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滑杆换向继动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34512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0 1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单滑杆换向继动阀,包括阀体,活塞和滑杆,该阀体内具有内腔,该滑杆沿阀体的内腔往返移动,滑杆的底端插设于阀体内的定位孔中,活塞套设于该滑杆的顶端,回位弹性部件的两端分别抵靠阀体的内腔的底端和滑杆,Y型圈和支撑环套设于滑杆外,滑杆在阀体的内腔中沿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往返移动。采用了该结构的单滑杆换向继动阀,由原来的O型圈密封改为Y型圈密封结构,根本性地规避现存继动阀由于活塞O型圈滑动过程中的可能的损伤而造成漏气,卡滞等风险,进而提高整车变速换档执行的可靠性;阀体的安装定位孔大小及位置尺寸与原继动阀完全一致,在变速箱总成装配过程中可直接替换原装继动阀而不会与变速箱箱体发生干涉。(*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单滑杆换向继动阀,包括阀体,活塞和滑杆,该阀体内具有内腔,该滑杆沿阀体的内腔往返移动,滑杆的底端插设于阀体内的定位孔中,活塞套设于该滑杆的顶端,回位弹性部件的两端分别抵靠阀体的内腔的底端和滑杆,Y型圈和支撑环套设于滑杆外,滑杆在阀体的内腔中沿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往返移动。采用了该结构的单滑杆换向继动阀,由原来的O型圈密封改为Y型圈密封结构,根本性地规避现存继动阀由于活塞O型圈滑动过程中的可能的损伤而造成漏气,卡滞等风险,进而提高整车变速换档执行的可靠性;阀体的安装定位孔大小及位置尺寸与原继动阀完全一致,在变速箱总成装配过程中可直接替换原装继动阀而不会与变速箱箱体发生干涉。【专利说明】单滑杆换向继动阀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汽车动力总成系统零部件
,具体是指一种单滑杆换向继动阀。
技术介绍
目前,商用汽车重型变速箱控制半档气缸活塞移动的继动阀,一般采用O型圈密封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阀体33、端盖34、回位弹簧35、滑动活塞42。阀体33中具有内腔,阀体33上设置有进气口 36、排气口 37、第一气压输出口 38、第二气压输出口 39和控制口 40。弹簧定位座43设置有通孔使阀体内腔与外界大气相通(由于通气孔的位置与本剖视图有一定距离的关系,通气孔不便在本剖视图中体现)。该阀的工作原理是进气口 36通入一定气压的压缩空气,通过控制进入控制口 40中的气压的改变,使活塞42在衬套41的内壁左右滑动,进而实现进气口 36可分别向输出口 38或输出口 39供气,同时使得输出口 39或输出口 38通大气。当阀工作一段时间后,活塞第一 O型圈44和第二 O型圈45与衬套41间的润滑作用可能发生失效,当发生润滑失效后,在活塞42左右滑动过程中,由于气压作用活塞第一 O型圈44和第二 O型圈45可能局部挤入衬套41的左、右通道小孔中,并被通道小孔的孔口割伤,继而产生阀总成漏气的失效模式。进而造成变速箱无法换挡不能正常行驶。衬套41上有作为进气通道的三排在圆周上均布的小孔,由于衬套41壁较薄且内外壁光滑,小孔加工难度较大,特别是衬套41内孔壁上的小孔孔口毛刺去除难度极大,因为内部小孔孔口是否光滑直接影响活塞第一 O型圈44和第二 O型圈45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零件加工工艺性好,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耐久性卓越的继动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便于装配、结构简洁、实用寿命长、耐久性好的单滑杆换向继动阀。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单滑杆换向继动阀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该单滑杆换向继动阀,其主要特点是,包括阀体,活塞和滑杆,该阀体内具有内腔,所述的滑杆活动设置于该阀体的内腔中,该滑杆沿所述的阀体的内腔往返移动,所述的滑杆的底端插设于所述的阀体内的定位孔中,所述的活塞套设于该滑杆的顶端,回位弹性部件位于所述的阀体的内腔的底部,该回位弹性部件的两端分别抵靠所述的阀体的内腔的底端和所述的滑杆,Y型圈和支撑环套设于所述的滑杆外。