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轮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60834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1 15: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行车轮圈结构,主要设有弧弯成圆环状的环框,且于该环框两端形成对应相接的接合面,使得该环框包含有底壁,并于该底壁两侧连设有径向延伸的侧壁,又于该底壁及侧壁间均匀布设有至少四个凸缘,且于该凸缘上各成型有穿孔,并于各穿孔中插接有衔接杆,以固定该环框两接合面的接合状态,形成一密合的轮圈,藉此,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单层轮圈构造可使轮圈有效轻量化,另外,凭借环框上均匀布设的数个凸缘,以补强环框整体结构强度,使环框不易变形,据此,以达到使轮圈兼具轻量化及高强度等实质效益。(*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行车轮圈结构,主要设有弧弯成圆环状的环框,且于该环框两端形成对应相接的接合面,使得该环框包含有底壁,并于该底壁两侧连设有径向延伸的侧壁,又于该底壁及侧壁间均匀布设有至少四个凸缘,且于该凸缘上各成型有穿孔,并于各穿孔中插接有衔接杆,以固定该环框两接合面的接合状态,形成一密合的轮圈,藉此,利用本技术的单层轮圈构造可使轮圈有效轻量化,另外,凭借环框上均匀布设的数个凸缘,以补强环框整体结构强度,使环框不易变形,据此,以达到使轮圈兼具轻量化及高强度等实质效益。【专利说明】自行车轮圈结构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轮圈结构,尤指一种于环框的底壁及侧壁间均匀布设数个凸缘,以达到兼具轻量化及高强度效果的自行车轮圈结构。
技术介绍
轻量化为现今自行车业者的追求目标,除车体的轻量化,自行车轮圈亦要求轻量化,而自行车轮圈主要提供轮胎固定及令轮胎平稳于地面上接触并前进,由于自行车行驶于道路上时,容易因路面颠簸不平而上下起伏震动,因此,轮圈结构强度攸关自行车行进时稳定度及安全性,与轮圈的轻量化为同等重要。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1272196号的“具中空式嵌胎凸缘的轮圈”,适用以供一轮胎嵌套组接,并包含一弧弯呈圆环状的环框,该环框包括一环形底壁、两个分别沿该底壁长度方向延伸地径向往外突设于底壁左、右侧的侧壁,及两个分别沿该等侧壁长方向延伸地分别突设于该侧壁径向外侧缘并相向突伸靠近而用以嵌卡固定轮胎的环形凸缘,且每一凸缘具有一自其一端面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至相对接的另一相反端面而两开口相向的第一穿孔,凭借该等环形凸缘的中空结构设计,可提升整体轮圈的结构强度。但是,该中国台湾公告第1272196号的“具中空式嵌胎凸缘的轮圈”主要为双层轮圈结构,其轮圈壁面包含上层强化壁与下层底壁,虽利用加厚的双层壁面设计,可使轮圈有较佳结构强度,但相对亦导致轮框整体重量提高,而造成自行车于驾骑时更加费力。又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383498号的“自行车轮圈结构”,包含有一轮框,该轮框的中央形成有一中央插孔,而其两端则分别形成有一第一插孔以及一第二插孔,该中央插孔、第一插孔与第二插孔围成一三角形;该轮框相异的两端分别通过三个结合销插设连接,而形成一完整的自行车轮圈结构,其中,该三个结合销的两端分别插设定位于相对应的中央插孔、第一插孔以及第二插孔,利用三支结合销来形成一互相牵制的平面,以提高接合面的稳定性及对齐性。但是,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383498号的“自行车轮圈结构”同样为双层轮圈结构,仍主要利用加厚的双层壁面,来增加轮圈结构强度,故实施上仍有轮框重量过高,致使驾骑自行车费力的缺点。于是,本设计人有鉴于现有自行车轮圈结构仍无法兼顾结构强度及轻量化等需求,凭借其多年于相关领域的制造及设计经验和知识的辅佐,并经多方巧思,针对现有自行车轮圈进行研发改良,而研创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轮圈结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在环框的底壁及侧壁间均匀布设数个凸缘,以达到兼具轻量化及高强度效果的自行车轮圈结构。为了达到上述实施目的,本设计人乃研拟如下自行车轮圈结构,主要设有一环框,该环框弧弯成圆环状,以于两端形成对应相接的接合面,使得该环框包含有底壁,并于该底壁两侧连设有径向延伸的侧壁,两侧壁内缘间的所述底壁的长度为50毫米以上,又于该底壁及侧壁间均匀布设有至少四个凸缘。