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晓义专利>正文

节能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31294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7 05:59
一种节能汽车,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内壳,所述外壳和内壳之间设有流体通道,在外壳上设有多个导入口,在外壳的后部设有导出口,所述流体通道与所述导入口和导出口相通;外壳的底部或内壳的上部这两个位置中的至少一处设有用于延长流体经过路径的扰流面或扰流板,使汽车行驶时内壳产生升力、外壳消除升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节能汽车,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内壳,所述外壳和内壳之间设有流体通道,在外壳上设有多个导入口,在外壳的后部设有导出口,所述流体通道与所述导入口和导出口相通;外壳的底部或内壳的上部这两个位置中的至少一处设有用于延长流体经过路径的扰流面或扰流板,使汽车行驶时内壳产生升力、外壳消除升力。其有益效果是:从汽车的内壳的上部弧面经过的流体的路径大于从下部经过的流体的路径从而产生升力,从汽车的外壳的下部经过的流体的路径大于从其上部经过的流体的路径,从而消除升力;内壳处于悬浮状态,从而使汽车行驶中的重量减少,起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而外壳通过消除升力使汽车附地力均匀增加,使汽车的行驶更安全。【专利说明】节能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汽车。
技术介绍
传统汽车由于流体从车体上部经过的路径大于车体下部由此产生升力,使附地力减少,产生飘忽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汽车百年来无一例外以增加车重来克服升力,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需要进一步改进。本人已获授权的专利技术专利《充气汽车》专利号为:201010111795,提出用压力差来彻底消除升力,经多年研究和开发,专利技术人进一步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节能汽车。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节能汽车,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内壳,所述外壳和内壳之间设有流体通道,在外壳上设有多个导入口,在外壳的后部设有导出口,所述流体通道与所述导入口和导出口相通;外壳的底部或内壳的上部这两个位置中的至少一处设有用于延长流体经过路径的扰流面或扰流板,使汽车行驶时内壳产生升力、外壳消除升力。其中,还包括磁性装置和弹性装置,所述外壳和内壳之间通过多个所述弹性装置相连接,弹性装置与内壳的接触面或内外壳之间设有极性相反的所述磁性装置。其中,所述扰流面或扰流板的表面设有凹入凸出的弧形、三角形或梯形中的一种或多种从而延长流体经过路径,扰流面为整体结构,扰流板为独立结构。其中,所述扰流面或扰流板在纵向对称或不对称、在纵横方向分别对称或不对称地形成水波面。其中,所述内壳分为多个独立的运载空间。其中,所述外壳的多个外表面为弧面、内表面为平面的扰流板局部或整体覆盖在所述内壳上,扰流板之间设有压力口,所述压力口与扰流板和内壳之间的空间形成流体通道相通。其中,所述扰流板或扰流面内设有中空部,扰流板或扰流面的外表面上设多个与所述中空部相通的压力口。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节能汽车,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部壳体和底部壳体,所述上部壳体和底部壳体之间设有与外界相通的流体通道,所述底部壳体的下表面和/或上部壳体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延长流体通过路径的扰流面或扰流板,从而使汽车行驶时上部壳体产生升力、下部壳体消除升力。其中,所述上部壳体与底部壳体之间通过多个弹性装置相连接,位于所述弹性装置与两壳体的接触面上或两壳之间的位置设有极性相反的磁性装置。