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装置以及具有该控制装置的马达单元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598769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3 03: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控制装置以及具有该控制装置的马达单元。马达单元(1)的控制装置(1B)具有壳体(60)以及被收纳于壳体(60)的电路基板(70)。电路基板(70)具有:固定于侧壁(61)、且在第一主面(71A)安装有散热部件(71C)的第一基板部分(71);第二主面(72A)与第一基板部分(71)的第一主面(71A)对置、且在第二主面(72A)安装有发热元件(72C)的第二基板部分(72);以及将第一基板部分(71)的端部和第二基板部分(72)的端部相互连结的第一连结部分(74)。发热元件(72C)以及散热部件(71C)相互对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控制装置以及具有该控制装置的马达单元。马达单元(1)的控制装置(1B)具有壳体(60)以及被收纳于壳体(60)的电路基板(70)。电路基板(70)具有:固定于侧壁(61)、且在第一主面(71A)安装有散热部件(71C)的第一基板部分(71);第二主面(72A)与第一基板部分(71)的第一主面(71A)对置、且在第二主面(72A)安装有发热元件(72C)的第二基板部分(72);以及将第一基板部分(71)的端部和第二基板部分(72)的端部相互连结的第一连结部分(74)。发热元件(72C)以及散热部件(71C)相互对置。【专利说明】控制装置以及具有该控制装置的马达单元本申请要求2012年7月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为2012 — 149814号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包括说明书、附图以及摘要全都通过援引而被包含于本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具有发热元件的电路基板的控制装置以及具有该控制装置的马达单元。
技术介绍
参照图10,对日本特开2007 - 27280号公报所公开的以往的控制装置300的结构进行说明。控制装置300具有电路基板310以及壳体320。电路基板310具有第一基板部分311、第二基板部分312及连结部分313。第一基板部分311由刚性基板形成。第一基板部分311具有发热元件311A。第二基板部分312由刚性基板形成。连结部分313由柔性基板形成。壳体320具有支承第一基板部分311的支承底壁321以及支承第二基板部分312的支柱322。在上述控制装置300中,发热元件311A配置于由第一基板部分311以及第二基板部分312所夹着的空间。因此,认为发热元件311A难以散热。但是,在日本特开2007 —27280号公报中并未特别言及发热元件311A的散热。因此,对于上述控制装置300,在发热元件31IA的散热方面尚存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发热元件的散热性高的结构的控制装置以及具有该控制装置的马达单元。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个特征,该控制装置具有电路基板以及壳体,其中,上述壳体具有支承上述电路基板的支承壁部,上述电路基板具有:第一基板部分,该第一基板部分配置在上述支承壁部上,具有第一主面,且具有发热元件以及散热部件中的一方;第二基板部分,该第二基板部分具有第二主面,上述第二主面与上述第一基板部分的上述第一主面对置,上述第二基板部分具有上述发热元件以及上述散热部件中的另一方,上述散热部件以及上述发热元件相互对置;以及连结部分,该连结部分将上述第一基板部分的端部和上述第二基板部分的端部相互连结。从以下的参照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能够清楚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的和进一步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剖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Zl — Zl线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的展开构造的展开图。