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梁柔性墩抵抗水平力的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737114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6 06: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续梁柔性墩抵抗水平力的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张拉端、锚固端和钢绞线,张拉端包括通过第一钢筋设置在后方已拼装成联的梁段上的第一锚座,所述第一锚座上设有水平设置的千斤顶;锚固端包括锚板和通过第二钢筋设置在前方柔性墩墩顶节段梁上的第二锚座;所述张拉端和所述锚固端通过钢绞线连接,所述钢绞线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锚座穿过所述千斤顶,另一端通过所述锚板固定在所述第二锚座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对拉装置,减小了柔性墩在节段梁架设过程中的移动位移,保证了柔性墩墩身的结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施工方法,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桥梁施工越来越强调预制化、工厂化,特别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节段预制一桥位悬拼的施工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而桥位悬拼均采用架桥机逐孔梁进行,一孔梁拼装完成后架桥机须走行至下一孔梁,但是架桥机在走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处于架桥机下面同时起支撑作用的墩身产生一定的水平力,前面的墩身受到向前的水平力,后面的墩身受到向后的水平力,此水平力一般可达到loot左右。因此对于高度较高的柔性墩,在此水平力作用下,墩身会发生较大的偏位,进而影响连续梁成桥线形。目前的一般做法是在架桥机走行到位后测量前方柔性墩墩身的偏位,然后计算拼装线形,通过在节段拼装过程中各节段间抄垫调整以适应墩身偏位。但是这种方法拼装工作效率很低,而且连续梁成桥线形的精度也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架桥机在走行过程中对墩身产生一定水平力导致墩身发生较大偏位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连续梁柔性墩抵抗水平力的系统,包括:张拉端,包括通过第一钢筋设置在后方已拼装成联的梁段上的第一锚座,所述第一锚座上设有水平设置的千斤顶;锚固端,包括锚板和通过第二钢筋设置在前方柔性墩墩顶节段梁上的第二锚座;钢绞线,所述张拉端和所述锚固端通过钢绞线连接,所述钢绞线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锚座穿过所述千斤顶,另一端通过所述锚板固定在所述第二锚座上。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钢筋和所述第二钢筋采用精轧螺纹钢筋。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的连续梁柔性墩抵抗水平力的系统进行施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10、测量并计算在没有安装连续梁柔性墩抵抗水平力的系统的情况下,柔性墩所受到的最大平均水平力,步骤A20、在后方已拼装成联的梁段上安装张拉端,在前方柔性墩墩顶节段梁上安装锚固端,将张拉端与锚固端通过钢绞线连接;钢绞线的一端通过锚板锚固于第二锚座上,另一端通过第一锚座穿过千斤顶;步骤A30、计算在最大平均水平力的一半作用力的情况下,柔性墩的位移;步骤A40、先利用千斤顶将钢绞线预拉一次,依据步骤A30中所描述的位移值,将前方柔性墩向后预拉至该位移值位置;步骤A50、架桥机向前行进;步骤A60、测量前方柔性墩墩身向前行进的位移,通过与步骤A30中所描述的位移值对比计算,得出需要移动的方向和数值,利用千斤顶张拉钢绞线,调整柔性墩墩身至原始位置,控制千斤顶回油,使其放松钢绞线;步骤A70、解除锚固的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拆除第一锚座和第二锚座,将其倒用至节段梁下一孔梁上,然后继续进行节段梁架设。本专利技术,采用,利用对拉装置,减小了柔性墩在节段梁架设过程中的移动位移,保证了柔性墩墩身的结构安全,同时,经过调整也可以保证柔性墩的墩身处于理论状态下,其轴线与理论轴线基本保持一致,从而使得节段梁的拼装简单,减少对连续梁成桥线性的影响,而且,本系统的投入小,操作简单,适于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种架桥机行进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连续梁柔性墩抵抗水平力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张拉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锚固端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B-B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出详细的说明。