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翅片穿管定位结构及自动穿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75530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0 1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翅片穿管定位结构,固定在机架上,包括引导部和定位部,所述引导部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安装到机架上,所述定位部通过第二驱动机构安装到机架上,所述定位部位于靠近翅片的位置;所述引导部和定位部在所述翅片的穿管过程对换热管起导向及定位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翅片穿管定位结构,利用引导部、定位部及引导杆相互配合对换热管的穿管过程进行导向、定位,克服了较长的换热管特别是较长的U形管表现的柔性在自动穿管时产生的变形问题,同时精确控制换热管与翅片孔在穿制过程中的同心度,提高自动穿管的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的制造领域,特别是一种翅片穿管定位结构及自动穿管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翅片冲制后一般由人工完成穿管作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人工穿管又会带来产品质量稳定性差的隐患;人工穿管的生产效率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来解决,直接增加了产品制造成本;在换热器的生产过程中,已基本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模式,但处于中间阶段的翅片自动穿管技术的效果不理想,成为换热器自动化生产的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翅片穿管定位结构及自动穿管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翅片穿管定位结构,固定在机架上,包括引导部和定位部,所述引导部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安装到机架上,所述定位部通过第二驱动机构安装到机架上,所述定位部位于靠近翅片的位置;所述引导部和定位部在所述翅片的穿管过程对换热管起导向及定位作用。优选地,所述引导部包括上引导和下引导,所述上引导和下引导能够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移动,且所述上引导和下引导能够相互接触或者分离。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上引导驱动机构和下引导驱动机构;所述上引导驱动机构和下引导驱动机构固定到所述机架上,所述上引导固定在所述上引导驱动机构上;所述下引导固定在所述下引导驱动机构上。优选地,所述上引导和下引导上均设置有导向槽,在所述上引导与下引导接触时,相对位置的所述导向槽形成导向孔。优选地,所述定位部包括上定位部和下定位部,所述上定位部和下定位部能够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移动。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上定位部驱动机构和下定位部驱动机构;所述上定位部驱动机构和下定位部驱动机构固定到所述机架上,所述上定位部固定到所述上定位部驱动机构上;所述下定位部固定到所述下定位部驱动机构上。优选地,所述上定位部上设置有上定位齿,所述下定位部上设置有下定位齿,所述上定位齿和下定位齿能够随所述上定位部和下定位部的移动相互接触或分离;所述上定位齿与下定位齿上均设置有定位槽,所述上定位齿与下定位齿接触时相对位置处的所述定位槽形成定位孔。优选地,所述定位孔为一端直径大于另一端直径的通孔,且直径较小的一端靠近所述翅片。优选地,还包括止退部,所述止退部设置在所述下定位部或者上定位部上。优选地,还包括引导杆,所述引导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翅片的翅片孔内,另一端位于所述换热管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自动穿管装置,包括机架和推管机构,还包括上述翅片穿管定位结构,所述翅片穿管定位结构还包括翅片支撑部,所述翅片支撑部位于靠近所述定位部的一侧,所述翅片穿管定位结构固定到所述机架上。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翅片穿管定位结构,利用引导部、定位部及引导杆相互配合对换热管的穿管过程进行导向、定位,克服了较长的换热管特别是较长的U形管表现的柔性在自动穿管时产生的变形问题,同时精确控制换热管与翅片孔在穿制过程中的同心度,提高自动穿管的成功率。【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翅片穿管定位结构主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图3为引导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定位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换热管安装过程与各部分的配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翅片穿管定位结构2固定到机架1上,翅片3固定到所述翅片穿管定位结构2上,换热管4通过所述翅片穿管定位结构2的定位及导向,并在一定的推力下插入到所述翅片3上的翅片孔内。所述翅片穿管定位结构2包括引导部24、定位部25和翅片支撑部26,所述引导部24、定位部25和翅片支撑部26均安装到所述支架1上,且所述定位部25位于所述引导部24与翅片支撑部26之间,且所述定位部25靠近所述翅片支撑部26。所述支架1上设置有下底板21、上顶板22和支撑部23,优选地,所述下底板21、上顶板22和支撑部23与所述机架1 一体形成,所述下底板21、上顶板22和支撑部23为所述机架1的一部分;或者,所述下底板21、上顶板22和支撑部23与所述机架1分体形成,然后固定安装到所述机架1上。所述下底板21与上顶板22相互平行并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所述支撑部23与下底板21和上顶板22垂直的设置在两者之间,并与所述下底板21和上顶板22均固定连接。所述引导部24和定位部25均设置在所述下底板21和上顶板22之间,分别用于对所述换热管4进行引导和定位。如图2、图3所示,所述引导部24包括上引导241、下引导242和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上引导驱动机构243和下引导驱动机构244,所述上引导驱动机构243和下引导驱动机构244分别固定到所述上顶板22和下底板21上,所述上引导241和下引导242分别固定到所述上引导驱动机构243和下引导驱动机构244上,且所述上引导241和下引导242可分别在所述上引导驱动机构243和下引导驱动机构244的驱动下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上引导231和下引导242上均设置有导向槽245,所述上引导241和下引导242同时运动到远离所述上顶板22和下底板21的第一位置时,两者接触,所述上引导241与下引导242上相对的两个所述导向槽245形成导向孔,所述导向孔为圆形通孔,且使得所述导向孔的轴线与所述翅片3上的翅片孔的轴线共线,如图3所示,所述导向槽245形成的导向孔对所述换热管4的安装起导向作用(下文会进行详细介绍)。如图2所示,所述定位部25包括上定位部251、下定位部252和第二机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上定位部驱动机构255和下定位部驱动机构256,所述上定位部驱动机构255和下定位驱动机构256分别固定在所述上顶板22和下底板21上,所述上定位部251和下定位部252分别固定到所述上定位部驱动机构255和下定位部驱动机构256上,所述上定位部251和下定位部252可分别在所述上定位部驱动机构255和下定位部驱动装置256的驱动下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移动,所述上定位部251和下定位部252上分别设置有上定位齿253和下定位齿254,所述上定位齿253和下定位齿254同时移动到远离所述上顶板22和下底板21的第一位置时两者接触,如图4所示,所述上定位齿253和下定位齿254上均设置有定位槽258,当所述上定位齿253和下定位齿254接触时,相对的两个所述定位槽258形成定位孔,且所述定位孔为第一端直径大于第二端直径的通孔,其第一端靠近所述换热管4插入的方向,第二端靠近所述翅片3,所述定位孔与所述翅片3上的翅片孔及引导部24上的导向孔的轴线共线,优选地,所述定位孔与翅片孔的同轴度为0.04-0.06。所述上定位齿253和下定位齿254接触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定位部25向靠近所述翅片支撑部26的方向移动,将所述翅片3压紧在所述翅片支撑部26上(下文会进行详细介绍)。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25上还设置有止退部257,所述止退部257固定到止退部驱动机构上,所述止退部驱动机构固定在所述下定位部252或上定位部251上(图2中所示为固定到所述下定位部252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翅片穿管定位结构,固定在机架(1)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导部(24)和定位部(25),所述引导部(24)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安装到机架(1)上,所述定位部(25)通过第二驱动机构安装到机架(1)上,所述定位部(25)位于靠近翅片(3)的位置;所述引导部(24)和定位部(23)在所述翅片(3)的穿管过程对换热管(4)起导向及定位作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雄胜尹显椿朱岳刚张保全陈龙云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