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布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76359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3 0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越江工程跨越(或下穿)滨江路的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布局结构。其中,按照越江工程和滨江路立体交叉并互相通达,以及越江工程江面段不能分叉匝道的要求,使越江工程跨越(或下穿)滨江路后在主线两侧分叉出匝道,匝道以双向迂回调头的方式衔接滨江路,在滨江路上以平面交叉口的方式实现机动车流的互相通达。越江工程可以是跨越江河的桥梁,也可以是下穿江河的隧道。非机动车和行人在通过江面段后即以梯(坡)道的形式连接地面,在平面交叉口实现各方向的通达。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的解决方案,交通功能完备,交通转换便捷,越江工程简洁,工程造价节省,占用土地很少,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符合现在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的理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越江工程跨越(或穿越)滨江(河)路(以下涉及“江(河)”处均简称为“江”)的道路立体交叉总体设计领域,具体说是一种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总体布局设计方案。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快速发展,机动车不断增长,道路交通也处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由于各地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许多城市的发展范围突破了江河的阻隔,带来了城市越江交通需求的增长。城市道路的越江工程形式有桥梁和隧道两种。通航要求高的江河其桥下净空高度较高,这种情况使得线路在越江时,要求桥梁以较高的高度上跨过江河;或者是由于江河的底部较深,要求隧道以较深的深度下穿过江河。无论采用桥梁或隧道的形式,都常常会发生难以和平行江河的滨江路平面交叉,而不得不上跨或下穿滨江路的情况发生。还有一种情况是城市江河往往防洪标准较高,桥梁必须跨越沿河岸边较高的防洪堤或防汛墙,也使得桥梁无法与滨江路平面交叉,而不得不采取立体交叉的形式。另外,滨江路规划线位通常离江岸较近,越江的道路也常是重要的道路,交通量也会较大,也不希望和滨江路平面交叉,因为那样可能会使车辆大量拥堵在桥梁或隧道中,发生事故时处理较困难;并且,车辆在隧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第一通路;第二通路,沿所述第一通路的其中一个侧边延伸;第三通路,其主线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延伸,从而由上方跨过或由下方穿过所述第一通路及第二通路,并与所述第二通路形成立体交叉;第一匝道;该第一匝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二通路相互连通形成第一平面交叉口;该第一匝道的主体与所述第三通路的主线相互隔开,沿着第三通路主线的第一侧向该第三通路的第一端延伸,并在从上方跨过或从下方穿过第三通路后调头,改为沿着第三通路主线的第二侧向第三通路的第二端延伸,直到该第一匝道的出口与第三通路主线的第二侧的车道衔接;第二匝道;该第二匝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三通路主线的第一侧的车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宏刘驰徐健周华保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