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晶体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172294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9-19 2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压晶体管,包括:衬底;在所述衬底中形成的第一阱区和第二阱区,所述第一阱区具有第一掺杂类型(N型或P型),所述第二阱区具有与所述第一掺杂类型相对的第二掺杂类型(P型或N型);位于所述第一阱区中的源极和位于所述第二阱区中的漏极;以及在所述衬底上位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之间的栅极,其中,所述第一阱区和所述第二阱区间隔预定距离,以形成缓冲沟道,其中所述缓冲沟道位于所述栅极的下方。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高压晶体管通过设置缓冲沟道不但能够降低第一阱区和第二阱区交界处的PN结漏电流,减小结电容,增大源漏击穿电压,还能够改善热载流子注入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压晶体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高压晶体管。
技术介绍
在高压晶体管(HighVoltageMOSFET)器件的应用中,源漏击穿电压(BVDS)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源漏击穿电压越高,高压晶体管的性能越好。并且,需要保证高压晶体管在开启状态下具有合适的饱和电流(Idsat)的同时,尽量降低截止电流(Ioff)。此外,由于高压晶体管器件在使用过程中会形成非常高的电场,因此,除了源漏击穿电压之外,热载流子注入效应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图1为现有的高压晶体管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在衬底100中形成有相互接触的第一阱区101A和第二阱区101B,即第一阱区101A和第二阱区101B的相邻的边界相互搭接。源极102A和漏极102B分别形成在第一阱区101A和第二阱区101B内。以N型高压晶体管为例,第一阱区101A的导电类型可以为P型,第二阱区101B的导电类型可以为N型,源极102A和漏极102B均可以为N型。在衬底100的表面上、源极102A和漏极102B之间还形成有栅极103。为了增大高压晶体管的源漏击穿电压,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增大沟道区域(即第一阱区101A)的掺杂浓度,以增大阈值电压(Vthi)。这样虽然可以增大源漏击穿电压,但是却牺牲了高压晶体管的饱和电流,进而导致较高的PN结漏电流和更大的PN结寄生电容。此外,采用增大沟道区域的掺杂浓度的方法会增大沟道区域的电场强度,进一步恶化热载流子注入效应。因此,需要一种高压晶体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高压晶体管,包括:衬底;在所述衬底中形成的第一阱区和第二阱区,所述第一阱区具有第一掺杂类型,所述第二阱区具有与所述第一掺杂类型相对的第二掺杂类型;位于所述第一阱区中的源极和位于所述第二阱区中的漏极;以及在所述衬底上位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之间的栅极,其中,所述第一阱区和所述第二阱区间隔预定距离,以形成缓冲沟道,其中所述缓冲沟道位于所述栅极的下方。优选地,所述高压晶体管与传统的高压晶体管的尺寸相同。优选地,所述缓冲沟道是在保证所述高压晶体管的尺寸不增大的前提下使所述第一阱区和所述第二阱区的宽度分别缩小所述预定距离的二分之一得到的。优选地,所述预定距离为20-100nm。优选地,所述栅极和所述漏极之间形成有隔离结构。优选地,所述隔离结构为浅沟槽隔离结构。优选地,所述源极和所述栅极之间形成有轻掺杂区。优选地,所述轻掺杂区具有所述第二掺杂类型优选地,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具有所述第二掺杂类型。优选地,所述高压晶体管为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高压晶体管通过设置缓冲沟道不但能够降低第一阱区和第二阱区交界处的PN结漏电流,减小结电容,增大源漏击穿电压,还能够改善热载流子注入现象。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专利技术。附图中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的高压晶体管的截面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压晶体管的截面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压晶体管的阱区和有源区的俯视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制作的高压晶体管与现有的高压晶体管的击穿电压测量值的对比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制作的高压晶体管与现有的高压晶体管的漏电流测量值的对比图;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制作的高压晶体管与现有的高压晶体管的饱和电流测量值的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将结合附图更加完整地描述本专利技术,附图中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不同形式实施,而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将使公开彻底和完全,并且将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完全地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层和区的尺寸以及相对尺寸可能被夸大。