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蓄能器式装载机动臂势能回收再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260428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0-17 0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蓄能器式装载机动臂势能回收再生装置,旨在提供一种能量转化率高、能量密度大、重量轻、结构简单的复合蓄能器式装载机动臂势能回收再生装置。它包括复合蓄能器、电控单元、动臂操纵杆举升挡位开关、动臂操纵杆下降挡位开关、液压电磁换向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装载机在动臂下降过程中,对工作装置的重力势能进行回收,并转化为弹性势能储存在复合蓄能器中,在装载机动臂举升过程中,将复合蓄能器储存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臂的重力势能,从而实现装载机动臂势能的回收再生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蓄能器式装载机动臂势能回收再生装置,它包括前桥车架(2)、动臂(1)、动臂油缸(3)、油箱(4)、动臂举升限位开关(303)、动臂操纵杆(305)、点火开关(306),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复合蓄能器(100)、电控单元(300)、动臂操纵杆举升挡位开关(301)、动臂操纵杆下降挡位开关(302)、液压电磁换向阀(304);所述复合蓄能器(100)安装在动臂油缸(3)的上方,且复合蓄能器(100)的纵向轴线与动臂油缸的纵向轴线平行,复合蓄能器(100)的压杆(110)的一端与动臂(1)铰接,压杆(110)的另一端与压力板(109)的一端面固定连接,压力板(109)的另一端面与活塞杆(111)的一端固定连接,活塞杆(111)的另一端穿过油缸封盖(114)的中心通孔与活塞(112)固定连接;活塞(112)装入油缸(113)内,活塞(112)将油缸空腔分为有杆腔(115)和无杆腔(116),压杆(110)的纵向轴线与压力板(109)的纵向轴线、活塞杆(111)的纵向轴线、活塞(112)的纵向轴线、油缸(113)的纵向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壳体(101)的纵向中央位置处设有一个圆柱通孔,圆柱通孔的底部设有周向凸台,通过该周向凸台将油缸(113)固定安装在壳体(101)的该圆柱通孔上;压力板(109)另一端面的外周上还与多个分压杆(108)的一端固定连接,多个分压杆(108)以压力板(109)的纵向轴线对称布置,每个分压杆(109)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空腔封盖(106)的中心通孔、卡槽板(104)的中心通孔、弹簧座(102)的中心通孔,并与卡槽板(104)及弹簧座(102)固定连接,将每个卡槽板(104)和弹簧座(102)置于壳体(101)的空腔内;在每个空腔封盖(106)的远离压力板(109)的一端面和卡槽板(104)的一端面之间固定安装有多条弹性橡胶带(105),每条弹性橡胶带(105)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空腔封盖(106)上,每条弹性橡胶带(105)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卡槽板(104)上;在壳体底板内侧底面(101a)和弹簧座(102)的与壳体底板内侧底面(101a)相对的一端面之间固定安装有多个压簧(103),每个压簧(103)的一端抵压在弹簧座(102)的弹簧槽上,每个压簧(103)的另一端抵压在壳体底板内侧底面(101a)的弹簧槽上;在壳体底板外侧底面(101b)的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安装底座(120),安装底座(120)的底座吊耳(120a)铰接安装在前桥车架(2)上;所述油缸(113)的底部还设有第一进油口(113a),第一进油口(113a)连通至无杆腔(116);所述油缸封盖(114)上还设有第二进油口(114a),第二进油口(114a)连通至有杆腔(115);所述液压电磁换向阀(304)的一个控制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至第一进油口(113a),液压电磁换向阀(304)的另一个控制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至第二进油口(114a);所述电控单元(300)的输入端连接动臂操纵杆举升挡位开关(301)、动臂操纵杆下降挡位开关(302)、动臂举升限位开关(303)、点火开关(306),电控单元(300)的输出端连接液压电磁换向阀(304)的电磁线圈(304a)。...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金玉王儒魏伟李训明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