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集成电路及工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348307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5 0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CMOS集成电路及工艺方法,其中CMOS集成电路包括隔离结构、NMOS和PMOS,隔离结构设于NMOS和PMOS之间;隔离结构包括第一P型衬底;高N阱,形成于第一P型衬底内;第一P阱,形成于高N阱内;依次排列的第一场氧化物、第一P型区、第二场氧化物、第二P型区、第三场氧化物、第三P型区和第四场氧化物,第一场氧化物、第一P型区、第三P型区和第四场氧化物形成于第一P型衬底上,第二P型区形成于第一P阱上,第二场氧化物和第三场氧化物形成于第一P型衬底、高N阱和第一P阱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弥补了通用的CMOS平台难以达到12V高压要求的不足,提高了CMOS集成电路的耐压性,以达到12V高压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集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MOS集成电路及工艺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的CMOS工艺一般是通用的集成电路工艺,造成了以下的不便:首先,在0.35μmCMOS平台无法达到12V的高压要求,如果为了实现特定的高压要求,电路要求光刻层次太多;其次,电路特性由于工艺的限制较为固定,对设计造成了很大困难;第三,当前的通用CMOS很难实现器件设计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通用的CMOS平台难以达到12V的高压要求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能够满足高压到12V的CMOS集成电路及工艺方法。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CMOS集成电路,其特点是,包括隔离结构、NMOS和PMOS,所述隔离结构形成于所述NMOS和所述PMOS之间;所述隔离结构包括:第一P型衬底;高N阱,形成于所述第一P型衬底内;第一P阱,形成于所述高N阱内;依次排列的第一场氧化物、第一P型区、第二场氧化物、第二P型区、第三场氧化物、第三P型区和第四场氧化物,所述第一场氧化物、所述第一P型区、所述第三P型区和所述第四场氧化物形成于所述第一P型衬底上,所述第二P型区形成于所述第一P阱上,所述第二场氧化物和所述第三场氧化物形成于所述第一P型衬底、所述高N阱和所述第一P阱上;所述NMOS包括:第二P型衬底;第二P阱,形成于所述第二P型衬底内;依次排列的第五场氧化物、第四P型区、第六场氧化物、第一N型+LDD(轻掺杂漏结构)区,所述第五氧化物形成于所述第二P型衬底和所述第二P阱上,所述第四P型区、所述第六场氧化物和所述第一N型+LDD区形成于所述第二P阱上;依次排列的第二N型+LDD区、第七场氧化物、第五P型区和第八场氧化物,所述第二N型+LDD区、所述第七场氧化物和所述第五P型区形成于所述第二P阱上,所述第八氧化物形成于所述第二P型衬底和所述第二P阱上;第一栅氧化层,形成于所述第二P阱的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N型+LDD区和第二N型+LDD区之间;第一多晶区域,形成于所述第一栅氧化层上;所述PMOS包括:第三P型衬底;第三P阱,形成于所述第三P型衬底内;依次排列的第九场氧化物、第六P型区、第十场氧化物、第一N型区、第一P型+LDD区,所述第九氧化物和所述第六P型区形成于所述第三P型衬底上,所述第十场氧化物形成于所述第三P型衬底和所述第三P阱上,所述第一N型区和所述第一P型+LDD区形成于所述第三P阱上;依次排列的第二P型+LDD区、第十一场氧化物、第七P型区和第十二场氧化物,所述第二P型+LDD区形成于所述第三P阱上,所述第十一场氧化物形成于所述第三P阱和所述第三P型衬底上,所述第七P型区和所述第十二氧化物形成于所述第三P型衬底上;第二栅氧化层,形成于所述第三P阱的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P型+LDD区和所述第二P型+LDD区之间;第二晶区域,形成于所述第二栅氧化层上。较佳地,所述第一N型+LDD区与所述第二N型+LDD区之间的距离为1.5μm。较佳地,所述第一P型+LDD区与所述第二P型+LDD区之间的距离为1.9μ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CMOS集成电路工艺方法,其特点是,用于制作上述各优选条件任意组合的一种CMOS集成电路,所述CMOS集成电路工艺方法包括:P阱制作步骤;有源区制作步骤;场区制作步骤;高阻制作步骤;电容制作步骤;栅氧化层制作步骤,包括调节注入;多晶制作步骤;NDD制作,PDD制作步骤,包括NDD,PDD推进;N+制作步骤,包括N+注入;P+制作步骤;BPSG和钝化步骤。较佳地,所述CMOS集成电路工艺方法的工艺条件为:N+注入As(砷):辐照能量为110kev,辐照的剂量范围为6E15到6E17;调节注入B(硼):辐照能量为40kev,辐照的剂量范围为5.5E11到5.7E11;基区注入B:辐照能量为32.5kev,辐照的剂量范围为4.5E13到5.5E13;基区推进:退火温度为1100℃,时长为20~30分钟;NDD推进:退火温度为950℃,时长为30~60分钟。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专利技术各较佳实例。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CMOS集成电路通过改变现有结构提高了CMOS集成电路的耐压性,达到了12V的高压要求,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方法能够进一步优化耐压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CMOS集成电路的隔离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CMOS集成电路的NMOS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CMOS集成电路的PMOS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实施例一种CMOS集成电路包括隔离结构、NMOS和PMOS,所述隔离结构设于所述NMOS和所述PMOS之间。