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下壳体、电池包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26162 阅读:2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9 18: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包下壳体、电池包以及车辆。该电池包下壳体包括:下壳体本体,所述下壳体本体为多层复合材料;加强骨架,所述加强骨架至少部分地嵌设在所述多层复合材料中的相邻两层之间,所述加强骨架延伸至所述下壳体本体的外周边缘处,且所述加强骨架为轻质金属件或轻质合金件或碳纤维复合材料件。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池包下壳体,通过在多层复合材料之间嵌设加强骨架,满足了电池包下壳体的强度要求,同时实现了电池包下壳体的轻量化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包下壳体、电池包以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包下壳体、电池包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碳纤维复合材料电池包下壳体通常采用真空辅助成型(VARI)工艺制造,成型周期长、生产成本高,无法应对汽车工业高效生产的要求,同时电池包下壳体由于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因此铺层的层数较多,导致电池包下壳体的重量较大,不利于节省能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池包下壳体,该电池包下壳体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轻量化设计。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池包下壳体的车辆电池包。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池包的车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下壳体包括:下壳体本体,所述下壳体本体为多层复合材料;加强骨架,所述加强骨架至少部分地嵌设在所述多层复合材料中的相邻两层之间,所述加强骨架延伸至所述下壳体本体的外周边缘处,且所述加强骨架为轻质金属件或轻质合金件或碳纤维复合材料件。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下壳体,通过在多层复合材料之间嵌设加强骨架,满足了电池包下壳体的高强度要求,同时实现了电池包下壳体的轻量化设计。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下壳体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骨架包括:第一加强骨架和第二加强骨架,所述第一加强骨架与所述第二加强骨架交叉布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加强骨架沿所述电池包下壳体的左右方向延伸至所述下壳体本体的两个短边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加强骨架沿所述电池包下壳体的前后方向延伸至所述下壳体本体的两个长边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壳体本体分为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所述前部部分的长度小于所述后部部分的长度,所述前部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后部部分的宽度,所述第一加强骨架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前部部分上且剩下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上,所述第二加强骨架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上且剩下的一部分贯穿所述前部部分和所述后部部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骨架分为从前向后的四条,第一条所述第一加强骨架设置在所述前部部分的前边缘处且分别向左、向后延伸至所述前部部分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处,第二条所述第一加强骨架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上且与所述前部部分的后边缘邻接,第三条所述第一加强骨架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的中间位置,第四条所述第一加强骨架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的后边缘处,其中第二条、第三条和第四条第一加强骨架分别向左、向右延伸至所述后部部分的左边缘和右边缘;所述第二加强骨架包括位于左右两端的两条以及位于中间部分的三条,其中位于左右两端的两条第二加强骨架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的左边缘或右边缘处且分别向前、向后延伸至所述后部部分的前边缘和后边缘,中间部分的三条第二加强骨架分别向前、向后延伸至所述前部部分的前边缘和后部部分的后边缘,中间部分的三条第二加强骨架中位于最左边的一条和最右边的一条分别与所述前部部分的左边缘和右边缘邻接,且中间部分的三条第二加强骨架等间距平行分布。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骨架具有中空的空腔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腔结构内填充设置缓冲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缓冲结构为缓冲橡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腔结构构造为电池包的水冷通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腔结构包括上下叠置的第一空腔结构和第二空腔结构,所述第一空腔结构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空腔结构的宽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骨架具有“工”字型截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壳体本体为双层纤维复合材料,所述加强骨架嵌设在所述双层纤维复合材料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壳体本体在设置有加强骨架的部分处为双层纤维复合材料,其余部分为中间具有芯层的三层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双层纤维复合材料为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玄武岩纤维中的至少一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芯层为聚氨酯泡沫、聚氯乙烯泡沫、纸蜂窝、铝蜂窝、芳纶蜂窝中的至少一种。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包括上述的电池包下壳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包。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下壳体的示意图;图2是下壳体本体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3是下壳体本体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电池包下壳体10、下壳体本体1、长边11、短边12、前部部分13、后部部分14、复合材料15、芯层16、加强骨架2、第一加强骨架21、第一条第一加强骨架211、第二条第一加强骨架212、第三条第一加强骨架213、第四条第一加强骨架214、第二加强骨架22、空腔结构23、第一空腔结构231、第二空腔结构23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图1-图3详细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下壳体10。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下壳体10可以包括下壳体本体1和加强骨架2。其中,需要说明一点,图2仅仅是示意性示出加强骨架2与下壳体本体1的大致位置关系,并不表示加强骨架2与下壳体本体1的实际空间位置等。下壳体本体1采用多层复合材料15制成,复合材料15的结构强度较高,且重量较轻,有利于实现电池包下壳体10的轻量化设计。加强骨架2至少部分地嵌设在多层复合材料15中的相邻两层之间,加强骨架2延伸至下壳体本体1的外周边缘处,由此增强了电池包下壳体10的强度。优选地,加强骨架2为轻质金属件或轻质合金件或碳纤维复合材料件,例如,加强骨架2的材质可以是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由此有利于进一步实现电池包下壳体10的轻量化设计,同时保证电池包下壳体10具有所需的结构强度。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下壳体10,通过在多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池包下壳体、电池包以及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包下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本体,所述下壳体本体为多层复合材料;加强骨架,所述加强骨架至少部分地嵌设在所述多层复合材料中的相邻两层之间,所述加强骨架延伸至所述下壳体本体的外周边缘处,且所述加强骨架为轻质金属件或轻质合金件或碳纤维复合材料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下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本体,所述下壳体本体为多层复合材料;加强骨架,所述加强骨架至少部分地嵌设在所述多层复合材料中的相邻两层之间,所述加强骨架延伸至所述下壳体本体的外周边缘处,且所述加强骨架为轻质金属件或轻质合金件或碳纤维复合材料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骨架包括:第一加强骨架和第二加强骨架,所述第一加强骨架与所述第二加强骨架交叉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下壳体,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加强骨架沿所述电池包下壳体的左右方向延伸至所述下壳体本体的两个短边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加强骨架沿所述电池包下壳体的前后方向延伸至所述下壳体本体的两个长边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本体分为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所述前部部分的长度小于所述后部部分的长度,所述前部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后部部分的宽度,所述第一加强骨架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前部部分上且剩下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上,所述第二加强骨架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上且剩下的一部分贯穿所述前部部分和所述后部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包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骨架分为从前向后的四条,第一条所述第一加强骨架设置在所述前部部分的前边缘处且分别向左、向后延伸至所述前部部分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处,第二条所述第一加强骨架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上且与所述前部部分的后边缘邻接,第三条所述第一加强骨架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的中间位置,第四条所述第一加强骨架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的后边缘处,其中第二条、第三条和第四条第一加强骨架分别向左、向右延伸至所述后部部分的左边缘和右边缘;所述第二加强骨架包括位于左右两端的两条以及位于中间部分的三条,其中位于左右两端的两条第二加强骨架设置在所述后部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宇威田宇黎刘肖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