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浮针轴向螺旋推进器。浮针轴向螺旋推进器,由橡皮垫、施力盘、施力柱、固定筒、固定盘、止滑垫、环形槽、固定片、浮针、弹簧、垫圈、压力块、针套、弹簧孔和垫圈槽构成。在施力柱的底面上有环形槽,环形槽的顶面上开有一环形的垫圈槽,垫圈粘接于所述垫圈槽中。弹弹簧孔竖向穿过所述垫圈槽及垫圈,圆柱形的压力块处于弹簧孔中。浮针为螺旋形,浮针的下端为尖端、上端套有橡胶材质的针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浮针对穴位的刺激更加集中,在提高了治疗效果的同时还提高了治疗的舒适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浮针轴向螺旋推进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浮针轴向螺旋推进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浮针均为直线形,这样的结构特征存在着以下几点缺陷:1.由于浮针是通过长时间埋置于皮下,通过浮针的针体对穴位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目的的,因此浮针埋于皮下的长度与治疗效果成正比。而现有的浮针均为直线形,若其埋于皮下的长度过长,会引起患者行动的不便。2.由于现有的浮针为直线形,其具有良好的通过性,因此在患者运动过程中,由于肌肉和皮肤的反复伸缩,会引起浮针沿着针体方向发生直线形的位移,从而影响治疗效果。3.直线形的浮针,由于其杆部没有其它构件的相互支撑,因此其针杆部对穴位的刺激较小,而其尖端周围的皮下组织由于没有其它构件的支撑,由针尖引起的刺痛感又过于强烈,加重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够增强对穴位的刺激、又能够防止浮针的位移,还能够减轻治疗痛感的浮针轴向螺旋推进器。解决本技术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浮针轴向螺旋推进器,由橡皮垫、施力盘、施力柱、固定筒、固定盘、止滑垫、环形槽、固定片、浮针、弹簧、垫圈、压力块、针套、弹簧孔和垫圈槽构成。圆柱形的施力柱的顶部是与施力柱为一整体的圆盘形的施力盘,施力盘的顶部粘接有圆形的橡皮垫。施力柱处于所述固定筒中并与固定筒成间隙配合关系。固定筒的底部是与固定筒为一整体的固定盘,固定盘的轴截面为一对锐角三角形。固定盘的底面粘接有橡胶材质的止滑垫。在施力柱的底面上有一与施力柱同轴心的环形槽,环形槽的顶面上开有一环形的垫圈槽,橡胶材质的垫圈粘接于所述垫圈槽中。弹簧孔是开在所述环形槽的顶面上的竖直盲孔,弹簧孔竖向穿过所述垫圈槽及垫圈,圆柱形的压力块处于所述弹簧孔中并与弹簧孔成间隙配合关系。弹簧处于弹簧孔中,弹簧的顶端与弹簧孔的顶部焊接为一体,弹簧的底端与固定片的顶端焊接为一体。固定片是L形构件,固定片的水平段位于压力块的正下方,固定片的竖直段与所述环形槽的顶面为一个整体。浮针为螺旋形,浮针的下端为尖端、上端套有橡胶材质的针套。浮针处于所述环形槽内的垫圈槽的正下方,针套处于所述压力块和固定片的水平段之间。安装浮针时,先将固定筒向上移动,使施力柱的底端露出,用镊子的尖端插入固定片和压力块之间的缝隙中,将压力块向上抬起,然后将浮针的上端插入到固定片与压力块之间。将镊子抽出,此时在弹簧的顶压下压力块和固定片将浮针的上端夹紧。然后将施力柱的底部压在穴位所在位置的皮肤上,然后将固定筒向下移动,使止滑垫紧贴皮肤,用一只手将固定盘向下压,使固定盘与皮肤的位置关系固定,用另一只手按住橡皮垫并顺时针方向旋转施力盘及施力柱,在施力柱的旋转带动下,垫圈与浮针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压力块和固定片对浮针上端的推动力使浮针的下端沿着水平斜向下的方向刺入皮下,随着浮针的继续旋转,整个浮针旋入到皮下穴位所在部位,只露出其套有针套的上端,埋针即完成。采用上述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显著进步:由于本技术的浮针为螺旋形,与现有的直线形浮针相比,在不减少浮针的长度的前提下,缩短了其在人体内的跨度,避免了对患者相应部位活动的影响。同时,螺旋形的浮针与直线形浮针相比,其对穴位的刺激更加集中。由于螺旋形浮针在体内近似于一个环形,因此,其各部位之间相互支撑又相互牵制,对于患者在运动过程中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均有较为均衡的弹力,这样一方面增强了针杆部对穴位的刺激频率,同时也减轻了针尖处的过强刺激,因此本技术在提高了治疗效果的同时还提高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浮针及其周边构件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01.