架构件的多个部位,多个变形诱发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交替形成在骨架构件的外侧和内侧,越向车辆后方,变形诱发部之间的距离越大。【专利说明】骨架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车辆的前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骨架构件。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由于碰撞而从车辆的前侧作用有载荷时向车辆后方传递载荷的骨架构件,已知有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的骨架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压曲点,来控制碰撞时的变形。具体而言,骨架构件具有在发动机等动力传动单元的车宽方向横侧形成的压曲点和形成在比之靠后侧的压曲点。骨架构件通过在各压曲点进行变形来吸收冲击。【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0-22199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上述的骨架构件通过在前侧的压曲点进行弯曲,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在该位置处与动力传动单元发生干涉。骨架构件的前部附近(比前侧的压曲点靠保险杠加强件侧)发生压缩变形那样的力进行作用,将骨架构件向车辆后方压入的力减弱。由此,骨架构件的冲击吸收量减少。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这种课题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充分的冲击吸收量的骨架构件。【解决方案】一种骨架构件,在车辆的前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通过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而诱发变形的变形诱发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在骨架构件的多个部位,多个变形诱发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交替形成在骨架构件的外侧和内侧,越向车辆后方,变形诱发部之间的距离越大。在由于前碰撞而从车辆前方作用有载荷时,骨架构件在发动机等动力传动单元的附近朝向内侧变形,与动力传动单元发生干涉。此时,骨架构件在变形诱发部之间的距离小的前部发生变形而后退。即,能够确保比与动力传动单元发生干涉的部分靠前侧的部分处的变形量。而且,由于该变形而向骨架构件的后侧的部分传递将该骨架构件朝向车辆后方压入的力。因此,也能够增大比与动力传动单元干涉的部分靠后侧的部分处的变形量。通过以上,能确保充分的冲击吸收量。变形诱发部分别形成在骨架构件的前部、中间部及后部,并以中间部、前部、后部的顺序诱发变形。由于中间部处的变形而吸收了冲击之后,由于前部的变形而使骨架构件后退。由此,能够向后部传递载荷。 变形诱发部由强度比骨架构件的其他部分的强度低且通过载荷而压曲的脆弱部构成。由于在外侧形成的脆弱部发生压曲,而骨架构件在该部分向内侧折弯。由于在内侧形成的脆弱部发生压曲,而骨架构件在该部分向外侧折弯。变形诱发部由通过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而折弯的折弯部构成。通过在外侧形成的折弯部,而骨架构件在该部分向内侧折弯。由于在内侧形成的折弯部,而骨架构件在该部分向外侧折弯。从车辆前方起,第一变形诱发部、第二变形诱发部、第三变形诱发部依次形成在所述骨架构件,第三变形诱发部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动力传动单元相邻的位置,第一变形诱发部形成在骨架构件的外侧,在该第一变形诱发部的位置处,骨架构件朝向内侧折弯,第二变形诱发部形成在骨架构件的内侧,在该第二变形诱发部的位置处,骨架构件朝向外侧折弯,第三变形诱发部形成在骨架构件的外侧,在该第三变形诱发部的位置处,骨架构件朝向内侧折弯,第一变形诱发部与第二变形诱发部之间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第二变形诱发部与第三变形诱发部之间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在由于前碰撞而从车辆前侧作用有载荷时,骨架构件在发动机等动力传动单元的附近的第三变形诱发部的位置处朝向内侧变形,与动力传动单元发生干涉。此时,骨架构件在变形诱发部之间的距离小的第一变形诱发部及第二变形诱发部处发生变形而后退。即,能够确保该部分处的变形量。而且,第一变形诱发部、第二变形诱发部在内侧和外侧交替形成,因此成为稳定的变形模式。而且,由于该变形,向骨架构件的后侧的部分传递将该骨架构件朝向车辆后方压入的力。因此,在比第三变形诱发部靠后侧的部分处的变形量也能够增大。通过以上,能确保充分的冲击吸收量。一种骨架构件,在车辆的前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其中,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区域的强度比前侧区域的强度高,在前侧区域形成通过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而诱发折弯变形的前侧变形诱发部,在后侧区域形成通过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而诱发折弯变形的后侧变形诱发部。在由于前碰撞而从车辆前侧作用有载荷时,骨架构件在发动机等动力传动单元的附近的后侧变形诱发部朝向内侧发生变形,与动力传动单元发生干涉。此时,骨架构件在强度低的前侧变形诱发部发生变形而后退。即,能够确保该部分处的变形量。而且,由于该变形,向骨架构件的后侧的部分传递将该骨架构件朝向车辆后方压入的力。因此,比与动力传动单元发生干涉的后侧变形诱发部靠后侧的部分处的变形量也能够增大。通过以上,能确保充分的冲击吸收量。前侧变形诱发部具有分别形成在外侧和内侧的折弯部,后侧变形诱发部具有设置在对后侧区域进行加强的加强构件上的折弯部。骨架构件通过设于该加强构件的折弯部而发生折弯变形。前侧变形诱发部上的、外侧的折弯部与内侧的折弯部之间的距离设定为骨架构件的截面宽度。如此,通过减小前侧变形诱发部的折弯部之间的距离,能够在通过后侧变形诱发部发生了折弯变形之后,产生前侧变形诱发部的折弯变形。一种骨架构件,在车辆的前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其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比动力传动单元靠前侧的部分,分别在外侧和内侧形成有通过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而诱发折弯变形的前侧变形诱发部。在由于前碰撞而从车辆前侧作用有载荷时,骨架构件在动力传动单元的附近朝向内侧变形,与动力传动单元干涉。此时,骨架构件在比动力传动单元靠前侧的部分发生变形而后退。即,能够确保该部分处的变形量。而且,由于该变形,向骨架构件的后侧的部分传递将该骨架构件朝向车辆后方压入的力。因此,比与动力传动单元干涉的部分靠后侧的部分处的变形量也能够增大。通过以上,能确保充分的冲击吸收量。【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确保充分的冲击吸收量。【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前纵梁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2是用于说明各变形诱发部处的变形的顺序的模型图。图3是表示各变形诱发部处的变形的顺序的概略图。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前纵梁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前纵梁和比较例的前纵梁的变形的情况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前纵梁和比较例的前纵梁的变形的情况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前纵梁和比较例的前纵梁的变形的情况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前纵梁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平板状态的内前纵梁的图。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前纵梁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图10的外前纵梁及加强件的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骨架构件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前纵梁I是在车辆的前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骨架构件。前纵梁I沿着车宽方向设置一对,利用前端部对保险杠加强件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进行支承。前纵梁I具有在由于碰撞而向保险杠加强件输入载荷时吸收该载荷并向车身的后侧传递载荷的功能。图1中仅示出一对中的一方的前纵梁I。而且,与前纵梁整体相比而构件的板厚小,因此在图中中省略各构件的板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骨架构件,在车辆的前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通过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而诱发变形的变形诱发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在所述骨架构件的多个部位,多个所述变形诱发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交替形成在所述骨架构件的外侧和内侧,越向车辆后方所述变形诱发部之间的距离越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健雄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