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振结构及具有该吸振结构的用于车辆的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25582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12 17: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振结构及具有该吸振结构的用于车辆的车架。吸振结构包括:金属内管;金属外管,所述金属外管套在所述金属内管外,所述金属外管与所述金属内管之间设置有橡胶减振部;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套设在所述金属外管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吸振结构,可以固定在车架上,用于吸收车架的振动,改善车架以至整车的NVH性能,并且通过金属内管、橡胶减振部、金属外管、配重块的相互配合,特别是橡胶减振部与配重块共同作用,使得吸振效果更加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振结构及具有该吸振结构的用于车辆的车架。吸振结构包括:金属内管;金属外管,所述金属外管套在所述金属内管外,所述金属外管与所述金属内管之间设置有橡胶减振部;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套设在所述金属外管上。本专利技术的吸振结构,可以固定在车架上,用于吸收车架的振动,改善车架以至整车的NVH性能,并且通过金属内管、橡胶减振部、金属外管、配重块的相互配合,特别是橡胶减振部与配重块共同作用,使得吸振效果更加明显。【专利说明】吸振结构及具有该吸振结构的用于车辆的车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吸振结构及具有该吸振结构的用于车辆的车架。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汽车的NVH性能要求也日益增高。对于非承载式车架,在设计时主要考虑零部件刚度及整体的刚度而忽略了车架的吸振功能,在车辆剧烈运动时,车架产生很大的振动,严重时会发生共振现象,从而导致车辆的驾驶舱与乘员舱内产生巨大的噪音,影响整车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吸振结构,该吸振结构可以安装在车架上,充分吸收车架的振动,改善车架振动情况,防止共振现象的发生,大大提高行车安全性且有效改善了车内噪音。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该吸振结构的车架。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吸振结构,所述吸振结构适于固定在车辆的车架上,所述吸振结构包括:金属内管;金属外管,所述金属外管套在所述金属内管外,所述金属外管与所述金属内管之间设置有橡胶减振部;以及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套设在所述金属外管上。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吸振结构,可以固定在车架上,用于吸收车架的振动,改善车架以至整车的NVH性能,并且通过金属内管、橡胶减振部、金属外管、配重块的相互配合,特别是橡胶减振部与配重块共同作用,使得吸振效果更加明显。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吸振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金属内管、所述金属外管与所述橡胶减振部硫化成一体。这样,不仅工艺简单,而且吸振结构整体性更好,更易吸收振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橡胶减振部包括:内周壁、外周壁和多个连接筋,所述连接筋连接在所述内周壁与所述外周壁之间,所述内周壁与所述金属内管的外壁面固定且所述外周壁与所述金属外管的内壁面固定。将橡胶减振部的主体吸振部分设置有“筋”状结构,不仅利于频率的调节,达到更优的吸振效果,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成本得到降低且方便生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筋为多个且沿周向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内周壁与所述外周壁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金属内管、所述橡胶减振部、所述金属外管和所述配重块同轴布置。由此增加了吸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配重块的长度为LI,所述金属外管的长度为L2,其中 O ( L2-L1 ( 1.5_。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振结构适于通过穿过所述金属内管的螺纹紧固件紧固在所述车架的纵梁的底面上,所述金属内管的上端抵靠在所述纵梁的底面上且所述配重块的顶面与所述纵梁的底面间隔7-12mm。该此间隙可以很好地避免整车在恶劣工况下产生异响,又使得吸振结构的刚度达到最优化,保证了自身的NVH性能。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架,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在所述车辆的横向上彼此间隔开;多个横梁,所述多个横梁固定设置在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右纵梁之间;以及吸振结构,所述吸振结构固定设置在所述左纵梁和/或所述右纵梁上,所述吸振结构为上述任意一项技术方案中描述的吸振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架由于设置有吸振结构的缘故,因此车架的振动可以很好地由吸振结构进行吸收,提高了整车NVH性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中的每一个均包括:从前向后顺次相连的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吸振结构为三个,且分别设在所述右纵梁的前段和中段以及所述左纵梁的后段上。由此,通过在车辆运动过程中与车架全方位进行配合,可最大程度地对车架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同时避免与其它零部件发生共振,提升整车的NVH性能与舒适性。且在改善车辆NVH性能的同时,将吸振结构数量限制为最少,以达到车辆轻量化的布置要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位于所述右纵梁的前段上的所述吸振结构距离所述右纵梁的前段的前端面的距离在0-200mm ;所述左纵梁的前段以及中段的交界处与所述右纵梁的前段以及中段的交界处之间固定设置有前中段交界处横梁,其中位于所述右纵梁的中段上的所述吸振结构距离所述前中段交界处横梁的距离在0-500mm ;位于所述左纵梁的后段上的所述吸振结构距离所述左纵梁的后段的后端面的距离在 0-300mm。由此,右纵梁前段与中段上的两个吸振结构相互配合,对驾驶舱内NVH性能得到极大改善,使吸振效果达到最大化。右纵梁中段与左纵梁后段上的两个吸振结构相互配合,使后排乘员舱内吸振效果达到最优。【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吸振结构的爆炸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吸振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吸振结构的主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架的仰视图;图5是车架右纵梁的前段的示意图;图6是车架右纵梁中段的示意图;图7是左纵梁后段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振结构适于固定在车辆的车架上,所述吸振结构包括:金属内管;金属外管,所述金属外管套在所述金属内管外,所述金属外管与所述金属内管之间设置有橡胶减振部;以及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套设在所述金属外管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磊康菲张清芳李玲刘海峰李荣华李震刘峻洁王建王猛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