图4是示出图1的第一基板部分及其周边的截面构造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图6是沿着图5的Z5 —Z5线的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的截面构造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以往的控制装置的截面构造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I的结构进行说明。马达单元I具有电动马达1A、控制装置IB以及减速器1C。马达单元I具有控制装置IB位于电动马达IA以及减速器IC之间的结构。电动马达IA具有转子10、定子20、汇流条30、马达壳体40、轴承43、44以及分解器50。控制装置IB具有壳体60以及电路基板70。控制装置IB对电动马达IA的动作进行控制。减速器IC具有蜗杆80、蜗轮90以及齿轮箱100。减速器IC在对电动马达IA的输出轴11的旋转进行减速后的状态下将输出轴11的旋转传递至转向轴2。按照以下方式定义马达单元I的方向。(A)将沿着转子10的中心轴(以下称作“中心轴J”)的方向设为“轴向ZA”。并且,将与轴向ZA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ZB”。并且,将转子10旋转的方向设为“周方向ZC”。(B)在轴向ZA上,将按照电动马达1A、控制装置IB以及减速器IC的顺序通过的方向设为“上方向ZA1”。并且,在轴向ZA上,将按照减速器1C、控制装置IB以及电动马达IA的顺序通过的方向设为“下方向ZA2”。(C)在径向ZB上,将接近中心轴J的方向设为“内方向ZB1”。并且,在径向ZB上,将远离中心轴J的方向设为“外方向ZB2”。转子10具有输出轴11、转子铁心12以及永磁铁13。转子铁心12具有圆筒形状。转子铁心12被压入于输出轴11。永磁铁13固定于转子铁心12的外周面。永磁铁13在周方向ZC具有10极的磁极。定子20具有定子铁心21以及励磁部22。定子20通过被从电源(省略图示)供给电流而形成使转子10旋转的磁场。励磁部22的磁通通过定子铁心21。定子铁心21被压入于马达壳体40的定子保持部分41的内周面。励磁部22通过在定子铁心21卷绕导电线而形成集中绕组。励磁部22具有4个U相线圈、4个V相线圈以及4个W相线圈。对于励磁部22,通过从电源朝各相线圈供给电流而在各相线圈周围形成磁场。汇流条30具有铜板31以及支承部件32。汇流条30在定子铁心21的上方向ZAl的位置处安装于定子铁心21。汇流条30将定子20以及电路基板70电连接。铜板31具有U相铜板31U、V相铜板31V以及W相铜板31W。U相铜板31U与各U相线圈的线圈端部连接。V相铜板31V与各V相线圈的线圈端部连接。W相铜板31W与各W相线圈的线圈端部连接。U相铜板31U、V相铜板31V、W相铜板31W的端部分别朝上方向ZAl延伸而与电路基板70连接(参照图2)。支承部件32具有铜板支承部分32A以及3个脚部分32B。支承部件32具有利用相同的树脂材料一体地成形有铜板支承部分32A以及脚部分32B的构造。铜板支承部分32A具有圆环形状。铜板支承部分32A支承铜板31。脚部分32B从铜板支承部分32A的外周部分朝下方向ZA2延伸。脚部分32B在周方向ZC相互离开。脚部分32B在下端部安装于定子铁心21的外周部分。马达壳体40具有定子保持部分41以及罩部分42。马达壳体40具有利用同一金属板一体地形成有定子保持部分41以及罩部分42的构造。马达壳体40收纳转子10的一部分、定子20以及汇流条30。定子保持部分41具有圆筒形状。定子保持部分41具有开口部分41A。开口部分41A在定子保持部分41的上端部朝上方向ZAl开口。罩部分42具有轴承支承部分42A。罩部分42封闭定子保持部分41的下端部。轴承43被压入于输出轴11的上端部。轴承43被固定于轴承支承部分65。轴承44被压入于输出轴11的下端部。轴承44被固定于轴承支承部分42A。轴承43、44将输出轴11支承为使得转子10能够相对于定子20的旋转的状态。分解器50位于相比汇流条30靠上方向ZAl、且相比汇流条30靠内方向ZBl的位置。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具有电路基板以及壳体,所述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支承所述电路基板的支承壁部,所述电路基板具有:第一基板部分,该第一基板部分配置在所述支承壁部上,具有第一主面,且具有发热元件以及散热部件中的一方;第二基板部分,该第二基板部分具有第二主面,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第一基板部分的所述第一主面对置,所述第二基板部分具有所述发热元件以及所述散热部件中的另一方,所述散热部件以及所述发热元件相互对置;以及连结部分,该连结部分将所述第一基板部分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基板部分的端部相互连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直树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