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128939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13 15:31
一种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中液压控制阀(40)容纳在可相对于壳体(20)旋转的叶片转子(30)的中心孔(36)中。第一管状部分(91)与第二管状部分(92)彼此配合,以形成蓄油室(90)。蓄油室(90)蓄积从壳体(20)与叶片转子(30)之间的间隙输出的油和从与提前室(60-62)或延迟室(63-65)连通的油道(70-75)排放的油中的至少一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中液压控制阀(40)容纳在可相对于壳体(20)旋转的叶片转子(30)的中心孔(36)中。第一管状部分(91)与第二管状部分(92)彼此配合,以形成蓄油室(90)。蓄油室(90)蓄积从壳体(20)与叶片转子(30)之间的间隙输出的油和从与提前室(60-62)或延迟室(63-65)连通的油道(70-75)排放的油中的至少一个。【专利说明】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控制内燃发动机的进气门或排气门的打开正时和关闭正时。
技术介绍
已知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通过改变安装在例如车辆中的内燃发动机的曲轴和凸轮轴之间的旋转相位控制进气门或排气门的打开正时和关闭正时。JP2009-515090A (对应于US2007/0095315A1)描述了一种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包括安装在可相对于壳体旋转的叶片转子中的液压控制阀。更具体地说,液压控制阀安装在叶片转子的中心孔中,其沿叶片转子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液压控制阀从一个油道向另一个油道转换,以向在壳体中形成的提前室或延迟室供应从油泵接收的油。这样,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可使叶片转子相对于壳体提前或延迟。然而,JP2009-515090A (对应于US2007/0095315A1)中的液压控制阀具有输出端口,该输出端口位于从叶片转子的中心孔向着壳体的外部伸起的位置处。因此,在该液压控制阀中,在向提前室供给油时,延迟室中的油从输出端口排放至壳体的外部。同样,在向延迟室供给油时,提前室中的油从输出端口排放至壳体的外部。因此,在位于发动机的曲轴与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中的壳体之间的驱动力传输机构中,难以使用诸如齿带、平带或V形带的传动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基于上述内容而提出。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可限制油泄漏至壳体的外部。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通过改变内燃发动机的驱动侧轴和从动侧轴之间的旋转相位控制由内燃发动机的从动侧轴打开和关闭的内燃发动机的进气门和排气门中的一个的打开正时和关闭正时。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壳体、叶片转子、液压控制阀、螺线管(solenoid)、第一管状部分和第二管状部分。壳体可与驱动侧轴一体地旋转。叶片转子可根据形成于壳体中的提前室的液压和形成于壳体中的延迟室的液压相对于壳体旋转。叶片转子固定至从动侧轴上。液压控制阀包括套筒和滑柱(spool)。套筒容纳在叶片转子的中心孔中,该中心孔沿叶片转子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滑柱容纳在套筒内部且配置为沿套筒往复运动。该液压控制阀通过滑柱的运动改变从提前室供应或排放的液压以及从延迟室供应或排放的液压。螺线管包括螺线管主体和压销。螺线管主体与壳体相对。压销从螺线管主体伸出且配置为推压(压抵)液压控制阀的滑柱。螺线管控制液压控制阀处的液压的变化。第一管状部分从壳体朝向螺线管延伸。第二管状部分从螺线管主体或其上安装螺线管主体的安装构件朝向壳体延伸,且装配至第一管状部分上。第二管状部分与第一管状部分协作,以形成蓄油室,所述蓄油室配置为蓄积从壳体与叶片转子之间的间隙输出的油和从与提前室或延迟室连通的油道排放的油中的至少一个。【专利附图】【附图说明】这里描述的附图仅仅用于图解目的,并且不意欲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纵向截面图;图2是沿图1中的线I1-1I截得的截面图;图3是示出使用第一实施例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图1的一部分的部分放大截面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纵向截面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纵向截面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纵向截面图;图8是沿图7中的线VII1-VIII截得的截面图;以及图9是图7中示出的主要特征的放大部分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将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不同实施例。