自始至终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应当明白,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上”、“与...相邻”、“连接到”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其可以直接地在其它元件或层上、与之相邻、连接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上”、“与...直接相邻”、“直接连接到”或“直接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则不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压晶体管,其具有较高的源漏击穿电压,同时不会牺牲饱和电流且不增大截止电流。其中,高压晶体管包括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压晶体管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高压晶体管包括衬底200。作为示例,衬底200可以是以下所提到的材料中的至少一种:硅、绝缘体上硅(SOI)、绝缘体上层叠硅(SSOI)、绝缘体上层叠锗化硅(S-SiGeOI)、绝缘体上锗化硅(SiGeOI)以及绝缘体上锗(GeOI)等。此外,半导体衬底200上可以被定义有源区。为了简化,此处仅以一空白来表示半导体衬底200。在衬底200中形成的第一阱区201A和第二阱区201B。第一阱区201A和第二阱区201B水平地形成在衬底200的表面以下。其中,第一阱区201A具有第一掺杂类型(N型或P型),第二阱区201B具有与第一掺杂类型相对的第二掺杂类型(P型或N型)。作为示例,当第一掺杂类型为N型时,第二掺杂类型为P型;反之,当第一掺杂类型为P型时,第二掺杂类型为N型。第一阱区201A和第二阱区201B相互间隔预定距离,以形成缓冲沟道206。作为示例,缓冲沟道206的区域内可以未执行掺杂工艺,其直接是由衬底200所形成的。考虑到形成第一阱区201A和第二阱区201B时光刻工艺的对准误差以及阱区之间注入离子的相扩散,优选地,预定距离可以为20-100nm。在第一阱区201A内形成有源极202A,且在第二阱区201B内形成有漏极202B。作为示例,第一阱区201A具有第一掺杂类型,且第二阱区201B具有与第一掺杂类型相对的第二掺杂类型时,源极202A和漏极202B具有第二掺杂类型。也即,源极202A形成在与其具有相对的导电类型的阱区中,而漏极202B形成在与其具有相同的导电类型的阱区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第一阱区201A、第二阱区201B、源极202A和漏极202B均可以是采用形成暴露待掺杂区的掩膜层,然后执行离子注入工艺形成的。在衬底200上还形成有栅极203,且位于源极202A和漏极202B之间。作为示例,栅极203可以包括栅氧化物层和栅极材料层,其中,栅氧化物层可以是由氧化硅形成的,而栅极材料层可以是由多晶硅形成的。可以理解的是,图2中示出的栅极203的形状以及这里所描述的栅极203的结构仅为示范性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栅极203的形状和结构进行改变或变型,本专利技术意欲包含这些改变或变型的栅极。缓冲沟道206位于栅极203的下方,其中栅极203的下方是指从栅极203上方正投影所覆盖的栅极下方的区域。虽然第一阱区201A和第二阱区201B相互间隔预定距离来形成有缓冲沟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高压晶体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压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在所述衬底中形成的第一阱区和第二阱区,所述第一阱区具有第一掺杂类型,所述第二阱区具有与所述第一掺杂类型相对的第二掺杂类型;位于所述第一阱区中的源极和位于所述第二阱区中的漏极;以及在所述衬底上位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之间的栅极,其中,所述第一阱区和所述第二阱区间隔预定距离,以形成缓冲沟道,其中所述缓冲沟道位于所述栅极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在所述衬底中形成的第一阱区和第二阱区,所述第一阱区具有第一掺杂类型,所述第二阱区具有与所述第一掺杂类型相对的第二掺杂类型;位于所述第一阱区中的源极和位于所述第二阱区中的漏极;以及在所述衬底上位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之间的栅极,其中,所述第一阱区和所述第二阱区间隔预定距离,以形成缓冲沟道,其中所述缓冲沟道位于所述栅极的下方,所述栅极的下方是指从所述栅极的上方正投影所覆盖的栅极下方的区域,且在所述缓冲沟道的区域内未执行掺杂工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沟道是使所述第一阱区和所述第二阱区的宽度分别缩小所述预定距离的二分之一得到的。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地宝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