该单滑杆换向继动阀中的阀体的一侧设置有进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的阀体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气压输出口和第二气压输出口。该单滑杆换向继动阀中的滑杆在所述的阀体的内腔中沿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往返移动;位于所述的第一位置时,所述的进气口与所述的第二气压输出口相连通,所述的第一气压输出口与所述的第一排气口相连通并连通大气;位于所述的第二位置时,所述的进气口与所述的第一气压输出口相连通,所述的第二气压输出口和所述的第二排气口相连通并连通大气。该单滑杆换向继动阀中的Y型圈和所述的支撑环间隔设置,且所述的Y型圈的两端面紧密抵靠相邻的两支撑环。该单滑杆换向继动阀中的端盖固定盖设于所述的阀体的顶端,所述的活塞在所述的端盖内往返移动。该单滑杆换向继动阀中的Y型圈的数量为4个,所述的支撑环的数量为5个,所述的Y型圈沿所述的阀体的底端至顶端依次为第一 Y型圈、第二 Y型圈、第三Y型圈和第四Y型圈,所述的第一 Y型圈和所述的第二 Y型圈分别位于所述的第一气压输出口的两侧,所述的第三Y型圈和所述的第四Y型圈分别位于所述的第二气压输出口的两侧,所述的第二 Y型圈和所述的第三Y型圈分别位于所述的进气口的两侧。该单滑杆换向继动阀中的滑杆具有沿顶端至底端依次连接的后细部、后粗部、中细部、中粗部、前细部和前粗部;位于所述的第一位置,所述的后粗部及所述的中粗部分别与所述的Y型圈的内唇口密封连接,所述的中细部及所述的前细部与所述的Y型圈的内唇口相脱离。所述的后粗部及所述的中粗部分别与所述的Y型圈内唇口接触密封,所述的后细部及所述的中细部与Y型圈内唇口脱离。该单滑杆换向继动阀中的回位弹性部件为弹簧。该单滑杆换向继动阀中的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的第二排气口均设置有防尘片和防尘帽。该单滑杆换向继动阀中的滑杆的行程小于等于9mm。采用了该结构的单滑杆换向继动阀,通过结构更改,将密封方式由原来的O型圈密封改为现在的Y型圈密封结构方式。不仅能同时满足原来继动阀的功能要求,而且根本性地规避现存继动阀由于活塞O型圈滑动过程中的可能的损伤而造成漏气,卡滞等可能失效的风险,进而提高整车变速换档执行的可靠性;且采用Y型圈密封结构较原来的O型圈结构使用寿命延长,不仅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由于零件结构形状简单,尺寸加工精度更便于保证,加工工艺性好、总成结构简单便于装配,装配工艺性优良,阀体的安装定位孔大小及位置尺寸与原继动阀完全一致,在变速箱总成装配过程中可直接替换原装继动阀而不会与变速箱箱体发生干涉。【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商用汽车重型变速箱控制半档进气变档的继动阀活塞处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继动阀活塞处于第二位置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滑杆处于第一位置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滑杆处于第二位置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请参阅图3和图4,单滑杆型换向继动阀包括阀体1、端盖2、活塞3、活塞密封圈4、滑杆5和回位弹性部件13,阀体I中具有内腔,滑杆5活动设置于该阀体I的内腔中,该滑杆5沿阀体I的内腔往返移动,滑杆5在阀体I的内腔中沿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往返移动,滑杆5的底端插设于阀体I内的定位孔31中,活塞3套设于该滑杆5的顶端,回位弹性部件13位于阀体I的内腔的底部,该回位弹性部件13的两端分别抵靠阀体I的内腔的底端和滑杆5的定位孔32的底部,Y型圈和支撑环套设于滑杆外,端盖2固定盖设于阀体I的顶端,活塞3在端盖2内往返移动。阀体I的一侧设置有进气口 9、第一排气口 12和第二排气口 8,阀体I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气压输出口 20和第二气压输出口 25,第一排气口 12处装有防尘片10及防尘帽11,第二排气口 8处装有防尘片6及防尘帽7。滑杆5沿着顶端至底端具有后细部30、后粗部28、中细部23、中粗部19、前细部16、前粗部14,定位孔32,单滑杆换向继动阀还包括位于内腔中并套设在滑杆5上沿底端至顶端的的第一 Y型圈17、第二 Y型圈21、第三Y型圈24、第四Y型圈27,Y型圈共有四个,Y型圈和支撑环间隔设置,且Y型圈的两端面紧密抵靠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涛曹明赵盛裔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