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05193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3 2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解决全流向的交通转向;立交层数为两层,建筑高度低、工程造价小;通过设置集散车道,消除主线与匝道车辆之间的频繁交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技术介绍
城市道路中常见的交叉口为三路T型交叉和四路十字交叉,设置立体交叉时的交通组织设计相对容易,车辆流向顺适、流畅;而在城市和郊区中,也有可能会存在六路交叉的现象。六路交叉多个方向上来回共有30个流向,若是设置常规的全互通式立交,其层数较三路、四路交叉更多,建筑高度更高,工程造价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克服了以往六路相交一般很少实现全互通立体交叉的情况,避免了若实现互通式立体交叉,往往造成立体交叉建筑高度高、工程投资大的缺点,通过保证四路双向直行交通流向之外,其余两路双向直行和所有转向交通在设置的环形左转匝道及其外侧右转匝道通行,大大降低立体交叉的建筑高度,节省工程造价。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所述虚拟坐标系内,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四条直行主干道,分别为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之间布设有第一环形匝道(DC)、第二环形匝道(AD)和第三环形匝道(BA),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位于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右侧,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左侧;在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四环形匝道(AF)、第五环形匝道(DA)和第六环形匝道(ED),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右侧,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位于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左侧;在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的外侧布设有第一右转匝道(AB),在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的外侧布设有第二右转匝道(BC),在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的外侧布设有第三右转匝道(CD),在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的外侧布设有第四右转匝道(DE),在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的外侧布设有第五右转匝道(EF),在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的外侧布设有第六右转匝道(FA);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之间布设有第七右转匝道(CE),在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八右转匝道(FB),在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和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之间布设有第一左转匝道(CB)和第二左转匝道(FE)。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包括第一集散车道(111),所述第一集散车道(111)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和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包括第二集散车道(222),所述第二集散车道(222)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包括第三集散车道(211),所述第三集散车道(211)连接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和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包括第四集散车道(122),所述第四集散车道(122)连接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和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还包括第五集散车道(121),所述第五集散车道(121)连接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还包括第六集散车道(212),所述第六集散车道(212)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和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还包括第七集散车道(221),所述第七集散车道(221)连接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和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还包括第八集散车道(112),所述第八集散车道(112)连接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和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交叉处互为第一层和第二层;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交叉处互为第二层和第一层。与已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可以解决全流向的交通转向;2、立交层数为两层,建筑高度低、工程造价小;3、通过设置集散车道,消除主线与匝道车辆之间的频繁交织。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首先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本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该虚拟坐标系内,下文中所提及的所有和方向有关的名词将不作为对于本专利技术的应用场合的限定。在上述虚拟坐标系内,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本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四条直行主干道,包括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其中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在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之间布设有第一环形匝道DC、第二环形匝道AD和第三环形匝道BA,第一环形匝道DC位于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右侧,第三环形匝道BA位于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左侧。在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四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所述虚拟坐标系内,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四条直行主干道,分别为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之间布设有第一环形匝道(DC)、第二环形匝道(AD)和第三环形匝道(BA),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位于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右侧,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左侧;在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四环形匝道(AF)、第五环形匝道(DA)和第六环形匝道(ED),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右侧,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位于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左侧;在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的外侧布设有第一右转匝道(AB),在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的外侧布设有第二右转匝道(BC),在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的外侧布设有第三右转匝道(CD),在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的外侧布设有第四右转匝道(DE),在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的外侧布设有第五右转匝道(EF),在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的外侧布设有第六右转匝道(FA);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之间布设有第七右转匝道(CE),在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八右转匝道(FB),在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和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之间布设有第一左转匝道(CB)和第二左转匝道(FE)。...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所述虚拟坐标系内,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四条直行主干道,分别为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之间布设有第一环形匝道(DC)、第二环形匝道(AD)和第三环形匝道(BA),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位于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北-东南方向的右侧,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南-东北方向的左侧;在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四环形匝道(AF)、第五环形匝道(DA)和第六环形匝道(ED),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南-西北方向的右侧,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位于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北-西南方向的左侧;在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的外侧布设有第一右转匝道(AB),在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的外侧布设有第二右转匝道(BC),在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的外侧布设有第三右转匝道(CD),在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的外侧布设有第四右转匝道(DE),在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的外侧布设有第五右转匝道(EF),在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的外侧布设有第六右转匝道(FA);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之间布设有第七右转匝道(CE),在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八右转匝道(FB),在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和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庆伟廖彩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