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97438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3 0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器,混合器包括套管式进料接头(6)、混合管(4)和出口管(5),进料接头(6)包括外管(2)和处于外管中的内管(1),内管(1)上形成有第一进料口(11),外管(2)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进料口(21),外管(2)的出口与混合管(4)的入口连接,混合管(4)的出口与出口管(5)的入口连接,内管(1)的出口处安装有喷嘴(3),出口管(5)为弯曲管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混合器尤其适用于通过水玻璃溶液与无机酸溶液混合形成硅溶胶,并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较小、混合效果良好、能连续作业等优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器,混合器包括套管式进料接头(6)、混合管(4)和出口管(5),进料接头(6)包括外管(2)和处于外管中的内管(1),内管(1)上形成有第一进料口(11),外管(2)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进料口(21),外管(2)的出口与混合管(4)的入口连接,混合管(4)的出口与出口管(5)的入口连接,内管(1)的出口处安装有喷嘴(3),出口管(5)为弯曲管道。本技术的混合器尤其适用于通过水玻璃溶液与无机酸溶液混合形成硅溶胶,并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较小、混合效果良好、能连续作业等优点。【专利说明】一种混合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混合器,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水玻璃与酸混合反应生成硅溶胶的混合器。
技术介绍
裂化催化剂生产中使用的硅溶胶是通过无机酸与水玻璃接触反应而制得的,但是无机酸与水玻璃反应生成硅溶胶的反应条件比较苛刻,只有二者比例合适、搅拌均匀且混合速度较快,才不至于形成硅凝胶而影响产品质量。为了制备质量良好的硅溶胶,现有技术中提供了许多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且生产过程复杂的设备。另外,中国专利CN201342325公布了一种制备硅溶胶的混合器,包括进料接头、混合管、混合室和出口管。由于该混合器中在混合室处管径突然增大,使在混合管内初步混合的液体,能在混合室形成涡流,从而充分混合液体。该混合器的混合效果较好,能够连续稳定地制备硅溶胶。但由于该混合器需要装备一个甚至多个体积庞大的混合室,占据较大的空间,整体结构笨重,因此限制了其应用场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器,该混合器具有结构简单、混合效果良好、可以连续混合并具有较小的外部体积等优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混合器,所述混合器包括套管式进料接头、混合管和出口管,所述进料接头包括外管和处于所述外管中的内管,所述内管上形成有第一进料口,所述外管上形成有第二进料口,所述外管的出口与所述混合管的入口连接,所述混合管的出口与所述出口管的入口连接,所述内管的出口处安装有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为弯曲管道。优选地,所述出口管为圆弧形弯曲管道。具体选择地,所述出口管的弯头角度为5-175度,优选为30?120度,进一步优选为 90。。优选地,所述喷嘴为锥形或锥台形,所述喷嘴包括喷嘴体和分别形成在该喷嘴体两端的喷嘴进口和喷嘴出口,所述喷嘴的通流面积从所述喷嘴进口向所述喷嘴出口逐渐减小。具体地,所述喷嘴为圆锥形或圆台形,所述喷嘴进口和喷嘴出口的通流面积之比为2:1?200:1,优选为7:1?100:1,更优选为12:1?60:1,所述喷嘴的锥角为5?175度,优选为30?120度。更加优选地,所述喷嘴进口与所述喷嘴出口间的距离与喷嘴进口的直径之比为0.5 ?3。优选地,所述进料接头的外管与内管通流面积之比为0.07:1?15:1,优选为0.3:1 ?3:1。特别优选地,所述第二进料口沿着外管的管壁的切向方向设置。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外管、内管和混合管均为等直径圆管,所述出口管为圆弧形弯曲管道,所述喷嘴为圆锥形,所述外管内径为20~80mm,所述内管的内径为5~50mm,优选为10~40mm,所述喷嘴的出口直径为3~15mm,锥角为35~50度,所述混合管的长径比为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一种液体经内管的第一进料口流入并通过喷嘴以较高的速度进入混合管,另一种液体经外管的第二进料口以较低的速度从内管出口周围流入混合管,喷嘴喷出的高速流体与周围的低速流体产生高剪切力,从而形成漩涡向四周扩散。在混合管内经初步混合的流体进入出口管时,由于出口管为弯曲管道,进一步引导液体产生镟涡以使混合更加充分。出口管利用结构上的改善,以较小的体积实现了充分混合的目的。另外,整个装置结构简单,可以实现连续作业。本技术的混合器尤其适用于通过水玻璃溶液与无机酸溶液混合形成硅溶胶,其中,所述第一进料口用于输送水玻璃溶液,所述第二进料口用于输送无机酸溶液。该混合器能够形成较高质量的硅溶胶,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专利附图】【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混合器装配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套管进料接头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喷嘴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 内管;11第一进料口;2 外管;21第二进料口;3 喷嘴;31 喷嘴进口;32喷嘴体; 33喷嘴出口;4 混合管; 5 出口管;6 进料接头;α 弯头角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混合器包括套管式进料接头6、混合管4和出口管5,所述进料接头6包括外管2和处于该外管中的内管1,所述内管I上形成有第一进料口 11,所述外管2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进料口 21,所述外管2的出口与所述混合管4的入口连接,所述混合管4的出口与所述出口管5的入口连接,所述内管I的出口处安装有喷嘴3,所述出口管5为弯曲管道。这里所述的弯曲管道可以有多种弯曲形式和截面形式,例如弯曲管道的轴线沿着圆弧或者圆的渐伸线伸展,沿管道进口到出口方向可以形成为通流面积逐渐增大的形式等。作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出口管5为圆弧形弯曲管道,在混合管4中经初步混合的混合液,在该出口管5处沿管道弯曲的方向进一步混合,效果良好。具体实施中,上述圆弧形的出口管5的弯头角度α优选为30?120度,通常弯头角度α为90°。如图1所示,上述弯头角度α指弯头进口轴线与出口轴线之间的夹角。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喷嘴3优选形成为锥形或锥台形,包括喷嘴体32和分别形成在该喷嘴体32两端的喷嘴进口 31和喷嘴出口 33,为了在喷嘴3处使经内管I流入的液体具有较高的流动速度,喷嘴3的通流面积从所述喷嘴进口 31向所述喷嘴出口 33逐渐减小。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锥形或锥台形的喷嘴3可以呈现多种不同的形式,例如棱锥形、椭圆锥等,或者外部轮廓形成为圆柱形等别的形式,仅在内腔呈收缩状以提高液体通流速度,并通过圆孔状喷嘴出口 33,使内管I中的液体向四周喷射以与外管2中的液体混合,这些类似的变形均落在本技术的构思范围之内。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喷嘴3为圆锥形或圆台形,并且其喷嘴进口 31与喷嘴出口 33的通流面积之比为2:1?200:1,优选为7:1?100:1,更优选为12:1?60:1,该喷嘴3的锥角为5?175度,优选为30?120度。上述喷嘴进口31与喷嘴出口 33间的距离L与喷嘴进口 31的直径D之比优选为0.5?3。对于制备不同的混合液、采用不同的原料以及泵送速度的差异,所述进料接头6的内管I和外管2通流面积有不同的选择,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外管2与内管I的通流面积之比为0.07:1?15:1,优选为0.3:1?3:1。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中,所述外管2的第二进料口 21并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加松田辉平朱玉霞周灵萍周岩杨凌贾慧李丽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