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绪东专利>正文

一种立体交叉与平面交叉可相互转换的低矮型立交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45499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1 19:00
一种立体交叉与平面交叉可相互转换的低矮型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桥,第一辅助桥,第二辅助桥,第三辅助桥,第四辅助桥,第一引桥,第二引桥,第三引桥,第四引桥,第五引桥,第六引桥,第七引桥,第八引桥,第九引桥,第十引桥,第十一引桥,第十二引桥,第十三引桥,第十四引桥,第十五引桥,第十六引桥,第一连接桥,第二连接桥,第三连接桥,第四连接桥,第五连接桥,第六连接桥,第七连接桥,第八连接桥,第九连接桥,第十连接桥,在现有的道路上建设,不占用额外得地方,能大大缓解交通拥堵,在特殊情况下主桥上表面改为普通十字路口使用能加快指定车辆的通过速度。(*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Low grade overpass capable of mutual conversion between stereo and plane cross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 and plane cross interchangeable low type overpass, which comprises the main bridge, the first auxiliary bridge, second auxiliary bridge, third auxiliary bridge, fourth auxiliary bridge, the first bridge, second bridge, third bridge, fourth bridge, fifth bridge, sixth bridge, seventh bridge, eighth bridge, Ninth bridge, tenth Bridge, eleventh bridge, Twelfth bridge, thirteenth bridge, fourteenth bridge, Fifteenth bridge, sixteenth bridge, the first bridge, second bridges, third bridges, fourth bridges, fifth bridges, sixth bridges, seventh bridges, eighth bridges, Ninth bridges, tenth bridges, construction in the existing road, an extra place is not occupied, can greatly ease the traffic congestion, in the special case of main surface modification for ordinary The use of intersections can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passing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立交桥,特别是一种立体交叉与平面交叉可相互转换的低矮型立交桥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道路上行驶的主要是高度在2米以下的小型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及行人,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过道方式是穿越机动车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隧道,都是弱势为强势让道,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危险性,2米以上的公共汽车和大中型车占比率很低,而且分时段行驶,而现有的立交桥都是按照大型车的要求来设计建造的,不仅桥身高大,转弯半径大,而且直接导致了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大,即给通过路口的非机动车和行人带来不便,也影响市容及街道周边的发展与繁荣。而传统的立交桥一经建成就不可能再改作普通的十字路口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立体交叉与平面交叉可相互转换的低矮型立交桥,在现有的车道上设置,不占用额外用地,在解决小型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方便快捷通过路口的情况下又不影响大型车的通过,在遇有特殊的情况下主桥上表面可以改为普通的十字路口使用,让指定车辆迅速通过。本技术结构简单,适合城市道路使用,能大大缓解交通拥堵。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立体交叉与平面交叉可相互转换的低矮型立交桥,包括:主桥,第一辅助桥,第二辅助桥,第三辅助桥,第四辅助桥,第一引桥,第二引桥,第三引桥,第四引桥,第五引桥,第六引桥,第七引桥,第八引桥,第九引桥,第十引桥,第十一引桥,第十二引桥,第十三引桥,第十四引桥,第十五引桥,第十六引桥,第一连接桥,第二连接桥,第三连接桥,第四连接桥,第五连接桥,第六连接桥,第七连接桥,第八连接桥,第九连接桥,第十连接桥,所述主桥,第一辅助桥,第二辅助桥,第三辅助桥和第四辅助桥均为立柱框架结构,桥下面设有桥洞可通行车辆,所述第一连接桥与第二连接桥平行并分别与另一组互相平行的第三连接桥和第四连接桥处于一个直线路面上,且分别与主桥两端的上表面及主桥东西两侧的第一辅助桥和第二辅助桥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桥.