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41608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7 04: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1),尤其是废气或增压空气热交换器(2),其包括带有外壳罩(4)的外壳(3);带有开口(6)的第一底座(5)和第二底座;作为第一流动通道(9)的管子(7),该第一流动通道(9)用于输送第一流体,尤其是废气,管子的末端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底座(5)的开口(6)中或开口上,管子(7)和第一和/或第二底座(5)设置在外壳(3)中,从而在外壳(3)和管子(7)之间形成第二流动通道(10),该第二流动通道(10)用于输送第二流体,尤其是冷却液;针对第一流体的进入口(11);针对第一流体的第一排出口;针对第二流体的第二进入口(12);针对第二流体的第二排出口;用于将第一流体导入管子(7)中的第一扩散器(13);用于将第一流体导出管子(7)的第二扩散器。上述热交换器必须具有简单和制造成本低的特点,且能够确保可靠运行,尤其是具有足够的密封性。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第一和/或第二扩散器(13)与外壳(3)一体成型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以及用于内燃机废气的再循环和冷却的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以及一种用于内燃机废气的再循环和冷却的结构。
技术介绍
热交换器,尤其是废气热交换器,使用在将热量从第一流体转移到第二流体的不同技术应用中。在此,第一流体和第二液体都流经热交换器,在这个过程中热量从第一流体传递至第二流体,反之亦然。在废气热交换器中,通过多个被设计为扁管的管子来输送作为第一流体的废气。在此,作为第二流体的冷却液被引导至上述扁管周围。由此将热量从热废气传递到冷却液,从而冷却废气。废气热交换器一般包括外壳、两个带有开口的底座以及多个管子,管子的末端设置在底座中。其中管子以及两个底座设置在外壳内,以便在管子中形成针对热交换器中的废气的第一流动通道,在管子之间形成针对热交换器中的冷却液的第二流动通道。在此,热交换器的部件一般由金属制成,尤其是铝或不锈钢,且优选以材料锁合的方式通过焊接互相连接。DE102005005190A1公开了一种废气冷却器结构,其包括外壳,其中在外壳中设置有热交换区,以及包括调节机构,其用于调节通过热交换区的废气流,和/或包括旁路通道。上述外壳以一件式结构在废气冷却器结构的纵向上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热交换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1),尤其是废气或增压空气热交换器(2),包括带有外壳罩(4)的外壳(3);带有开口(6)的第一底座(5)和第二底座;作为第一流动通道(9)的管子(7),该第一流动通道(9)用于输送第一流体,尤其是废气,管子(7)的末端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底座(5)的开口(6)中或开口上;管子(7)和第一和/或第二底座(5)设置在外壳(3)中,从而在外壳(3)和管子(7)之间形成第二流动通道(10),该第二流动通道(10)用于输送第二流体,尤其是冷却液;针对第一流体的第一进入口(11);针对第一流体的第一排出口;针对第二流体的第二进入口(12);针对第二流体的第二排出口;用于将第一流体导入管子(7)...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5.31 DE 102011076800.91.一种热交换器(1),包括:带有外壳罩(4)的外壳(3);带有开口(6)的第一底座(5)和第二底座;作为第一流动通道(9)的管子(7),该第一流动通道(9)用于输送第一流体,管子(7)的末端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底座(5)的开口(6)中或开口上;管子(7)和第一和/或第二底座(5)设置在外壳(3)中,从而在外壳(3)和管子(7)之间形成第二流动通道(10),该第二流动通道(10)用于输送第二流体;针对第一流体的第一进入口(11);针对第一流体的第一排出口;针对第二流体的第二进入口(12);针对第二流体的第二排出口;用于将第一流体导入管子(7)中的第一扩散器(13);用于将第一流体导出管子(7)的第二扩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罩(4)设计为延伸超出第一底座(5)和第二底座,因此该外壳罩形成了第一扩散器(13)和第二扩散器,所述第一和/或第二扩散器(13)与外壳(3)一体成型,与管子(7)的纵轴(8)相垂直的第一和/或第二扩散器(13)的直径与外壳罩(4)的与管子(7)上的纵轴(8)相垂直的直径一致,第一扩散器(13)由第一顶盖(14)封闭和/或第二扩散器由第二顶盖封闭;第二进入口(12)和/或第二排出口形成于外壳(3)上,在外壳罩(4)上,在所述第二进入口(12)和/或第二排出口的区域内形成有边槽(21),且在第二进入口(12)和/或第二排出口上设置有一弹性接管(20),在所述弹性接管(20)上设置有集水板(23),在带有开口的集水板(23)和外壳罩(4)之间的弹性接管(20)在边槽(21)区域内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沃尔夫冈·布歇斯特芬·布吕纳彼特·格斯克斯阿希姆·赫贝克里斯蒂安·法贝菲利普·海特茨西蒙·洪德蒂姆·罗舍曼阿尔布雷希特·希格尔沃尔夫冈·维尔斯泰特
申请(专利权)人:贝洱两合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