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0341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4: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侧框架、座垫板及用于将座垫板固定于侧框架的插入部件。在侧框架及座垫板中的一方设有弹性变形部,该弹性变形部具备外周面及内周面,并通过将插入部件向内周面的内侧插入而将外周面向外侧扩张。在侧框架及座垫板中的另一方设有与弹性变形部的外周面相对的凹处形成部,凹处形成部具有与通过插入部件的插入而扩张的外周面压力接触的内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通工具用座椅
本公开涉及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介绍
如日本特开2015-003645号公报公开那样,已知有在对设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内部而构成其骨架的框架等各种部件进行组装时利用焊接将多个部件彼此接合的技术。在利用焊接将多个部件彼此接合的情况下,在将该部件彼此接合的工序中难以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既另行需要焊接用的设备,也需要焊接用的加工费。成为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骨架的框架等各种部件优选尽可能地不使用焊接方法来接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说明书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具备将成为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骨架的多个部件彼此即便不使用焊接方法也能够相互接合的结构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基于本公开的一方面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第一侧框架及第二侧框架,在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座垫板,配置于上述第一侧框架及第二侧框架之间;及插入部件,用于将上述座垫板固定于上述第一侧框架,在上述第一侧框架及上述座垫板中的一方设有弹性变形部,该弹性变形部以沿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具备外周面及内周面,并通过向上述内周面的内侧插入上述插入部件而将上述外周面向外侧扩张,在上述第一侧框架及上述座垫板中的另一方设有凹处形成部,该凹处形成部以沿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与上述弹性变形部的上述外周面相对,上述凹处形成部具有与通过上述插入部件的插入而扩张的上述外周面压力接触的内表面。基于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一对侧框架,分别具备前侧框架部及后侧框架部,在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座垫板,配置于一对上述侧框架之间;及插入部件,用于将上述前侧框架部及上述后侧框架部相互固定,在上述前侧框架部及上述后侧框架部中的一方设有弹性变形部,该弹性变形部以沿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具备外周面及内周面,并通过向上述内周面的内侧插入上述插入部件而将上述外周面向外侧扩张,在上述前侧框架部及上述后侧框架部中的另一方设有凹处形成部,该凹处形成部以沿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与上述弹性变形部的上述外周面相对,上述凹处形成部具有与通过上述插入部件的插入而扩张的上述外周面压力接触的内表面。本说明书公开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方面及优点根据与附图关联理解的如下的详细说明而明确可知。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交通工具用座椅1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侧框架10L及座垫板40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侧框架10L、10R及座垫板40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从左斜上前方观察侧框架10L、10R及座垫板40时被视觉辨认的侧框架10L、10R及座垫板40的外观形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从左斜上后方观察侧框架10L、10R及座垫板40时被视觉辨认的侧框架10L、10R及座垫板40的外观形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从左斜下前方观察侧框架10L、10R及座垫板40时被视觉辨认的侧框架10L、10R及座垫板40的外观形态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侧框架10L具备的前侧框架部20与座垫板40具备的前侧板部50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侧框架10L具备的前侧框架部20与座垫板40具备的前侧板部50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侧框架10L具备的前侧框架部20与后侧框架部30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侧框架10L具备的前侧框架部20与后侧框架部30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侧框架10L具备的后侧框架部30与座垫板40具备的后侧板部60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侧框架10L具备的后侧框架部30与座垫板40具备的后侧板部60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图1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的作用及效果的侧视图。图14是关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侧视图,示出该变形例的侧框架10L具备的前侧框架部20与后侧框架部30的组装状态。具体实施方式关于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对于同一零件及相当零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交通工具用座椅1]图1是表示交通工具用座椅1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交通工具用座椅1构成为例如汽车的后排座椅。交通工具用座椅1具有:成为就座者的倚靠部的座椅靠背2;成为就座部的座椅座垫3;及将上述座椅靠背2和座椅座垫3分别相对于车辆的地板进行支撑的基座4。