橡皮垫02.施力盘03.施力柱04.固定筒05.固定盘06.止滑垫07.环形槽08.固定片09.浮针10.弹簧11.垫圈12.压力块13.针套14.弹簧孔15.垫圈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浮针轴向螺旋推进器,由橡皮垫01、施力盘02、施力柱03、固定筒04、固定盘05、止滑垫06、环形槽07、固定片08、浮针09、弹簧10、垫圈11、压力块12、针套13、弹簧孔14和垫圈槽15构成。圆柱形的施力柱03的顶部是与施力柱03为一整体的圆盘形的施力盘02,施力盘02的顶部粘接有圆形的橡皮垫01。施力柱03处于所述固定筒04中并与固定筒04成间隙配合关系。固定筒04的底部是与固定筒04为一整体的固定盘05,固定盘05的轴截面为一对锐角三角形。固定盘05的底面粘接有橡胶材质的止滑垫06。在施力柱03的底面上有一与施力柱03同轴心的环形槽07,环形槽07的顶面上开有一环形的垫圈槽15,橡胶材质的垫圈11粘接于所述垫圈槽15中。弹簧孔14是开在所述环形槽07的顶面上的竖直盲孔,弹簧孔14竖向穿过所述垫圈槽15及垫圈11,圆柱形的压力块12处于所述弹簧孔14中并与弹簧孔14成间隙配合关系。弹簧10处于弹簧孔14中,弹簧10的顶端与弹簧孔14的顶部焊接为一体,弹簧10的底端与固定片08的顶端焊接为一体。固定片08是L形构件,固定片08的水平段位于压力块12的正下方,固定片08的竖直段与所述环形槽07的顶面为一个整体。浮针09为螺旋形,浮针09的下端为尖端、上端套有橡胶材质的针套13。浮针09处于所述环形槽07内的垫圈槽15的正下方,针套13处于所述压力块12和固定片08的水平段之间。安装浮针09时,先将固定筒04向上移动,使施力柱03的底端露出,用镊子的尖端插入固定片08和压力块12之间的缝隙中,将压力块12向上抬起,然后将浮针09的上端插入到固定片08与压力块12之间。将镊子抽出,此时在弹簧10的顶压下压力块12和固定片08将浮针09的上端夹紧。然后将施力柱03的底部压在穴位所在位置的皮肤上,然后将固定筒04向下移动,使止滑垫06紧贴皮肤,用一只手将固定盘05向下压,使固定盘05与皮肤的位置关系固定,用另一只手按住橡皮垫01并顺时针方向旋转施力盘02及施力柱03,在施力柱03的旋转带动下,垫圈11与浮针09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压力块12和固定片08对浮针09上端的推动力使浮针09的下端沿着水平斜向下的方向刺入皮下,随着浮针09的继续旋转,整个浮针09旋入到皮下穴位所在部位,只露出其套有针套13的上端,埋针即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浮针轴向螺旋推进器,由橡皮垫、施力盘、施力柱、固定筒、固定盘、止滑垫、环形槽、固定片、浮针、弹簧、垫圈、压力块、针套、弹簧孔和垫圈槽构成,其特征是:圆柱形的施力柱的顶部是与施力柱为一整体的圆盘形的施力盘,施力盘的顶部粘接有圆形的橡皮垫,施力柱处于所述固定筒中并与固定筒成间隙配合关系,固定筒的底部是与固定筒为一整体的固定盘,固定盘的轴截面为一对锐角三角形,固定盘的底面粘接有橡胶材质的止滑垫,在施力柱的底面上有一与施力柱同轴心的环形槽,环形槽的顶面上开有一环形的垫圈槽,橡胶材质的垫圈粘接于所述垫圈槽中,弹簧孔是开在所述环形槽的顶面上的竖直盲孔,弹簧孔竖向穿过所述垫圈槽及垫圈,圆柱形的压力块处于所述弹簧孔中并与弹簧孔成间隙配合关系,弹簧处于弹簧孔中,弹簧的顶端与弹簧孔的顶部焊接为一体,弹簧的底端与固定片的顶端焊接为一体,固定片是L形构件,固定片的水平段位于压力块的正下方,固定片的竖直段与所述环形槽的顶面为一个整体,浮针为螺旋形,浮针的下端为尖端、上端套有橡胶材质的针套,浮针处于所述环形槽内的垫圈槽的正下方,针套处于所述压力块和固定片的水平段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针轴向螺旋推进器,由橡皮垫、施力盘、施力柱、固定筒、固定盘、止滑垫、环形槽、固定片、浮针、弹簧、垫圈、压力块、针套、弹簧孔和垫圈槽构成,其特征是:圆柱形的施力柱的顶部是与施力柱为一整体的圆盘形的施力盘,施力盘的顶部粘接有圆形的橡皮垫,施力柱处于所述固定筒中并与固定筒成间隙配合关系,固定筒的底部是与固定筒为一整体的固定盘,固定盘的轴截面为一对锐角三角形,固定盘的底面粘接有橡胶材质的止滑垫,在施力柱的底面上有一与施力柱同轴心的环形槽,环形槽的顶面上开有一环形的垫圈槽,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文仙,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鄞州云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