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桨本体,包括有桨榖和连接在该桨榖上的多片桨叶,其特征在于:所述桨叶的外周成型有轮圈,所述轮圈的外周壁上形成有沿周向布置的轮齿,所述桨榖的两端是圆锥流线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取消了传统的转轴结构,桨叶之外成型一轮圈,使得桨叶由旋转力矩传递方法由转轴改为轮圈旋转的方式,螺旋桨的旋转不靠转轴而是靠轮圈上的齿轮啮合来带动桨叶旋转,船舶的主机与螺旋桨之间可以不用机械转轴硬接,为船舶提供了无转轴推进装置,解决了大型船舶的转轴技术问题,能让船舶的机舱设计更加灵活;另外,由于采用了齿轮啮合方式带动桨叶旋转,同样功率下,螺旋桨电机的输出功率可以大大缩小,不仅提高了船舶的工作效率,更加降低了能耗,实现了节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桨本体和安装有该桨本体的螺旋桨。
技术介绍
螺旋桨是指靠桨叶在空气中旋转,将发动机转动功率转化为推进力的装置,或有两个或较多的叶与毂相连,叶的向后一面为螺旋面或近似于螺旋面的一种船用推进器。现有技术中,例如专利号为ZL201110137505.9的中国技术专利《盘式螺旋桨》提供一种盘式螺旋桨,其包括桨叶、转轴连接体、转盘,所述桨体均匀布置在所述转轴连接体四周,且所述桨体后方设有转盘,所述转盘与所述转轴连接体固结,且转盘表面布满通孔。又如专利号为ZL200420098175.2的中国技术专利《串联式螺旋桨推进器》提供一种串联式螺旋桨推进器,其结构是由旋转轴和螺旋桨构成,特点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螺旋桨串联固定在旋转轴上,旋转轴则通过联轴器与动力输出轴相接,根据螺旋桨的数量,可在旋转轴上架设合适数量的固定支撑。但是,上述两个专利中的螺旋桨,其旋转都是靠转轴、桨毂来传递旋转力矩,这种螺旋桨在工作时,其转轴承受着旋转产生的扭应力以及螺旋桨动作产生的推压和吸压应力,而转轴在水中转动过程中,还容易被水草等杂物缠绕,造成螺旋桨无法正常工作。因此,目前的带转轴结构的螺旋桨还存在上述缺陷,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更为简单、紧凑的桨本体。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桨本体的工作更加可靠的螺旋桨。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桨本体,包括有桨榖和连接在该桨榖上的多片桨叶,其特征在于:所述桨叶的外周成型有轮圈,所述轮圈的外周壁上形成有沿周向布置的轮齿,所述桨榖的两端是圆锥流线形。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圈之外还套设有可相对于该轮圈转动的固定套筒架,并且,所述套筒架的周壁上开设有可供所述轮圈的轮齿与外部的齿轮传动装置相啮合的槽孔。作为方便安装和拆卸,优选,所 述套筒架和所述轮圈之间可以通过轴承实现可转动连接。为了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和定位可靠性,作为优选,所述轮圈的外周壁成型有环形凸条,所述轮齿设置于所述凸条上;所述的轴承包括有位于所述凸条一侧的前端轴承和位于所述凸条另一侧的后端轴承。为了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作为优选,所述前端轴承和后端轴承分别为耐磨衬垫轴承。为了防尘,并且起到美观的作用,作为优选,所述轮圈的端部还设置有与所述套筒架固定相连的端盖。为了防止机油泄漏,并且保证连接的密封性,作为优选,所述轮圈与所述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为了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轮圈与所述套筒架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取消了传统的转轴结构,而是在桨叶之外成型一轮圈,使得桨叶的旋转力矩传递方法由转轴改为轮圈旋转的方式,螺旋桨的旋转不靠转轴而是靠轮圈上的齿轮啮合来带动桨叶旋转,由此,船舶的主机与螺旋桨之间可以不用机械转轴硬接,为船舶提供了无转轴推进装置,解决了大型船舶的转轴技术问题,能让船舶的机舱设计更加灵活;另外,由于采用了齿轮啮合方式带动桨叶旋转,同样功率下,螺旋桨电机的输出功率可以大大缩小,不仅提高了船舶的工作效率,更加降低了能耗,从而实现了f倉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正面)。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背面)。