第六连接桥.第七连接桥平行并分别与另一组相互平行的第八连接桥.第九连接桥.第十连接桥处于另一个直线路面上,并且分别与主桥上表面的另外两端及两侧的第三辅助桥.第四辅助桥上表面相连接;所述第一引桥与第二引桥平行且两端分别与第一辅助桥上表面及原路面相连接,并通过第一辅助桥分别与第一连接桥和第二连接桥直线相通;所述第三引桥与第四引桥平行且两端分别与第二辅助桥上表面及原路面相连接,并通过第二辅助桥分别与第三连接桥和第四连接桥直线相通;所述第五引桥两端分别与第三辅助桥上表面及原路面相连接,并通过第三辅助桥与第五连接桥.第六连接桥.第七连接桥直线相通;所述第六引桥处于第六连接桥和第十二引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第三辅助桥上表面及主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并通过第三辅助桥与第五引桥直线相通;所述第七引桥处于第十一引桥和第六连接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第三辅助桥上表面及主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并通过第三辅助桥与第五引桥直线相通;所述第八引桥处于第十三引桥和第九连接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第四辅助桥上表面及主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所述第九引桥处于第九连接桥和第十连接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第四辅助桥上表面及主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所述第十引桥两端分别与第四辅助桥上表面及原路面相连接,并通过第四辅助桥与第八引桥、第九引桥、第八连接桥、第九连接桥、第十连接桥直线相通;所述第十一引桥处于第五连接桥和第七引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主桥上表面及第三辅助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所述第十二引桥处于第六引桥和第七连接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主桥上表面及第三辅助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所述第十三引桥处于第八连接桥和第八引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主桥上表面及第四辅助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所述第十四引桥处于第十连接桥和第九引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主桥上表面及第四辅助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所述第十五引桥处于第一连接桥与第二连接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主桥上表面及第一辅助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所述第十六引桥处于第三连接桥与第四连接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主桥上表面及第二辅助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所述主桥、第一辅助桥、第二辅助桥、第三辅助桥、第四辅助桥的桥洞顶部距原路面高度均为2.2米。所述行驶方向右侧的连接桥和与连接桥平行的引桥与主桥连接处的上方设置有交通指示灯。所述第三辅助桥.第四辅助桥下面各设置有相对原路横向的两条机动车道和一条非机动车道及路线标志,所述第六连接桥.第九连接桥下方设置有机动车道及路线标志,所述各桥面上设置有能通往南北东西各个方向的驶入和驶出路线标志。所述各种桥面通行标准为四车道、三车道、双车道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形式。本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本技术是一种立体交叉与平面交叉可互相转换的低矮型立交桥,在现有的道路上建设,不占用额外得地方,桥体高度低,引道短,建设成本低,对市容影响小,非机动车和行人在原路面上过道,即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又不影响机动车通行,在优先解决占车流量绝大多数的小型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快速通过路口的前提下又不影响占车流量很少的大中型车通过,能大大缓解交通拥堵;在特殊情况下主桥上表面改为普通十字路口使用能加快指定车辆的通过速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立体交叉与平面交叉可相互转换的低矮型立交桥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参照图1,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立体交叉与平面交叉可相互转换的低矮型立交桥,包括:主桥I,第一辅助桥2,第二辅助桥3,第三辅助桥4,第四辅助桥5,第一引桥14,第二引桥20,第三引桥21,第四引桥30,第五引桥12,第六引桥10,第七引桥11,第八引桥8,第九引桥7,第十引桥13,第i^一引桥26,第十二引桥25,第十三引桥23,第十四引桥24,第十五引桥6,第十六引桥9,第一连接桥19,第二连接桥31,第三连接桥22,第四连接桥29,第五连接桥27,第六连接桥28,第七连接桥15,第八连接桥16,第九连接桥17,第十连接桥18,所述主桥1,第一辅助桥2,第二辅助桥3,第三辅助桥4和第四辅助桥5均为立柱框架结构,桥下面设有桥洞可通行车辆,所述第一连接桥19与第二连接桥31平行并分别与另一组互相平行的第三连接桥22和第四连接桥29处于一个直线路面上,且分别与主桥I两端的上表面及主桥I东西两侧的第一辅助桥2和第二辅助桥3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桥27、第六连接桥28、第七连接桥15平行并分别与另一组相互平行的第八连接桥16、第九连接桥17、第十连接桥18处于另一个直线路面上,并且分别与主桥I上表面的另外两端及两侧的第三辅助桥4、第四辅助桥5上表面相连接;所述第一引桥 