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69751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4 06: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和车辆,所述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包括:地板纵梁;后悬下臂支座,所述后悬下臂支座上设置有五连杆第一安装点,所述后悬下臂支座与所述地板纵梁之间连接有后悬支座安装连接板;后悬上臂支架,所述后悬上臂支架上设置有五连杆第二安装点,所述后悬上臂支架与所述后悬下臂支座之间连接有后悬支架安装板。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通过在五连杆的安装点之间设置连接板,使得五连杆的安装点彼此之间可以传递载荷或力,进而有效避免了五连杆的安装点出现应力集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和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的五连杆机构在车身的安装方式为:在安装点位置设计车身支架和加强板,安装点之间不存在力的传递。这种形式的五连杆车身安装结构,无法将载荷或受力进行传递,从而导致安装点位置应力集中,存在车身开裂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该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通过在五连杆的安装点之间设置连接板,使得五连杆的安装点彼此之间可以传递载荷或力,进而有效避免了五连杆的安装点出现应力集中的问题。本技术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的车辆。根据本技术的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包括:地板纵梁;后悬下臂支座,所述后悬下臂支座上设置有五连杆第一安装点,所述后悬下臂支座与所述地板纵梁之间连接有后悬支座安装连接板;后悬上臂支架,所述后悬上臂支架上设置有五连杆第二安装点,所述后悬上臂支架与所述后悬下臂支座之间连接有后悬支架安装板。根据本技术的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通过在五连杆的安装点之间设置连接板,使得五连杆的安装点彼此之间可以传递载荷或力,进而有效避免了五连杆的安装点出现应力集中的问题。另外,根据本技术的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悬支座安装连接板上设置有翻边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悬支架安装板上设置有加强凹槽。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悬支座安装连接板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在所述地板纵梁和所述后悬下臂支座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悬支架安装板通过中间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后悬下臂支座与所述后悬上臂支架之间。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悬支架安装板构造为盒状结构,所述中间连接件置于所述盒状结构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间连接件包括:第一中间连接件和第二中间连接件,所述第一中间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后悬下臂支座上,所述第二中间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后悬上臂支架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中间连接件与所述后悬下臂支座焊接固定,所述第二中间连接件与所述后悬上臂支架焊接固定。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悬支架安装板与第一中间连接件螺接固定,所述后悬支架安装板与所述第二中间连接件螺接固定。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可以包括上述的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由于根据本技术的车辆设置有上述的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因此该车辆的安全性更好,车身结构更加稳定,进而提高了乘客的乘车安全性。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仰视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地板的仰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地板纵梁110,后悬下臂支座120,后悬上臂支架130,后悬支座安装连接板140,翻边结构141,后悬支架安装板150,加强凹槽151,第一中间连接件161,第二中间连接件162,五连杆第一安装点101,五连杆第二安装点10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技术实施例的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进行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可以包括地板纵梁110、后悬下臂支座120和后悬上臂支架130。其中,后悬下臂支座120上设置有五连杆第一安装点101,后悬上臂支架130上设置有五连杆第二安装点102,五连杆可以安装在五连杆第一安装点101和五连杆第二安装点102上。后悬下臂支座120与地板纵梁110之间连接有后悬支座安装连接板140,后悬上臂支架130与后悬下臂支座120之间连接有后悬支架安装板150。由此,五连杆的安装点之间不再相互孤立,五连杆第一安装点101、五连杆第二安装点102与地板纵梁110之间可以进行载荷或力的传递,进而不会出现五连杆的某一个安装点受力过大而导致的应力集中问题,有效降低了车身开裂的风险。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通过在五连杆的安装点之间设置连接板,使得五连杆的安装点彼此之间可以传递载荷或力,进而有效避免了五连杆的安装点出现应力集中的问题。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后悬支座安装连接板140上设置有翻边结构141,由此有效提高了后悬支座安装连接板140的结构强度,五连杆第一安装点101的力可以稳定地传递至地板纵梁110上。后悬支架安装板150上设置有加强凹槽151,由此提高了后悬支架安装板150的结构强度,五连杆第一安装点101和五连杆第二安装点102之间可以稳定地传递力矩。进而,有效避免了五连杆的安装点出现应力集中、甚至因此导致车身开裂的问题。后悬支座安装连接板140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在地板纵梁110和后悬下臂支座120上。由此,后悬支座安装连接板140可以方便地安装和拆卸,在后悬支座安装连接板140损坏需要更换时,可以方便地将后悬支座安装连接板140拆卸下来。后悬支架安装板150通过中间连接件连接在后悬下臂支座120与后悬上臂支架130之间,中间连接件为后悬支架安装板150提供了安装点,后悬支架安装板150可以通过中间连接件间接地安装在后悬下臂支座120与后悬上臂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后悬支架安装板150构造为盒状结构,中间连接件置于盒状结构内。由此,在保证后悬支架安装板150具有足够强度的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和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板纵梁;后悬下臂支座,所述后悬下臂支座上设置有五连杆第一安装点,所述后悬下臂支座与所述地板纵梁之间连接有后悬支座安装连接板;后悬上臂支架,所述后悬上臂支架上设置有五连杆第二安装点,所述后悬上臂支架与所述后悬下臂支座之间连接有后悬支架安装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板纵梁;后悬下臂支座,所述后悬下臂支座上设置有五连杆第一安装点,所述后悬下臂支座与所述地板纵梁之间连接有后悬支座安装连接板;后悬上臂支架,所述后悬上臂支架上设置有五连杆第二安装点,所述后悬上臂支架与所述后悬下臂支座之间连接有后悬支架安装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支座安装连接板上设置有翻边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支架安装板上设置有加强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支座安装连接板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在所述地板纵梁和所述后悬下臂支座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连杆车身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支架安装板通过中间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后悬下臂支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彦利黄明有赵倩文刘小华袁贤松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