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 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螺旋桨包括有桨榖I和连接在该桨榖I上的多片桨叶2,其中,桨叶2的外周成型有轮圈3,该轮圈3和桨叶2的末端固定连接为一体,桨榖I的两端是圆锥流线形,轮圈3的外周壁在中间位置成型有周向布置的环形凸条31,该凸条31上形成有沿周向间隔设置的轮齿32,轮圈3之外还套设有可相对于该轮圈3转动的套筒架4,套筒架4通常为固定安装,套筒架4的周壁上还开设有一个可供轮圈3的轮齿32外露的槽孔41,轮齿32可以通过该槽孔41与外部的齿轮传动装置相啮合,从而驱动桨叶2旋转。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的套筒架4和轮圈3之间可以简单地通过轴承5实现可转动连接,其中,轴承5布置于凸条31的两侧,并且分别沿轮圈3周向布置,轴承5包括有位于凸条31—侧的前端轴承和位于凸条31另一侧的后端轴承,为了延长使用寿命,前端轴承和后端轴承可以分别为耐磨衬垫轴承。轮圈3的端部设置有端盖8,该端盖8沿周向通过螺钉81与套筒架4固定连接,为防止漏油,并实现密封,轮圈3与端盖8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6,轮圈3与套筒架4之间则设置有第二密封圈7,套筒架4和端盖8之间则设置有密封圈82。工作时,套筒架4实现固定安装设置,外部的传动装置通过套筒架4上的槽孔41实现与轮圈3上轮齿32的齿轮啮合,当外部的传动装置工作时,通过齿轮啮合可以带动轮圈3转动,由于轮圈3与桨叶2固定一体设计,从而可以带动桨叶2 —起旋转。本实施例取消了传统螺旋桨的转轴结构,将现有通过转轴的旋转力矩传递改变成为通过轮圈3带动桨叶2旋转传递,比较轮圈3旋转与转轴力矩传递的效果,依据杠杆的力学平衡理论,设定螺旋桨的桨榖I中心为一个支点,转轴的直径为杠杆一边的长度,轮圈3的外径为杠杆另一边的长度,那么轮圈3的外径与转轴的直径比值,即为轮圈3的效果参数;因此,同一参数下的螺旋桨,如果该螺旋桨实际需要I万马力的轴功率时,轮圈3驱动的螺旋桨的电机输出功率至少可以缩小至4千马力至I千马力之间,甚至于更小。于是,当一台螺旋桨需要I万马力轴功率主机时,其可以只用二千马力的主机带动发电机,再经发电机带动螺旋桨旋转,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船舶的能源效率,实现节能降耗。另外,采用本实施例的螺旋桨结构,由于船舶的主机与螺旋桨之间可以不用机械转轴硬接,可以为船舶提供无转轴的推进装置,使得船舶的机舱设计更加灵活。权利要求1.一种桨本体,包括有桨榖(I)和连接在该桨榖(I)上的多片桨叶(2),其特征在于:所述桨叶(2)的外周成型有轮圈(3),所述轮圈(3)的外周壁上形成有沿周向布置的轮齿(32),所述桨榖(I)的两端是圆锥流线形。2.一种具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桨本体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圈(3)之外还套设有可相对于该轮圈(3)转动的固定套筒架(4),并且,所述套筒架(4)的周壁上开设有可供所述轮圈(3)的轮齿(32)与外部的齿轮传动装置相啮合的槽孔(4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架(4)和所述轮圈(3)之间通过轴承(5)实现可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圈(3)的外周壁成型有环形凸条(31),所述轮齿(32)设置于所述凸条(31)上;所述的轴承(5)包括有位于所述凸条(31)一侧的前端轴承和位于所述凸条(31)另一侧的后端轴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轴承和后端轴承分别为耐磨衬垫轴承。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圈(3)的端部还设置有与所述套筒架⑷固定相连的端盖(8)。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圈(3)与所述端盖(8)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6)。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圈(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桨本体,包括有桨榖(1)和连接在该桨榖(1)上的多片桨叶(2),其特征在于:所述桨叶(2)的外周成型有轮圈(3),所述轮圈(3)的外周壁上形成有沿周向布置的轮齿(32),所述桨榖(1)的两端是圆锥流线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小福,
申请(专利权)人:鲍小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