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温控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08508 阅读:3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3 0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温控箱,其特征在于:主体为呈U型截面的箱体,U型底面竖直设置,箱体的水平上悬臂为中空的温控上腔,流入管与温控上腔连通并水平设置在温控上腔上;箱体的水平下悬臂为中空的温控下腔,流出管与温控下腔连通并水平设置在温控下腔上,流出管伸出端与流入管伸出端相反且两管中流向相反;至少一排中空的温控管均匀间隔竖直设置在温控上腔和温控下腔之间,各温控管分别与温控上腔和温控下腔连通,且每根温控管中平行固定设置一根电热管;在靠内侧的温控管和U型底面之间设置至少一个风扇,风扇固定在箱体的U型底面上。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安装方便,可依据需要对冷却液进行升温或降温,进而有效合理的控制电池组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温控箱
本技术属于电动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电池温度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环保问题的日益严峻,传统燃料汽车逐步被新能源汽车所替代。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异常迅速,其动力来源为电池。电池的性能受温度影响较大,例如在寒冷地区,电池工作温度较低时,其容量较为低下,长久使用会使得电池整体容量下降;温度过高时,电池的安全隐患较为突出,且充放电循环次数也有显著的下降。因此,提供一种可靠的电池温控箱以控制冷却液温度来保证电池工作的温度是实为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电池受温度影响较大、以及车身零件繁杂、空间紧缺限制问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温控箱,结构简单节约空间,设计合理,安装方便,可依据需要对冷却液进行升温或降温,进而有效合理的控制电池组温度。提高电池工作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温控箱,其特征在于:主体为呈U型截面的箱体,U型底面竖直设置,箱体的水平上悬臂为中空的温控上腔,流入管与温控上腔连通并水平设置在温控上腔上;箱体的水平下悬臂为中空的温控下腔,流出管与温控下腔连通并水平设置在温控下腔上,流出管伸出端与流入管伸出端相反且两管中流向相反;至少一排中空的温控管均匀间隔竖直设置在温控上腔和温控下腔之间,各温控管分别与温控上腔和温控下腔连通,且每根温控管中平行固定设置一根电热管;在靠内侧的温控管和U型底面之间设置至少一个风扇,风扇固定在箱体的U型底面上。进一步的,电热管为通电时可对冷却液加热的管径小于温控管的管路,电热管与温控管同轴且设置在温控管中心。进一步的,电热管贯穿温控上腔和温控下腔并固定在箱体的水平下悬臂和水平上悬臂上。进一步的,箱体的U型底面上对应各风扇设置风扇孔,风扇孔中设置风扇支架,箱体的U型底面或风扇支架上设有给风扇供电的线路。进一步的,温控上腔与温控下腔均为同体积的长方体空腔。进一步的,温控管为薄壁空管。进一步的,在U型底面上设置两排三列风扇。进一步的,至少设置2排温控管,且每排设置3-6根温控管。由此,本技术提供的电动汽车电池组温控箱,温控箱外形类似汽车散热器,温控管中充满可被加热也可被冷却的冷却液,温控管内含有可加热的电热管,通电后可对液体进行加热。温控箱外部设置风扇,可对温控管内部冷却液降温。冷却液通过流入管流入后进入温控上腔,温控上腔向下平行分布多根温控管,冷却液流经温控上腔后向下流向温控管,温控管中有小于管径的同轴心电热管,在通电时可对温控管中的冷却液加热升温,被加热后的冷却液向下流向温控下腔,由温控下腔流出流出管。同理,在液体需要降温时,电热管断电,流入温控管的液体被外部均匀分布的多个风扇带走热量以此降温,随后冷却液流出。按上述方案,电热管其中电热丝由镍铬合金制成,通电后可发热。电热丝外部由氧化镁粉填充,用以作绝缘处理。按上述方案,温控管中的冷却液可被加热也可被降温,选取乙二醇冷却液,此冷却液为较为普遍的汽车发动机冷却液,原料极为普通,易于实现。与现有电池组温度控制方法相比,本温控箱有以下优点:温控箱简单结构,用一种装置即可对冷却液加热、降温,对于整车的空间所需较少,且结构简易。温控箱结构类似于汽车散热器,其内侧或前侧布置有风扇,散热面积大,降温效果好。温控管其中含有电热管,加热速率快。温控管附近布置有风扇,前后距离较为接近,使得冷却液降温效果更加显著。