如上所述的自行车轮圈结构,其中,该环框包含一平直的第一底壁,并于该第一底壁两侧连设有朝外侧倾斜延伸的第二底壁,又于两所述第二底壁各连设有径向延伸的所述侧壁,另于两第二底壁与两侧壁连设处各成型有第一凸缘及第二凸缘,又于两第二底壁与该第一底壁两侧连设处各成型有第三凸缘及第四凸缘。如上所述的自行车轮圈结构,其中,该自行车轮圈结构进一步包含有第一衔接杆、第二衔接杆、第三衔接杆及第四衔接杆,又使该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及第四凸缘各成型有第一穿孔、第二穿孔、第三穿孔及第四穿孔,使得该第一衔接杆、第二衔接杆、第三衔接杆及第四衔接杆位于该环框两端的接合面间,并使该第一衔接杆、第二衔接杆、第三衔接杆及第四衔接杆各与该环框两端接合面的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及第四凸缘的第一穿孔、第二穿孔、第三穿孔及第四穿孔相对应,以使该第一衔接杆两端各插接于该环框两端接合面的第一凸缘的第一穿孔中,另使该第二衔接杆两端各插接于该环框两端接合面的第二凸缘的第二穿孔中,又使该第三衔接杆两端各插接于该环框两端接合面的第三凸缘的第三穿孔中,另使该第四衔接杆两端各插接于该环框两端接合面的第四凸缘的第四穿孔中。如上所述的自行车轮圈结构,其中,该环框进一步于第一底壁中央处成型有第五凸缘。如上所述的自行车轮圈结构,其中,该自行车轮圈结构进一步包含有第五衔接杆,又于该第五凸缘上成型有第五穿孔,使得该第五衔接杆位于该环框两端的接合面间,并使该第五衔接杆与该环框两端接合面的第五凸缘的第五穿孔相对应,以使该第五衔接杆两端各插接于该环框两端接合面的第五凸缘的第五穿孔中。如上所述的自行车轮圈结构,其中,该环框进一步于其两侧壁内面成型有嵌凸部。在另一方案中,所述的自行车轮圈结构进一步包含有多数个衔接杆,且各凸缘上成型有穿孔,所述多数个衔接杆位于所述环框两端的接合面间,所述多数个衔接杆各与所述环框两端接合面的凸缘的穿孔相对应,各所述衔接杆两端分别插接于所述环框两端接合面的各凸缘的穿孔中。如上所述的自行车轮圈结构,其中,该环框进一步于底壁中央处成型有一凸缘。如上所述的自行车轮圈结构,其中,所述底壁中央处成型的凸缘上设有穿孔,一所述衔接杆位于所述环框两端的接合面间,所述衔接杆与所述环框两端接合面于所述底壁中央处成型的凸缘的所述穿孔相对应,所述衔接杆两端各插接于所述环框两端接合面于所述底壁中央处成型的凸缘的所述穿孔中。据此,本技术的自行车轮圈结构成型为单层轮圈构造,以使轮圈可有效轻量化,又于其环框上均匀布设至少四个凸缘,以平均补强环框整体结构强度,使环框不易产生变形,据此,即可达到使轮圈兼具轻量化及高强度的效益。此外,本技术的自行车轮圈结构于其环框上均匀布设至少四个凸缘,且于该至少四个凸缘的穿孔各插设有衔接杆,于此,利用四支以上衔接杆的组接,可达到有效提高环框两端接合面的结合强度及稳定性的效果。另外,本技术的自行车轮圈结构于其环框较大面积的底壁中央处进一步成型有一凸缘,以增加该大面积底壁处强度,使大面积底壁不易受力而凹折变形,且于该凸缘的穿孔中可进一步插接一衔接杆,以达到进一步提高环框两端接合面结合强度的功效。【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解释和说明,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剖视图。附图标号说明:I环框11接合面12第一底壁13第二底壁14侧壁141嵌凸部15第一凸缘151第一穿孔16第二凸缘161第二穿孔 17第三凸缘171第三穿孔18第四凸缘181第四穿孔19第五凸缘191第五穿孔2衔接杆21第一衔接杆22第二衔接杆23第三衔接杆24第四衔接杆25第五衔接杆3 轮胎【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轮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行车轮圈结构设有一环框,所述环框弧弯成圆环状,两端形成对应相接的接合面,所述环框包含有底壁,所述底壁两侧连设有径向延伸的侧壁,两所述侧壁内缘间的所述底壁的长度为50毫米以上,所述底壁及所述侧壁间均匀布设有至少四个凸缘,所述环框包含一平直的第一底壁,所述第一底壁两侧连设有朝外侧倾斜延伸的第二底壁,两所述第二底壁各连设有径向延伸的所述侧壁,两所述第二底壁与两所述侧壁连设处各成型有第一凸缘及第二凸缘,两所述第二底壁与所述第一底壁两侧连设处各成型有第三凸缘及第四凸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威瑾
申请(专利权)人:亚猎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