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78482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5: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包括电机后端盖、用于设置所述电机与减速机的一体化壳体、减速机端盖,且所述电机后端盖安装到所述一体化壳体的后端、所述减速机端盖安装到所述一体化壳体的前端;所述减速机端盖设置有用于给减速机散热的冷却液腔室,所述一体化壳体内设置有给所述电机散热的冷却液通道,且所述冷却液通道与所述冷却液腔室在所述一体化壳体与所述减速机端盖对接的位置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提高了电机和减速机连接的可靠性,降低了开发成本;同时保证了电机和减速机的散热,并且可以避免电机及减速机的水道通过外部管线连接而导致的占用整车的布置空间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新能源汽车利用电机替代传统燃油发动机为整车提供动力,但电机的扭矩较小,需要配合减速机以减低车轮的转速和提高车轮的扭矩。电机和减速机常常由不同的厂商单独生产,然后通过内花键和外花键连接的方式,把电机的输出动力传输到减速机,最终传递到车轮上。由于电机与减速机独立开发,最终采用花键实现电机与减速机的连接,所以整体成本高,可靠性低。而且现有的系统中减速机并未拥有自己的散热系统,一般通过自然风冷的方式进行散热,当转速很高时,风冷方式无法保证减速机的散热。例如,图1所示为传统的电机与减速机集成结构示意图,整个动力系统由电机和减速机组成。其中,电机可以分为三部分,电机后端盖1,电机本体2和电机前端盖3。电机后端盖1与电机本体2之间需要进行密封处理,电机本体2和电机前端盖3之间也需要进行密封处理,以保证电机的防护(IngressProtection,IP)等级。减速机可分为两个部分,减速机本体4和减速机端盖5,减速机本体4和减速机端盖5也需要进行密封处理,以保证减速机的IP等级。当电机与减速机通过内外花键集成到一起时,还需要保证接口的密封性,整体设计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电机与减速机独立开发带来的成本高、结构复杂、可靠低以及减速机无法保证散热的缺陷,提供一种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包括电机后端盖、用于设置所述电机与减速机的一体化壳体、减速机端盖,且所述电机后端盖安装到所述一体化壳体的后端、所述减速机端盖安装到所述一体化壳体的前端;所述减速机端盖设置有用于给减速机散热的冷却液腔室,所述一体化壳体内设置有给所述电机散热的冷却液通道,且所述冷却液通道与所述冷却液腔室在所述一体化壳体与所述减速机端盖对接的位置连通。在一个具体的方案中,优选的,所述一体化壳体内套设有一内水套,所述一体化壳体与所述内水套紧密贴合并在所述一体化壳体与所述内水套之间形成所述冷却液通道。在一个具体的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冷却液通道由开设于所述内水套外壁的水槽和所述一体化壳体内壁围合形成;或者,所述冷却液通道由开设于所述一体化壳体内壁的水槽和所述内水套外壁围合形成。在一个具体的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冷却液通道呈螺旋状环绕于所述内水套外。在一个具体的方案中,优选的,所述一体化壳体侧部且紧邻所述一体化壳体后端的位置设置有冷却液入口,所述一体化壳体前端与所述减速机端盖对接的位置设置有通道排水口,所述冷却液通道分别与所述冷却液入口和通道排水口连通。在一个具体的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减速机端盖的与所述一体化壳体对接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冷却液腔室连通的腔室进水口,所述减速机端盖外壁设置有与所述冷却液腔室连通的冷却液出口,所述腔室进水口与所述通道排水口对接。在一个具体的方案中,优选的,所述通道排水口与所述腔室进水口对接的位置设置有密封圈,所述通道排水口的边缘开设有用于设置所述密封圈的密封圈槽。在一个具体的方案中,优选的,所述一体化壳体内的所述电机与所述减速机同轴。在一个具体的方案中,优选的,所述一体化壳体内部自后往前依次设置有用于安装电机的第一腔体和用于安装减速机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分隔壁上设置有电机轴过孔以及环绕所述电机轴过孔的环形凸台;所述内水套呈筒形且底部开设有与所述环形凸台匹配的通孔,所述内水套套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环形凸台嵌入所述内水套底部的所述通孔中。在一个具体的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电机后端盖还包括一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固定在所述冷却液腔室的开口处。本技术的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体化壳体可以同时设置电机与减速机,相当于将现有的电机和减速机的壳体集成设计到一起,结构简单,提高了电机和减速机连接的可靠性,降低了开发成本;而且本技术为电机设置相应的冷却液通道进行散热,为减速机设置相应的冷却液腔室进行散热,电机和减速机都是通过水冷方式进行散热,因此可以同时保证电机和减速机的散热,并且冷却液通道与冷却液腔室在一体化壳体与减速机端盖对接的位置连通,从而将电机及减速机的水道内部连接到一起,避免电机及减速机的水道通过外部管线连接而导致的占用整车的布置空间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传统的电机与减速机集成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的布局示意图;图3是较佳实施例提供的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较佳实施例提供的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的结构简图一;图5是较佳实施例提供的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的结构简图二;图6是电机内水套结构图;图7是一体化壳体的电机侧的结构示意图一;图8是减速机端盖的分解图;图9是一体化壳体的电机侧的结构示意图二。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典型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包含序数的术语可用于说明各种构成要素,但是这些构成要素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定。使用这些术语的目的仅在于将一个构成要素区别于其他构成要素。例如,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范围的前提下,第一构成要素可被命名为第二构成要素,类似地,第二构成要素也可以被命名为第一构成要素。参考图2,本技术总的思路是:将现有的电机和减速机的壳体集成设计到一起,设计一体化壳体8,不再单独设计电机前端盖和减速机的壳体,电机后端盖7安装到所述一体化壳体8后端,减速机端盖9安装到所述一体化壳体8前端,所述减速机端盖9设置有用于给减速机散热的冷却液腔室,所述一体化壳体8内设置有给所述电机散热的冷却液通道,且所述冷却液通道与所述冷却液腔室在所述一体化壳体8与所述减速机端盖9对接的位置连通。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参考图3,较佳实施例提供的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包括电机后端盖7、用于设置电机与减速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后端盖、用于设置所述电机与减速机的一体化壳体、减速机端盖,且所述电机后端盖安装到所述一体化壳体的后端、所述减速机端盖安装到所述一体化壳体的前端;所述减速机端盖设置有用于给减速机散热的冷却液腔室,所述一体化壳体内设置有给所述电机散热的冷却液通道,且所述冷却液通道与所述冷却液腔室在所述一体化壳体与所述减速机端盖对接的位置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后端盖、用于设置所述电机与减速机的一体化壳体、减速机端盖,且所述电机后端盖安装到所述一体化壳体的后端、所述减速机端盖安装到所述一体化壳体的前端;所述减速机端盖设置有用于给减速机散热的冷却液腔室,所述一体化壳体内设置有给所述电机散热的冷却液通道,且所述冷却液通道与所述冷却液腔室在所述一体化壳体与所述减速机端盖对接的位置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壳体内套设有一内水套,所述一体化壳体与所述内水套紧密贴合并在所述一体化壳体与所述内水套之间形成所述冷却液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通道由开设于所述内水套外壁的水槽和所述一体化壳体内壁围合形成;或者,所述冷却液通道由开设于所述一体化壳体内壁的水槽和所述内水套外壁围合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通道呈螺旋状环绕于所述内水套外。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壳体侧部且紧邻所述一体化壳体后端的位置设置有冷却液入口,所述一体化壳体前端与所述减速机端盖对接的位置设置有通道排水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俊文森姜胜海袁雷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