(第一实施例)图1-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I用于图3所示的车辆(例如汽车)的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传输机构中。驱动力传输机构布置于发动机罩3的内部。在驱动力传输机构中,传动带17围绕皮带轮12、皮带轮15和皮带轮16缠绕。皮带轮12固定至充当发动机2的驱动侧轴的曲轴11上。皮带轮15固定至充当从动侧轴的凸轮轴13上,皮带轮16固定至充当从动侧轴的凸轮轴14上。曲轴11的扭矩通过传动带17传输至凸轮轴13、14。凸轮轴13驱动进气门18,以打开和关闭进气门18。凸轮轴14驱动排气门19,以打开和关闭排气门19。在第一实施例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I中,皮带轮15连接至传动带17,叶片转子30连接至凸轮轴13。曲轴11和凸轮轴13被旋转,以使得在曲轴11与凸轮轴13之间形成预定相位差,因而控制进气门18的打开正时和关闭正时。图3中所示的箭头指示传动带17的旋转方向。如图1和2所示,气门正时控制装置I包括壳体20、叶片转子30、液压控制阀40和螺线管50。壳体20包括前板21、后板22、管状部分23和靴状件24-26。前板21、后板22和管状部分23通过螺栓27保持在一起。前板21配置为环形(圆环形)。配置为圆筒形的第一管状部分91在设置螺线管50的轴向侧从前板21的径向内端轴向延伸。前板21与第一管状部分91 一体地形成。后板22配置为环形且与前板21在轴向上相对,以使得叶片转子30在轴向上保持在后板22与前板21之间。后板22具有后孔28,叶片转子30的后衬套38容纳在该后孔28中。管状部分23和靴状件24-26 —体地形成,且沿轴向保持在前板21与后板22之间。靴状件24-26沿管状部分23的周向以预定间隔依次设置,且从管状部分23径向向内延伸。具有扇形剖面的液压室35形成于靴状件24-26中的每两个周向相邻靴状件之间。传动带17围绕形成于管状部分23的外周部分中的皮带轮15缠绕,由此使得壳体20与曲轴11 一体地旋转。叶片转子30可相对于壳体20旋转。叶片转子30包括转子(也称为毂部)31、后衬套38和多个叶片32-34。转子31配置为圆筒形。后衬套38从转子31轴向延伸。叶片32-34从转子31径向向外延伸。在周向上布置于叶片32-34中的相应两个相邻叶片之间的转子31的每个外周壁部分可沿壳体20的靴状件24-26中的相应一个靴状件的内周壁部分流体密封地滑动。转子31具有中心孔36,该中心孔36在转子31的中心处沿转子31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中心孔36轴向地容纳液压控制阀40。后衬套38配置为管形且从转子31延伸到后板22的后孔28中。后衬套38和凸轮轴13流体密封地彼此固定。后衬套38可相对于后板22的后孔28旋转。叶片32-34中的每一个将壳体20的液压室35中的相应一个分隔为提前室60_62和延迟室63-65。液压通过提前油道70-72供应至提前室60-62或从提前室60-62排放。同样,液压通过延迟油道73-75供应至延迟室63-65或从延迟室63-65排放。密封构件39安装至叶片32-34中的每一个的外周壁部分上。密封构件39限制油在分别位于具有密封构件39的叶片32-34的一个周向侧和另一个周向侧的相应提前室60-62和相应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通过改变所述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侧轴(11)和从动侧轴(13、14)之间的旋转相位控制由所述内燃发动机(2)的从动侧轴(13、14)打开和关闭的内燃发动机(2)的进气门(18)和排气门(19)中一个的打开正时和关闭正时,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壳体(20),其可与驱动侧轴(11)一体地旋转;叶片转子(30),其可根据在所述壳体(20)中形成的提前室(60‑62)的液压以及在所述壳体(20)中形成的延迟室(63‑65)的液压相对于所述壳体(20)旋转,其中所述叶片转子(30)固定至所述从动侧轴(13、14)上;液压控制阀(40),其包括:套筒(41),其容纳在沿所述叶片转子(3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的所述叶片转子(30)的中心孔(36)中;和滑柱(42),其容纳在所述套筒(41)的内部且配置为沿所述套筒(41)往复运动,其中所述液压控制阀(40)通过所述滑柱(42)的运动改变从所述提前室(60‑62)供应或排放的液压以及从所述延迟室(63‑65)供应或排放的液压;螺线管(50),其包括:螺线管主体(51),其与所述壳体(20)相对;压销(52),其从所述螺线管主体(51)伸出且配置为推压所述液压控制阀(40)的滑柱(42),其中所述螺线管(50)控制所述液压控制阀(40)处的液压的变化;第一管状部分(91),其从所述壳体(20)朝向所述螺线管(50)延伸;和第二管状部分(92),该第二管状部分(92)从所述螺线管主体(51)或其上安装所述螺线管主体(51)的安装构件(3)朝向所述壳体(20)延伸且装配至所述第一管状部分(91)上,其中所述第二管状部分(92)与所述第一管状部分(91)协作,以形成配置为蓄积以下物质中的至少一个的蓄油室(90):从所述壳体(20)与所述叶片转子(30)之间的间隙输出的油;和从与所述提前室(60‑62)或所述延迟室(63‑65)连通的油道(70‑75)排放的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野内惣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