U型结构安装方便,与电池组相配,可依据需要对冷却液进行升温或降温,进而有效合理的控制电池组温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动汽车电池组温控箱一个具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后视图。图3为图2的A-A截面剖面图。图4为图1的主视图。图5为图1的俯视图。其中图1-5的附图标记对应如下:1、流入管;2、电热管;3、温控上腔;4、温控管;5、温控下腔;6、流出管;7、风扇;8、风扇支架,9、箱体。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更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5为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温控箱,主体为呈U型截面的箱体9,U型底面竖直设置,箱体9的水平上悬臂为中空的温控上腔3,流入管1与温控上腔3连通并水平设置在温控上腔3上;箱体9的水平下悬臂为中空的温控下腔5,流出管6与温控下腔5连通并水平设置在温控下腔5上,流出管6伸出端与流入管1伸出端相反且两管中流向相反。至少一排中空的温控管4均匀间隔竖直设置在温控上腔3和温控下腔5之间,优选每排设置3-6根温控管4,如图为两排五列共十根竖向温控管4;各温控管4分别与温控上腔3和温控下腔5连通,且每根温控管4中平行固定设置一根电热管2,优选电热管2与温控管4同轴且设置在温控管4中心。优选电热管2贯穿温控上腔3和温控下腔5并固定在箱体9的水平下悬臂和水平上悬臂上。在靠内侧的温控管4和U型底面之间设置至少一个风扇7,风扇7固定在箱体9的U型底面上。如图1和4,箱体9的U型底面上对应各风扇设置风扇孔,风扇孔中设置风扇支架8,可以选择风扇支架8与箱体9的U型底面一体成型也可以组装连接。箱体9的U型底面或风扇支架8上设有给风扇7供电的线路。优选在U型底面上设置两排三列风扇7。优选温控上腔3为一个长方体空腔,温控上腔3与温控下腔5用同体积的长方体空腔。优选温控管4为薄壁空管。电热管2为通电可对冷却液加热的管径小于温控管4的管路,与温控管同轴且横穿温控上腔3、温控管4、温控下腔5,流出管6水平与温控下腔5相连,且与流入管1反方向,保证冷却液流经温控管4以对其加热或降温。温控管4内侧与U型底面之间沿温控管4排列两排三列风扇7,风扇7由风扇支架8连接固定在箱体9上,风扇支架8上设有给风扇7供电的线路。本技术对电池组降温时工作原理为:温控箱的温控上腔3与温控下腔5中充满冷却液,当电动汽车运行时,若检测到电池组内部温度过高时,被固定在风扇支架8上的风扇7开始工作,对温控管4中的冷却液进行降温,被降温后的冷却液由温控管4向温控下腔5流动,温控下腔5中被降温的冷却液向流出管6流动,由流出管6流出后对电池组进行降温。与此同时,冷却液由流入管1流入,并流向温控上腔3,冷却液由温控上腔3向温控管4流动。在温控管4中被风扇7降温,并重复以上循环。本技术对电池组升温时工作原理为:当电动汽车运行时,若检测到电池组内部温度过低时,被固定的电热管2开始工作,对温控管4中的冷却液进行升温,被升温后的冷却液由温控管4向温控下腔5流动,温控下腔5中被升温的冷却液向流出管6流动,由流出管6流出后对电池组进行升温。与此同时,冷却液由流入管1流入,并流向温控上腔3,冷却液由温控上腔向温控管4流动。在温控管4中被电热管2加热,并重复以上循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温控箱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温控箱,其特征在于:主体为呈U型截面的箱体,U型底面竖直设置,箱体的水平上悬臂为中空的温控上腔,流入管与温控上腔连通并水平设置在温控上腔上;箱体的水平下悬臂为中空的温控下腔,流出管与温控下腔连通并水平设置在温控下腔上,流出管伸出端与流入管伸出端相反且两管中流向相反;至少一排中空的温控管均匀间隔竖直设置在温控上腔和温控下腔之间,各温控管分别与温控上腔和温控下腔连通,且每根温控管中平行固定设置一根电热管;在靠内侧的温控管和U型底面之间设置至少一个风扇,风扇固定在箱体的U型底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温控箱,其特征在于:主体为呈U型截面的箱体,U型底面竖直设置,箱体的水平上悬臂为中空的温控上腔,流入管与温控上腔连通并水平设置在温控上腔上;箱体的水平下悬臂为中空的温控下腔,流出管与温控下腔连通并水平设置在温控下腔上,流出管伸出端与流入管伸出端相反且两管中流向相反;至少一排中空的温控管均匀间隔竖直设置在温控上腔和温控下腔之间,各温控管分别与温控上腔和温控下腔连通,且每根温控管中平行固定设置一根电热管;在靠内侧的温控管和U型底面之间设置至少一个风扇,风扇固定在箱体的U型底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组温控箱,其特征在于:电热管为通电时可对冷却液加热的管径小于温控管的管路,电热管与温控管同轴且设置在温控管中心。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怡平李淼邱双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