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77281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5 0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外板加强件和定位销,所述侧围外板上设置有定位销安装孔,所述侧围外板加强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定位销相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定位销的定位销根部安装在所述定位销安装孔内,其端部为朝向所述侧围外板内侧延伸的定位销自由端,所述侧围外板加强件的所述定位孔配合在定位销上,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侧围外板加强件相焊接在一起。其结构简单,并能够提前考虑后期上料和工装对零件的影响,避免初期设计考虑不周导致的不良后果,上料定位准确,上料简单方便。(*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侧围外板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
技术介绍
汽车行业整车制造企业,车身焊装车间,车型项目的正常生产的前提之一,是零件能够正确的上料到定位工装上。车身侧围的设计,国内外主流厂商使用层叠(layerbuilding)的方式:既设计侧围外板,侧围外板加强件和侧围内板,三层结构。侧围外板和侧围外板加强件先制作成侧围外板总成,然后在侧围外板总成拼和侧围内板和地板焊成的总成拼合。侧围外板和侧围外板加强件先制作成侧围外板总成的过程中,侧围外板加强件上料到侧围外板的工艺是个难点。白车身零件在设计之初,考虑零件强度,零件装配状态下是否有干涉,是否能满足整车功能要求的时候,可能会忽略零件在上料过程中,是一个从远处拿来到放置到位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是否有干涉、工装定位基准对零件放置过程是否有影响?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工装上料的精准度,以及上料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提前考虑后期上料和工装对零件的影响,避免初期设计考虑不周导致的不良后果,上料定位准确,上料简单方便、结构简单的一种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外板加强件和定位销,所述侧围外板上设置有定位销安装孔,所述侧围外板加强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定位销相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定位销的定位销根部安装在所述定位销安装孔内,其端部为朝向所述侧围外板内侧延伸的定位销自由端,所述侧围外板加强件的所述定位孔配合在定位销上,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侧围外板加强件相焊接在一起。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销的长度为7.5mm,所述定位销的定位销根部为圆柱形,其定位销自由端为圆锥形,圆柱形的所述定位销根部与圆锥形的所述定位销自由端的底面的圆的半径相同。进一步地,所述侧围外板上设置有用于支撑外板主体的外板A柱、外板B柱和外板C柱;所述侧围外板加强件上设置有用于支撑加强件主体,并与所述外板A柱、外板B柱相配合的加强件A柱和加强件B柱;所述外板A柱和外板B柱均设置有所述定位销安装孔,每个所述定位销安装孔均安装有一个所述定位销;相应地,所述加强件A柱和加强件B柱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定位销相配合的定位孔。进一步地,所述外板C柱也设置有所述定位销安装孔,该定位销安装孔内安装有一个所述定位销。进一步地,所述外板C上的所述定位销安装孔距离地面的高度最高,所述外板B柱上的所述定位销安装孔距离地面的高度最低。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B柱上的所述定位销安装孔距离地面的高度与所述外板B柱上的所述定位销安装孔距离地面的高度一致;所述加强件A柱上的所述定位销安装孔距离地面的高度与所述外板A柱上的所述定位销安装孔距离地面的高度一致。进一步地,圆柱形的所述定位销根部的直径略小于所述定位孔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孔的直径与所述定位销安装孔的直径相等。进一步地,所述外板A柱上的所述定位销安装孔与所述加强件A柱上的所述定位孔相同心设置,所述外板B柱上的所述定位销安装孔与所述加强件B柱上的所述定位孔也相同心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外板A柱和外板B柱均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所述定位销安装孔,每个所述定位销安装孔均安装有一个所述定位销;相应地,所述加强件A柱和加强件B柱均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定位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侧围外板上开设定位销安装孔,将长度为7.5mm的定位销的定位销根部安装在定位销安装孔内,并在侧围外板加强件上开设定位孔。上料时,即将侧围外板加强件安装在侧围外板上时,先把先把侧围外板外面朝下放置到工装上,再放置侧围外板加强件。侧围外板加强件在没有接触定位销之前,没有零件干涉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平动和转动。当侧围外板加强件接触定位销后,此时定位销的圆锥形尖部进入定位孔中,侧围外板加强件只能直上直下,沿着定位销定位的方向平动进入工装位置,再与侧围外板焊接在一起。