如图1所示,所述隔离结构包括:第一P型衬底101;高N阱102,形成于所述第一P型衬底101内;第一P阱103,形成于所述高N阱内102;依次排列的第一场氧化物104、第一P型区105、第二场氧化物106、第二P型区107、第三场氧化物108、第三P型区109和第四场氧化物110,所述第一场氧化物104、所述第一P型区105、所述第三P型区109和所述第四场氧化物110形成于所述第一P型衬底101上,所述第二P型区107形成于所述第一P阱103上,所述第二场氧化物106和所述第三场氧化物108形成于所述第一P型衬底101、所述高N阱102和所述第一P阱103上。如图2所示,所述NMOS包括:第二P型衬底201;第二P阱202,形成于所述第二P型衬底201内;依次排列的第五场氧化物203、第四P型区204、第六场氧化物205、第一N型+LDD区206,所述第五氧化物207形成于所述第二P型衬底201和所述第二P阱202上,所述第四P型区204、所述第六场氧化物205和所述第一N型+LDD区206形成于所述第二P阱202上;依次排列的第二N型+LDD区209、第七场氧化物210、第五P型区211和第八场氧化物222,所述第二N型+LDD区209、所述第七场氧化物210和所述第五P型区211形成于所述第二P阱202上,所述第八氧化物222形成于所述第二P型衬底201和所述第二P阱202上;第一栅氧化层208,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CMOS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离结构、NMOS和PMOS,所述隔离结构设于所述NMOS和所述PMOS之间;所述隔离结构包括:第一P型衬底;高N阱,形成于所述第一P型衬底内;第一P阱,形成于所述高N阱内;依次排列的第一场氧化物、第一P型区、第二场氧化物、第二P型区、第三场氧化物、第三P型区和第四场氧化物,所述第一场氧化物、所述第一P型区、所述第三P型区和所述第四场氧化物形成于所述第一P型衬底上,所述第二P型区形成于所述第一P阱上,所述第二场氧化物和所述第三场氧化物形成于所述第一P型衬底、所述高N阱和所述第一P阱上;所述NMOS包括:第二P型衬底;第二P阱,形成于所述第二P型衬底内;依次排列的第五场氧化物、第四P型区、第六场氧化物、第一N型+LDD区,所述第五氧化物形成于所述第二P型衬底和所述第二P阱上,所述第四P型区、所述第六场氧化物和所述第一N型+LDD区形成于所述第二P阱上;依次排列的第二N型+LDD区、第七场氧化物、第五P型区和第八场氧化物,所述第二N型+LDD区、所述第七场氧化物和所述第五P型区形成于所述第二P阱上,所述第八氧化物形成于所述第二P型衬底和所述第二P阱上;第一栅氧化层,形成于所述第二P阱的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N型+LDD区和第二N型+LDD区之间;第一多晶区域,形成于所述第一栅氧化层上;所述PMOS包括:第三P型衬底;第三P阱,形成于所述第三P型衬底内;依次排列的第九场氧化物、第六P型区、第十场氧化物、第一N型区、第一P型+LDD区,所述第九氧化物和所述第六P型区形成于所述第三P型衬底上,所述第十场氧化物形成于所述第三P型衬底和所述第三P阱上,所述第一N型区和所述第一P型+LDD区形成于所述第三P阱上;依次排列的第二P型+LDD区、第十一场氧化物、第七P型区和第十二场氧化物,所述第二P型+LDD区形成于所述第三P阱上,所述第十一场氧化物形成于所述第三P阱和所述第三P型衬底上,所述第七P型区和所述第十二氧化物形成于所述第三P型衬底上;第二栅氧化层,形成于所述第三P阱的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P型+LDD区和所述第二P型+LDD区之间;第二晶区域,形成于所述第二栅氧化层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MOS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离结构、NMOS和PMOS,所述隔离结构设于所
述NMOS和所述PMOS之间;
所述隔离结构包括:
第一P型衬底;
高N阱,形成于所述第一P型衬底内;
第一P阱,形成于所述高N阱内;
依次排列的第一场氧化物、第一P型区、第二场氧化物、第二P型区、第三场氧化物、第三
P型区和第四场氧化物,所述第一场氧化物、所述第一P型区、所述第三P型区和所述第四场
氧化物形成于所述第一P型衬底上,所述第二P型区形成于所述第一P阱上,所述第二场氧化
物和所述第三场氧化物形成于所述第一P型衬底、所述高N阱和所述第一P阱上;
所述NMOS包括:
第二P型衬底;
第二P阱,形成于所述第二P型衬底内;
依次排列的第五场氧化物、第四P型区、第六场氧化物、第一N型+LDD区,所述第五氧化
物形成于所述第二P型衬底和所述第二P阱上,所述第四P型区、所述第六场氧化物和所述第
一N型+LDD区形成于所述第二P阱上;
依次排列的第二N型+LDD区、第七场氧化物、第五P型区和第八场氧化物,所述第二N型+
LDD区、所述第七场氧化物和所述第五P型区形成于所述第二P阱上,所述第八氧化物形成于
所述第二P型衬底和所述第二P阱上;
第一栅氧化层,形成于所述第二P阱的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N型+LDD区和第二N型+LDD
区之间;
第一多晶区域,形成于所述第一栅氧化层上;
所述PMOS包括:
第三P型衬底;
第三P阱,形成于所述第三P型衬底内;
依次排列的第九场氧化物、第六P型区、第十场氧化物、第一N型区、第一P型+LDD区,所
述第九氧化物和所述第六P型区形成于所述第三P型衬底上,所述第十场氧化物形成于所述
第三P型衬底和所述第三P阱上,所述第一N型区和所述第一P型+LDD区形成于所述第三P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纪平何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