如图1至图6所示,首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 一种连续梁柔性墩抵抗水平力的系统,包括张拉端I和锚固端2,张拉端I和锚固端2通过钢绞线3连接。张拉端I包括通过第一钢筋11设置在后方已拼装成联的梁段4上的第一锚座12,第一锚座12上设有水平设置的千斤顶13 ;锚固端2包括锚板21和通过第二钢筋22设置在前方柔性墩墩顶节段梁5上的第二锚座23 ;钢绞线3 —端通过第一锚座12穿过千斤顶13,另一端通过锚板21固定在第二锚座23上。其中,第一钢筋11和第二钢筋22采用精轧螺纹钢筋。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利用连续梁柔性墩抵抗水平力的系统进行施工的方法,请参见图1至图6,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10、测量并计算在没有安装连续梁柔性墩抵抗水平力的系统的情况下,柔性墩所受到的最大平均水平力,步骤A20、在后方已拼装成联的梁段4上安装张拉端1,在前方柔性墩墩顶节段梁5上安装锚固端2,将张拉端I与锚固端2通过钢绞线3连接;钢绞线3的一端通过锚板21锚固于第二锚座23上,另一端通过第一锚座12穿过千斤顶13 ;步骤A30、计算在最大平均水平力的一半作用力的情况下,柔性墩的行进位移;步骤A40、先利用千斤顶13将钢绞线3预拉一次,依据步骤A30中所描述的位移值,将前方柔性墩向后预拉至该位移值位置;步骤A50、架桥机6向前行进;步骤A60、测量前方柔性墩墩身向前行进的位移,通过与步骤A30中所描述的位移值对比计算,得出需要移动的方向和数值,利用千斤顶13张拉钢绞线3,调整柔性墩墩身至原始位置,控制千斤顶13回油,使其放松钢绞线3 ;步骤A70、解除锚固的第一钢筋11和第二钢筋22,拆除第一锚座12和第二锚座23,将其倒用至节段梁下一孔梁上,然后继续进行节段梁架设。本专利技术,采用本方案中描述的这种对拉方式,先将前方会因为架桥机的移动受到向前水平力作用的柔性墩墩身向后移动一定距离,然后在架桥机向前行进后,虽然也向前移动了一定的距离,但是距离原始位置相比没有该系统的时候明显幅度变小,这样调整回原始位置的操作也就变得相对比较容易,精度也相对比较高。本专利技术,采用,利用对拉装置,减小了柔性墩在节段梁架设过程中的移动位移,保证了柔性墩墩身的结构安全,同时,经过调整也可以保证柔性墩的墩身处于理论状态下,其轴线与理论轴线基本保持一致,从而使得节段梁的拼装简单,减少对连续梁成桥线性的影响,而且,本系统的投入小,操作简单,适于推广。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专利技术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专利技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连续梁柔性墩抵抗水平力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张拉端,包括通过第一钢筋设置在后方已拼装成联的梁段上的第一锚座,所述第一锚座上设有水平设置的千斤顶;锚固端,包括锚板和通过第二钢筋设置在前方柔性墩墩顶节段梁上的第二锚座;钢绞线,所述张拉端和所述锚固端通过钢绞线连接,所述钢绞线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锚座穿过所述千斤顶,另一端通过所述锚板固定在所述第二锚座上。

【技术特征摘要】
1.连续梁柔性墩抵抗水平力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张拉端,包括通过第一钢筋设置在后方已拼装成联的梁段上的第一锚座,所述第一锚座上设有水平设置的千斤顶; 锚固端,包括锚板和通过第二钢筋设置在前方柔性墩墩顶节段梁上的第二锚座;钢绞线,所述张拉端和所述锚固端通过钢绞线连接,所述钢绞线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锚座穿过所述千斤顶,另一端通过所述锚板固定在所述第二锚座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梁柔性墩抵抗水平力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和所述第二钢筋采用精轧螺纹钢筋。3.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梁柔性墩抵抗水平力的系统进行施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10、测量并计算在没有安装连续梁柔性墩抵抗水平力的系统的情况下,柔性墩所受到的最大平均水平力, 步骤A20、在后方已拼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爱花王东辉徐启利李方峰汪芳进傅战工覃勇刚王超英吴方明朱高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大桥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