座椅靠背2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部分别经由未图示的倾斜调节器而连结于基座4的左右两侧的后端部。座椅靠背2的倚靠角度在通常时被保持为固定的状态。通过对设于基座4的外侧部的未图示的上翻杆进行操作,能解除座椅靠背2的倚靠角度的固定状态。座椅靠背2通过被施力而前倒至成为前倾姿势的位置并被保持。在座椅座垫3的内部设有使自身的轴向朝着与宽度方向(交通工具用座椅1的左右方向)平行的方向的铰接轴5。座椅座垫3的左右两侧的后部分别经由铰接轴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基座4的左右两侧的后部。座椅座垫3经由未图示的上翻机构而连结于基座4。座椅座垫3在通常时被固定成倒伏于基座4(座垫橡胶4A)上的就座使用位置的状态而被保持为能够使就座者落座于座椅座垫3的上侧的状态。座椅座垫3通过未图示的上翻杆被操作而解除相对于基座4的就座使用位置处的固定状态。座椅座垫3通过施力而以铰接轴5为中心向后侧弹起到预定的弹起位置且被保持。通过该弹起,座椅座垫3与前倒到前倾位置的座椅靠背2被切换为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相互重叠的状态。座椅靠背2的前倒动作与座椅座垫3向后侧弹起的上翻动作同时进行,由此被切换为座椅靠背2与座椅座垫3相互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紧凑地折叠的状态。在基座4与车辆的地板之间设有未图示的滑轨。在上翻动作后,通过该滑轨使交通工具用座椅1的整体向前侧滑动,由此设置了交通工具用座椅1的空间被切换为在后侧较宽地空出的状态。在如以上那样动作的座椅座垫3的内部设有一对侧框架(侧框架10L、10R)和座垫板(座垫板40)作为座椅座垫3的骨架部件。虽然详情后述,但是侧框架10L、10R分别具备前侧框架部20及后侧框架部30(参照图3~图6等)。座垫板40具备前侧板部50及后侧板部60(参照图3~图6等)。以下,说明它们的结构。图2是表示侧框架10L及座垫板40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侧框架10L、10R及座垫板40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从左斜上前方观察侧框架10L、10R及座垫板40时被视觉辨认的侧框架10L、10R及座垫板40的外观形态的立体图。图5是从左斜上后方观察侧框架10L、10R及座垫板40时被视觉辨认的侧框架10L、10R及座垫板40的外观形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从左斜下前方观察侧框架10L、10R及座垫板40时被视觉辨认的侧框架10L、10R及座垫板40的外观形态的立体图。参照图2~图6,交通工具用座椅1(图1)具有:在宽度方向(交通工具用座椅1的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的一对侧框架10L、10R(图3);配置于一对侧框架10L、10R之间的座垫板40;及用于将座垫板40固定于一对侧框架10L、10R的作为插入部件的螺钉70LA、70LB、70LC、70RA、70RB、70RC(图3)。为了便于图示,关于螺钉70LA、70LB、70LC、70RA、70RB、70RC(参照图7),在图4~图6及后述的图13等中未图示。[侧框架10L、10R]侧框架10L、10R分别具备前侧框架部20及后侧框架部30。侧框架10L具备的前侧框架部20与侧框架10R具备的前侧框架部20具备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第一侧框架及第二侧框架,在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座垫板,配置于所述第一侧框架及第二侧框架之间;及插入部件,用于将所述座垫板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框架,在所述第一侧框架及所述座垫板中的一方设有弹性变形部,所述弹性变形部以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具备外周面及内周面,并通过向所述内周面的内侧插入所述插入部件而将所述外周面向外侧扩张,在所述第一侧框架及所述座垫板中的另一方设有凹处形成部,所述凹处形成部以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与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外周面相对,所述凹处形成部具有与通过所述插入部件的插入而扩张的所述外周面压力接触的内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5.26 JP 2017-104968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第一侧框架及第二侧框架,在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座垫板,配置于所述第一侧框架及第二侧框架之间;及插入部件,用于将所述座垫板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框架,在所述第一侧框架及所述座垫板中的一方设有弹性变形部,所述弹性变形部以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具备外周面及内周面,并通过向所述内周面的内侧插入所述插入部件而将所述外周面向外侧扩张,在所述第一侧框架及所述座垫板中的另一方设有凹处形成部,所述凹处形成部以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与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外周面相对,所述凹处形成部具有与通过所述插入部件的插入而扩张的所述外周面压力接触的内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所述插入部件具备:轴部,向所述内周面的内侧插入;及头部,设于所述轴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通过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与所述弹性变形部及所述凹处形成部这双方接触,来规定所述弹性变形部与所述凹处形成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所述座垫板具备上表面部,在所述第一侧框架及所述座垫板中的所述另一方设有包含第一凹处形成部和第二凹处形成部的多个所述凹处形成部,第一所述凹处形成部设于所述上表面部,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第二所述凹处形成部设于所述上表面部,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第一所述凹处形成部与第二所述凹处形成部以在前后方向上相互相对的方式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具备:第一片部,配置于第一所述凹处形成部的内侧;及第二片部,配置于第二所述凹处形成部的内侧,并以通过所述插入部件的插入而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上拓弥布野和信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