本实用 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其结构简单,能够提前预料后期上料和工装对零件的影响,避免初期设计考虑不周导致的不良后果,上料定位准确,上料简单方便。在不影响项目进度的情况下,减少了后期零件更改给工装设备带来的影响,减少了工装设备的更改,节约大量费用,并提高了安装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中的侧围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中的侧围外板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的示意图;图4为图3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定位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对照表:1-侧围外板; 11-外板主体;12-外板A柱;13-外板B柱; 14-外板C柱;15-定位销安装孔;16-外板窗口 ; 2-侧围外板加强件;21-加强件主体;22-加强件A柱;23-加强件B柱; 24-定位孔;25-加强件窗口; 3-定位销;31-定位销根部;32-定位销自由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包括侧围外板1、侧围外板加强件2和定位销3,侧围外板I上设置有定位销安装孔15,侧围外板加强件2上设置有用于与该定位销3相配合的定位孔24,定位销3的定位销根部32安装在定位销安装孔15内,其端部为朝向侧围外板I内侧延伸的定位销自由端31,侧围外板加强件2的定位孔24配合在定位销3上,侧围外板I与侧围外板加强件2相焊接在一起。汽车车身包括有侧围外板总成,侧围外板总成与侧围内板和地板焊成的总成拼合在一起,构成主支撑结构。本技术提供的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包括侧围外板1、侧围外板加强件2和定位销3,通过定位销3实现在将侧围外板加强件2上料至侧围外板I时,能够精准定位,提前预料后期上料和工装对零件的影响,避免初期设计考虑不周导致的不良后果。定位销3的定位销根部32安装在定位销安装孔15内,其定位销自由端31朝向侧围外板I的内侧延伸。侧围外板I的内侧是指图3所示的Y方向,侧围外板加强件2也位于侧围外板I的内侧,其定位孔24配合在定位销3上。外板加强件2通过定位孔24沿着定位销3在Y向朝着侧围外板I移动,最后达到工装位置,与侧围外板加强件2相焊接在一起。侧围外板加强件2上料过程如下:先把先把侧围外板I外面朝下放置到工装上,再放置侧围外板加强件2。如图3所示,在侧围外板加强件2在没有接触定位销3的定位销自由端31之前,没有零件干涉的情况下,其可以进行平动和转动,即沿着箭头A所示方向进行上下移动和沿着箭头B所示方向进行转动。当侧围外板加强件2接触定位销3后,此时定位销3的定位销自由端31进入定位孔24中,侧围外板加强件2只能沿着箭头A所示方向进行直上直下平动,沿着定位销3定位的方向平动进入工装位置,再与侧围外板I焊接在一起。其结构简单,上料定位准确,上料简单方便。在不影响项目进度的情况下,减少了后期零件更改给工装设备带来的影响,减少了工装设备的更改,节约大量费用,并提高了安装效率。优选地,如图4-5所示,该定位销3的长度为7.5mm,定位销3的定位销根部32为圆柱形,其定位销自由端31为圆锥形,且圆柱形的定位销根部32与圆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外板加强件和定位销,所述侧围外板上设置有定位销安装孔,所述侧围外板加强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定位销相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定位销的定位销根部安装在所述定位销安装孔内,其端部为朝向所述侧围外板内侧延伸的定位销自由端,所述侧围外板加强件的所述定位孔配合在定位销上,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侧围外板加强件相焊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外板加强件和定位销, 所述侧围外板上设置有定位销安装孔,所述侧围外板加强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定位销相配合的定位孔, 所述定位销的定位销根部安装在所述定位销安装孔内,其端部为朝向所述侧围外板内侧延伸的定位销自由端,所述侧围外板加强件的所述定位孔配合在定位销上,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侧围外板加强件相焊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销的长度为7.5mm,所述定位销的定位销根部为圆柱形,其定位销自由端为圆锥形,圆柱形的所述定位销根部与圆锥形的所述定位销自由端的底面的圆的半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外板上设置有用于支撑外板主体的外板A柱、外板B柱和外板C柱; 所述侧围外板加强件上设置有用于支撑加强件主体,并与所述外板A柱、外板B柱相配合的加强件A柱和加强件B柱; 所述外板A柱和外板B柱均设置有所述定位销安装孔,每个所述定位销安装孔均安装有一个所述定位销; 相应地,所述加强件A柱和加强件B柱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定位销相配合的定位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车身侧围外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C柱也设置有所述定位销安装孔,该定位销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玲杨冬梅陈锡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