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11079 阅读:2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1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分别位于东面方向位置的东向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面方向位置的西向口(E)、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和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D);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三条直行道,分别为东-西方向直行道(B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了以往五路相交一般很少实现全互通立体交叉的情况,避免了若实现互通式立体交叉,往往造成立体交叉建筑高度高、工程投资大的缺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技术介绍
城市道路中常见的交叉口为T形交叉和十字交叉,设置立体交叉时的交通组织设计相对容易,车辆流向顺适、流畅。而在城市和郊区中,往往也存在五路交叉的现象。五路交叉共有20个流向,设置全互通式立交往往立交层数较三路Y型交叉、四路十字交叉更多,建筑高度更高,工程造价更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以全互通式的交通组织方式,消除20个流向直行和转向交通的冲突,同时通过设置集散车道和车道采用物理分隔等措施,消除主线车辆的频繁交织现象,提升了立体交叉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同时立交交叉结构形式能够少占用地,降低建筑高度,减少工程投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所述虚拟坐标系内,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面方向位置的东向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面方向位置的西向口(E)、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和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D);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三条直行道,分别为东-西方向直行道(B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在所述东-西方向直行道(BE)的右侧设有第一环形匝道(13)和第二环形匝道(23),所述第一环形匝道(13)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右侧,所述第二环形匝道(23)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的左侧;在所述东-西方向直行道(BE)的左侧设有第三环形匝道(33)和第四环形匝道(43),所述第三环形匝道(33)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的左侧,所述第四环形匝道(43)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右侧;在所述第一环形匝道(13)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左出主线匝道(34-1),在所述第四环形匝道(43)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左出主线匝道(34-2),在所述第二环形匝道(23)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左进主线匝道(24),在所述第三环形匝道(33)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左进主线匝道(44);在所述第一左出主线匝道(34-1)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右转匝道(22),在所述第二左出主线匝道(34-2)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右转匝道(12),在所述第一左进主线匝道(24)的外侧布置有第三右转匝道(32),在所述第二左进主线匝道(44)的外侧布置有第四右转匝道(42)。上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包括第一集散车道(11),所述第一集散车道(11)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13)和所述第四环形匝道(43)。上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包括第二集散车道(31),所述第二集散车道(31)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匝道(23)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33)。上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东-西方向直行道(BE)包括第三集散车道(21)和第四集散车道(41),所述第三集散车道(21)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13)和所述第二环形匝道(23),所述第四集散车道(41)连接所述第三环形匝道(33)和所述第四环形匝道(43)。上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之间设有第五右转匝道(35)和左转匝道(36)。与已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克服了以往五路相交一般很少实现全互通立体交叉的情况,避免了若实现互通式立体交叉,往往造成立体交叉建筑高度高、工程投资大的缺点。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首先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本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上述虚拟坐标系内,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面方向位置的东向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面方向位置的西向口E、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和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D。本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三条直行道,分别为东-西方向直行道B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其中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在东-西方向直行道BE的右侧设有第一环形匝道13和第二环形匝道23,第一环形匝道13位于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右侧,第二环形匝道23位于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的左侧。在东-西方向直行道BE的左侧设有第三环形匝道33和第四环形匝道43,第三环形匝道33位于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的左侧,第四环形匝道43位于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右侧。在第一环形匝道13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左出主线匝道34-1,在第四环形匝道43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左出主线匝道34-2,在第二环形匝道23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左进主线匝道24,在第三环形匝道33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左进主线匝道44。在第一左出主线匝道34-1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右转匝道22,在第二左出主线匝道34-2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右转匝道12,在第一左进主线匝道24的外侧布置有第三右转匝道32,在第二左进主线匝道44的外侧布置有第四右转匝道42。进一步的,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包括第一集散车道11,第一集散车道11连接第一环形匝道13和第四环形匝道43;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包括第二集散车道31,第二集散车道31连接第二环形匝道23和第三环形匝道33;东-西方向直行道BE包括第三集散车道21和第四集散车道41,第三集散车道21连接第一环形匝道13和第二环形匝道23,第四集散车道41连接第三环形匝道33和第四环形匝道43;在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之间设有第五右转匝道35和左转匝道36。所有的集散车道和主线均采用物理分隔。在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的分流处前端可采用物理分隔O,反过来,合流处前端也可采用物理分隔O,比如活动分隔墩。本案中,立交为三层互通式,两路直行为第二层,双Y型直行为第一层和第三层。各条道路进口车辆行驶流线如下表所示: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的优势在于:克服了以往五路相交一般很少实现全互通立体交叉的情况,避免了若实现互通式立体交叉,往往造成立体交叉建筑高度高、工程投资大的缺点。以上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只是作为范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所述虚拟坐标系内,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面方向位置的东向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面方向位置的西向口(E)、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和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D);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三条直行道,分别为东‑西方向直行道(B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在所述东‑西方向直行道(BE)的右侧设有第一环形匝道(13)和第二环形匝道(23),所述第一环形匝道(13)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右侧,所述第二环形匝道(23)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的左侧;在所述东‑西方向直行道(BE)的左侧设有第三环形匝道(33)和第四环形匝道(43),所述第三环形匝道(33)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的左侧,所述第四环形匝道(43)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右侧;在所述第一环形匝道(13)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左出主线匝道(34‑1),在所述第四环形匝道(43)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左出主线匝道(34‑2),在所述第二环形匝道(23)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左进主线匝道(24),在所述第三环形匝道(33)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左进主线匝道(44);在所述第一左出主线匝道(34‑1)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右转匝道(22),在所述第二左出主线匝道(34‑2)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右转匝道(12),在所述第一左进主线匝道(24)的外侧布置有第三右转匝道(32),在所述第二左进主线匝道(44)的外侧布置有第四右转匝道(4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所述虚拟坐标系内,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面方向位置的东向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面方向位置的西向口(E)、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和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D);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三条直行道,分别为东-西方向直行道(B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在所述东-西方向直行道(BE)的东-西方向的右侧设有第一环形匝道(13)和第二环形匝道(23),所述第一环形匝道(13)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南-东北方向的右侧,所述第二环形匝道(23)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的南-西北方向的左侧;在所述东-西方向直行道(BE)的东-西方向的左侧设有第三环形匝道(33)和第四环形匝道(43),所述第三环形匝道(33)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的南-西北方向的左侧,所述第四环形匝道(43)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南-东北方向的右侧;在所述第一环形匝道(13)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左出主线匝道(34-1),在所述第四环形匝道(43)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左出主线匝道(34-2),在所述第二环形匝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庆伟廖彩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