14与第二引桥20平行且两端分别与第一辅助桥2上表面及原路面相连接,并通过第一辅助桥2分别与第一连接桥19和第二连接桥31直线相通;所述第三引桥21与第四引桥30平行且两端分别与第二辅助桥3上表面及原路面相连接,并通过第二辅助桥3分别与第三连接桥22和第四连接桥29直线相通;所述第五引桥12两端分别与第三辅助桥4上表面及原路面相连接,并通过第三辅助桥4与第五连接桥27、第六连接桥28、第七连接桥15直线相通;所述第六引桥10处于第六连接桥28和第十二引桥25之间,且两端分别与第三辅助桥4上表面及主桥I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体交叉与平面交叉可相互转换的低矮型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桥,第一辅助桥,第二辅助桥,第三辅助桥,第四辅助桥,第一引桥,第二引桥,第三引桥,第四引桥,第五引桥,第六引桥,第七引桥,第八引桥,第九引桥,第十引桥,第十一引桥,第十二引桥,第十三引桥,第十四引桥,第十五引桥,第十六引桥,第一连接桥,第二连接桥,第三连接桥,第四连接桥,第五连接桥,第六连接桥,第七连接桥,第八连接桥,第九连接桥,第十连接桥,?所述主桥,第一辅助桥,第二辅助桥,第三辅助桥和第四辅助桥均为立柱框架结构,桥下面设有桥洞可通行车辆,?所述第一连接桥与第二连接桥平行并分别与另一组互相平行的第三连接桥和第四连接桥处于一个直线路面上,且分别与主桥两端的上表面及主桥东西两侧的第一辅助桥和第二辅助桥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桥、第六连接桥、第七连接桥平行并分别与另一组相互平行的第八连接桥、第九连接桥、第十连接桥处于另一个直线路面上,并且分别与主桥上表面的另外两端及两侧的第三辅助桥、第四辅助桥上表面相连接;?所述第一引桥与第二引桥平行且两端分别与第一辅助桥上表面及原路面相连接,并通过第一辅助桥分别与第一连接桥和第二连接桥直线相通;?所述第三引桥与第四引桥平行且两端分别与第二辅助桥上表面及原路面相连接,并通过第二辅助桥分别与第三连接桥和第四连接桥直线相通;?所述第五引桥两端分别与第三辅助桥上表面及原路面相连接,并通过第三辅助桥与第五连接桥、第六连接桥、第七连接桥直线相通;?所述第六引桥处于第六连接桥和第十二引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第三?辅助桥上表面及主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并通过第三辅助桥与第五引桥直线相通;?所述第七引桥处于第十一引桥和第六连接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第三辅助桥上表面及主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并通过第三辅助桥与第五引桥直线相通;?所述第八引桥处于第十三引桥和第九连接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第四辅助桥上表面及主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所述第九引桥处于第九连接桥和第十连接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第四辅助桥上表面及主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所述第十引桥两端分别与第四辅助桥上表面及原路面相连接,并通过第四辅助桥与第八引桥、第九引桥、第八连接桥、第九连接桥、第十连接桥直线相通;?所述第十一引桥处于第五连接桥和第七引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主桥上表面及第三辅助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所述第十二引桥处于第六引桥和第七连接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主桥上表面及第三辅助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所述第十三引桥处于第八连接桥和第八引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主桥上表面及第四辅助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所述第十四引桥处于第十连接桥和第九引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主桥上表面及第四辅助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所述第十五引桥处于第一连接桥与第二连接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主桥上表面及第一辅助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所述第十六引桥处于第三连接桥与第四连接桥之间,且两端分别与主桥上表面及第二辅助桥桥洞下的原路面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绪东
申请(专利权)人:张绪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