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44151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0 00:20
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边缘处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固定底板的一侧设有短直板,所述固定底板的另一侧设有长直板,所述短直板的一侧边上连接有直加强筋的一侧,所述直加强筋的另一侧与长直板的一侧边相连接,所述直加强筋的底部与固定底板相连接,所述长直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短直板上设有第三安装孔。(*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变速操纵机构固定安装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它包括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边缘处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固定底板的一侧设有短直板,固定底板的另一侧设有长直板,所述短直板的一侧边上连接有直加强筋的一侧,所述直加强筋的另一侧与长直板的一侧边相连接,所述直加强筋的底部与固定底板相连接,所述长直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短直板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本技术通过固定底板、长直板、短直板和直加强筋一体化铸造能提高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强度,通过第一安装孔使软轴固定支架与变速箱总成固定,通过第二安装孔对换挡软轴进行固定,通过第三安装孔对选挡软轴进行固定,使软轴固定支架固定精度更高。【专利说明】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变速操纵机构固定安装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
技术介绍
为实现汽车变速操纵可行性,需在变速箱上装配固定选换挡软轴的支架。支架必须满足强度、安装精度等要求。且满足固定后的软轴保持水平并与变速箱选换挡摇臂垂直。现有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如附图1,包括固定板a,选挡软轴固定座j,换挡软轴固定座c,固定板a与换挡软轴固定座c之间连接有第一换挡加强筋b、第二换挡加强筋e,固定板a与选挡软轴固定座j之间连接有第一选挡加强筋h、第二选挡加强筋1,上述结构拼焊为一体。固定板a上设有第一固定孔g、第二固定孔m和第三固定孔n,三个固定孔可实现固定支架与变速箱之间的连接;换挡软轴固定座c上设有第一换挡软轴孔d和第二换挡软轴孔f,通过凸焊螺母可实现换挡软轴的固定;选挡软轴固定座j上设有第一选挡软轴孔i和第二选挡软轴孔k,通过凸焊螺母可实现选挡软轴的固定;图示粗虚线部分为焊缝位置。由于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均采用碳素结构钢,通过多个不规则的钢板拼焊而成,在选换挡软轴频繁受力的情况下焊缝处强度不足,容易造成支架断裂;拼焊过程中,安装孔的位置定位困难,难以满足安装后的软轴保持水平并与变速箱选换挡摇臂垂直,对工艺的要求极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来解决现有技术中选换挡软轴频繁受力的情况下焊缝处强度不足,容易造成支架断裂,且在拼焊过程中,安装孔的位置定位困难,难以满足安装后的软轴保持水平并与变速箱选换挡摇臂垂直,以及对工艺的要求极高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包括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边缘处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固定底板的一侧设有短直板,所述固定底板的另一侧设有长直板,所述短直板的一侧边上连接有直加强筋的一侧,所述直加强筋的另一侧与长直板的一侧边相连接,所述直加强筋的底部与固定底板相连接,所述长直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短直板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固定底板、长直板、短直板和直加强筋一体化铸造能提高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强度,通过第一安装孔使软轴固定支架与变速箱总成固定,通过第二安装孔对换挡软轴进行固定,通过第三安装孔对选挡软轴进行固定,使软轴固定支架固定精度更高。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短直板上未连接直加强筋的侧边上连接有圆弧加强筋的一侧,所述长直板上未连接直加强筋的侧边与圆弧加强筋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圆弧加强筋的底部与所述固定底板相连接;进一步,所述直加强筋与圆弧加强筋均为中空结构;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孔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位于固定底板上短直板底部两侧以及圆弧加强筋的圆弧外侧;进一步,所述第二安装孔为带凸台的螺纹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数量为两个,且沿长直板顶部到底部方向排列;进一步,所述两个第二安装孔上通过两个螺栓固定有一个管夹,所述管夹配合长直板将换挡软轴固定在管夹与长直板之间;进一步,所述第三安装孔为带凸台的螺纹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短直板顶部到底部方向排列;进一步,所述两个第三安装孔上通过两个螺栓固定有一个管夹,所述管夹配合短直板固定选挡软轴。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添加圆弧加强筋进一步提高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强度,所述直加强筋与圆弧加强筋均为中空结构能在不降低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强度的情况下降低重量,节省材料;第二安装孔为带凸台的螺纹孔和第三安装孔为带凸台的螺纹孔便于安装管夹进而固定选挡软轴和换挡软轴,并提高选换挡软轴的固定精度。【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三维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左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俯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如下:1、固定底板,2、第一安装孔,3、圆弧加强筋,4、长直板,5、第二安装孔,6、直加强筋,7、短直板,8、第三安装孔,9、变速箱总成,10、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11、选挡软轴,12、换挡软轴,13、管夹,14、螺栓,a、固定板,b、第一换挡加强筋,c、换挡软轴固定座,d、第一换挡软轴孔,e、第二换挡加强筋,f、第二换挡软轴孔,g、第一固定孔,h、第一选挡加强筋,1、第一选挡软轴孔,j、选挡软轴固定座,k、第二选挡软轴孔,1、第二选挡加强筋,m、第二固定孔,η、第三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2及图3所示,为本技术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主视图和三维视图,包括固定底板1,所述固定底板1边缘处上设有第一安装孔2,所述固定底板1的一侧设有短直板7,所述固定底板1的另一侧设有长直板4,所述短直板7的一侧边上连接有直加强筋6的一侧,所述直加强筋6的另一侧与长直板7的一侧边相连接,所述直加强筋6的底部与固定底板1相连接,所述长直板4上设有第二安装孔5,所述短直板7上设有第三安装孔8。所述短直板7上未连接直加强筋6的侧边上连接有圆弧加强筋3的一侧,所述长直板4上未连接直加强筋6的侧边与圆弧加强筋3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圆弧加强筋3的底部与所述固定底板1相连接;所述直加强筋6与圆弧加强筋3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安装孔2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位于固定底板1上短直板7底部两侧以及圆弧加强筋3的圆弧外侧;所述第二安装孔5为带凸台的螺纹孔,所述第二安装孔5的数量为两个,且沿长直板4顶部到底部方向排列;所述第三安装孔8为带凸台的螺纹孔,所述第三安装孔8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短直板7顶部到底部方向排列。图4和图5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左视图和俯视图,在图2和图3的基础上,所述两个第二安装孔5上通过两个螺栓14固定有一个管夹13,所述管夹13配合长直板4将换挡软轴12固定在管夹13与长直板4之间,所述两个第三安装孔8上通过两个螺栓14固定有一个管夹13,所述管夹13配合短直板7将选挡软轴11固定在管夹13与短直板7之间。通过拆卸螺栓14即可卸下管夹,进而将卸下选挡软轴11和换挡软轴12,操作简便,将传统的拼焊改为一体式铸造,将受力较小的部分即直加强筋6和圆弧加强筋3设计为中空形式,能降低重量,并对安装部位带凸台的螺纹孔进行精加工,以提高装配时的精度。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边缘处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固定底板的一侧设有短直板,所述固定底板的另一侧设有长直板,所述短直板的一侧边上连接有直加强筋的一侧,所述直加强筋的另一侧与长直板的一侧边相连接,所述直加强筋的底部与固定底板相连接,所述长直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短直板上设有第三安装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纬苏王凯峰李喜鹏张荣瑾张翔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