其中,所述壳体上的局部或整体覆盖有多个外表面为弧面,内表面为平面的扰流板,所述扰流板之间设有压力口,所述压力口与扰流板和壳体之间的流体通道相通,扰流面或扰流板的表面设有凹入凸出的弧形、三角形或梯形中的一种或多种从而延长流体经过路径,扰流面为整体结构,扰流板为独立结构,扰流面或扰流板在纵向对称或不对称、在纵横方向分别对称或不对称地形成水波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从汽车的内壳的上部弧面经过的流体的路径大于从下部经过的流体的路径,从而产生升力;从汽车的外壳的下部经过的流体的路径又大于从其上部经过的流体的路径,从而消除升力;而内壳为全部运载空间处于悬浮状态,由于内壳产生向上升力克服或至少部分克服了内壳的重力,从而使汽车行驶中的重量减少,起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而外壳通过消除升力使汽车附地力均匀增加,使汽车的行驶更安全;2、内壳产生升力、外壳消除升力这看似相矛盾的结构在本专利技术中得到合理的结构统一,内壳产生的升力不会带动外壳产生升力,相反,因内壳悬浮于流体通道而外壳消除升力后汽车附地力增加,同时载重空间的内壳的自重减少,使汽车更节能,能够更安全地行驶。【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节能汽车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节能汽车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节能汽车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节能汽车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的A-A向的剖面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节能汽车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外壳;102、弧形上表面;103、平面内表面;104、侧向扰流板;2、内壳;201、第一运载舱;202、第二运载舱;203、第三运载舱;204、连接件;3、流体通道;301、附加流体通道;4、开放式流体通道;5、底部壳体;6、扰流面;601、扰流板;602、凹凸扰流面;603、中空部;7、弹性装置;701、磁性装置;8、前部导入口 ;801、导入口 ;802、压力口 ;803、扰流板导入口 ;9、后部导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本实施方式为一种节能汽车,包括包括外壳I和内壳2,在内壳I和外壳2之间为流体通道3,流体通道3通过外壳I上的前部导入口 8和四周的多个导入口 801与后部导出口 9相通。外壳I的底部壳体5与内壳2之间或周围设有多个彼此连接的弹性装置7从而减少汽车行驶中产生的振动。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内壳2的上表面为弧形、下表面为平面,汽车在行驶中必然产生向上升力,通过弹性装置7的柔性连接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底部壳体5带动外壳I产生向上的升力。底部壳体5的外表面设有用于延长流体经过路径的扰流面6,扰流面6在纵向由直线或弧线构成凹入或凸出表面的弧形、三角形或梯形等几何形状,或左边为直线形右边为弧形的如图1中扰流面6左起第3和第4的形状所示。汽车底部可安装一种或多种上述形状组合形成的扰流面6,使流体经过汽车外壳下部的路径大于上部,消除汽车行驶中产生的升力。优选地,扰流面6在纵横方向凹入或凸出表面形成的弧形、三角形为对称或不对称,尤其是在纵横方向不对称时,可很好地模拟大自然风起浪涌的水波面。大自然形成的水波面,是最佳的扰流面,可用来延长流体经过的路径。针对汽车底部与路面之间的距离来确定扰流面6上的迎风面凹入或凸出表面的尺寸,从而使扰流面可针对不同的车型消除升力。当汽车行驶时,流体从前部导入口 8和多个位于车体侧部的导入口 801进入流体通道3内。由于在同等条件下,流体通道3内的流体流速大于通道外,同时围绕外壳I周围的侧向流体产生向内压力,在向内压力作用下车体表面的流体更容易加快速度进入流体通道内,从导入口 801进入流体通道3内,高速流体围绕内壳2周围快速经过,由于内壳2上部的弧形路径大于下部的平面路径,产生升力,车速越快,内壳2产生的升力越大,从而由升力克服内壳向下的重力越多,汽车行驶时越节能。同时,由于内壳2产生升力,内壳2通过弹性装置7和底部壳体5之间柔性连接,避免或部分地避免底部壳体5的外壳I也产生升力。由于流体通道3内环绕内壳2周围的高速流体快速经过而产生升力,使内壳2至少部分重量悬浮于流体通道3内,向上的升力使内壳2的自重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节能汽车,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内壳,所述外壳和内壳之间设有流体通道,在外壳上设有多个导入口,在外壳的后部设有导出口,所述流体通道与所述导入口和导出口相通;外壳的底部或内壳的上部这两个位置中的至少一处设有用于延长流体经过路径的扰流面或扰流板,使汽车行驶时内壳产生升力、外壳消除升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义
申请(专利权)人:朱晓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