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0453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阻气结构,包括塑料基板、形成于该塑料基板上的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以及形成于该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上的由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与聚氯乙烯共聚物膜组成的复合膜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阻气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软性显示器的阻气结构。
技术介绍
以光学级软性塑料基材取代现有玻璃基板材料制作软性塑料显示器,可达到轻巧、携带方便、可穿戴、曲面显示、不易破碎、耐冲击与可卷绕等特性,已成为未来显示器发展主流。然而,显示器本身对水汽与氧气甚为敏感,其因水汽会影响显示组件的讯号传输特性,严重将造成短路而无法操作,而氧气会加速显示材料的氧化与裂解而减短使用寿命。现有软性塑料基板材料对于水汽和氧气的阻绝性并不如玻璃基板,因此,当软性塑料基板材料用于显示器面板时,其表层常常需再作适当的阻隔气体处理,以达到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并延长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目前,多将无机材料如氧化硅、氧化钛或氮氧化硅等以溅射(sputter)或气相沉积(vapor deposition)方式镀在光学级软性塑料基材上,以达到阻隔水汽与氧气的目的,此种方式可维持良好的透明度。然而由于无机材料与塑料基材间的粘着力差,还需涂布缓冲层或进行特殊的表面处理来增加粘着力,且无机层材料经数次弯曲后,易产生龟裂而剥落,大大影响阻气效果。此外,以真空溅射或气相沉积方式溅射无机层材料,应用于大面积化时其设备昂贵且均匀度控制困难。已知与本专利技术类似的材料与结构专利技术包括美国专利4,684,573、2004/0033379A1、2004/0209126A1及2003/0203210A1。其皆以多层沉积的方式达到阻气功能。然而,对纯无机材料而言,虽然其是不错的阻气层材料,但其与塑料基板材料的粘着力差,弯曲过程易产生龟裂现象。且干法工艺设备与制造成本均比湿法工艺高。而对纯有机材料PVDC与Topas而言,其粘着力不佳。下表列出已知技术的技术重点及其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阻气结构,包括塑料基板以及聚氯乙烯共聚物膜,该聚氯乙烯共聚物膜形成于该塑料基板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阻气结构,包括塑料基板、形成于该塑料基板上的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以及形成于该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上的由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与聚氯乙烯共聚物膜组成的复合膜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上述阻气结构均适用于软性显示器。附图说明图1~7为本专利技术的阻气结构。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20~阻气结构;12、22~塑料基板;14、14’、14”、18、28、32、32’~聚氯乙烯共聚物膜;16、24、26~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0、30~聚氯乙烯共聚物膜与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形成的复合膜。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考图1,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阻气结构。阻气结构10可包括塑料基板12,以及形成于塑料基板12上的聚氯乙烯共聚物膜14。塑料基板12的材质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2,6-naphthalene dicarboxylate,PEN)、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s,PC)、环烯烃共聚物(cyclo olefin copolymer,m-COC)、聚醚砜(polyether sulfones,PES)或聚酰亚胺(polyimide,PI)。上述聚氯乙烯共聚物可包括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oly(vinylidene chloride-co-acrylonitrile-co-methyl methacrylate,PVCA)或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oly(vinylidene chloride-co-methyl methacrylate,PVCM)。聚氯乙烯共聚物膜14可为单层(如图1所示)、双层14、14’(如图2所示)或三层14、14’、14”(如图3所示),其单层厚度为2~20微米,优选5~10微米。此单或多层聚氯乙烯共聚物膜中,至少有一层包含例如硅酸盐、氧化硅或氧化铝的无机粉体,其重量百分比为0.5~20%,优选1~10%。请参考图4,本专利技术聚氯乙烯共聚物膜14上,还可包括由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16与聚氯乙烯共聚物膜18组成的复合膜20,使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16可位于聚氯乙烯共聚物膜14、18之间。聚乙烯醇共聚物可包括乙烯/乙烯醇共聚物(polyethylene-vinyl alcohol,EVOH)。上述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16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14、18中,至少有一层包含例如硅酸盐、氧化硅或氧化铝的无机粉体,其重量百分比为0.5~20%,优选1~10%。且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16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14、18的单层厚度为2~20微米,优选5~10微米。如图4所示的阻气结构10,其总透光率(total light transmittance,TT)大于90%,水汽透过率(water vapor transmittance rate,WVTR)低于0.1g/m2·天,氧气透过率(oxygen transmittance rate,OTR)低于0.1cc/m2·天,铅笔硬度高于3H,且各层间的粘着性高于5B。本专利技术主要利用有机/无机纳米混成(organic/inorganic nano-hybrid)技术开发一种可有效阻隔氧气与水汽的阻气结构。由于添加无机纳米粉体,因此阻气结构除了可提升气体阻隔效果外,还具有高铅笔硬度(3H以上)以及与透明导电膜(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间的高粘着性,且外观可保持良好的透明度。请参考图5,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阻气结构。阻气结构20可包括塑料基板22,形成于塑料基板22上的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4,以及形成于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4上的由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6与聚氯乙烯共聚物膜28组成的复合膜30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32(如图6所示)。塑料基板22的材质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s,PC)、环烯烃共聚物(m-COC)、聚醚砜(PES)或聚酰亚胺(PI)。上述聚氯乙烯共聚物可包括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或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M),聚乙烯醇共聚物可包括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在图5所示的阻气结构20中,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4、26可位于聚氯乙烯共聚物膜28与塑料基板22之间。上述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4、26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28中,至少有一层包含例如硅酸盐、氧化硅或氧化铝的无机粉体,其重量百分比为0.5~20%,优选1~10%。且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4、26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28的单层厚度为2~20微米,优选5~10微米。再参考图6,聚氯乙烯共聚物膜32可包括单层或双层32、32’(如图7所示)。相同地,上述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4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32、32’中,至少有一层包含例如硅酸盐、氧化硅或氧化铝的无机粉体,其重量百分比为0.5~20%,优选1~10%。且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4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32、32’的单层厚度为2~20微米,优选5~10微米。本专利技术利用湿法工艺(wet process)制备高阻气、高透明及具有高铅笔硬度的多功能复合型阻气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气结构,包括:塑料基板;以及聚氯乙烯共聚物膜,其形成于该塑料基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宏隆吕奇明张含章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