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片式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40123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6 15: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片式冷凝器,解决现有的冷凝器成本高、浪费资源、且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该片式冷凝器包括竖直设置、且内壁设有冷凝装置和开口的筒体,所述冷凝装置设置在筒体内壁的下方,且该冷凝装置的高度为筒体高度的三分之二;所述筒体内部且位于冷凝装置的上方还设有呈螺旋状的进气弯管,该进气弯管一端与筒体的开口连接、另一端则与冷凝装置连接。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了节约成本、减少能耗以及优化冷却效果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来说,具有实质性的特点和进步,因此,其适于在市场上推广使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冷凝器,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片式冷凝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搪玻璃片式冷凝器一般采用的冷却手段为:在筒体内壁上安装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冷凝片,冷凝片在筒体内壁里由下往上依次叠装,直到装满整个筒体,然后利用弯管将相邻的冷凝片之间对应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从而使相邻的冷凝片连通,蒸汽从筒体进入后,首先在最上方的冷凝片中进行冷却,然后通过弯管进入到下一片冷凝片进行再次冷却,依次循环,直到蒸汽完全冷却为液态后,方可排出,以便下一步工艺的进行。然而,由于冷凝片是装满了整个冷凝器的,使用的冷凝片的数量较多,因此,现有冷凝器的制造成本较高,并且冷凝片工作时需要用到电能,故现有的冷凝器还比较耗能。此夕卜,现有的搪玻璃片式冷凝器还存在传热效率不高、冷却效果不佳的缺点。因此,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成本低、能耗少、并且冷却效果好的搪玻璃片式冷凝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片式冷凝器,主要解决现有的冷凝器成本高、浪费资源、且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种片式冷凝器,包括竖直设置、且内壁设有冷凝装置和开口的筒体,所述冷凝装置设置在筒体内壁的下方,且该冷凝装置的高度为筒体高度的三分之二;所述筒体内部且位于冷凝装置的上方还设有呈螺旋状的进气弯管,该进气弯管一端与筒体的开口连接、另一端则与冷凝装置连接。具体地说,所述冷凝装置包括一个以上、且由下往上依次叠装的冷凝片,冷凝片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上方的冷凝片的出水口通过弯管与下方相邻的冷凝片的进水口相连,并且最上端的冷凝片的进水口与进气弯管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冷凝片由不锈钢制成。为节约成本,所述冷凝片的厚度为4 6mm。作为优选,所述冷凝片的厚度为6mm。为防止冷凝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泄漏,相邻的冷凝片之间还设有密封垫。为使被处理的气体分流均匀,所述冷凝片上设有6个通孔。本技术的设计原理在于,将原先筒体上方三分之一安装冷凝片的空间空出,并采用一根螺旋状的进气弯管代替冷凝片,蒸汽进入冷凝器后,首先在进气弯管中以环绕的方式进行流动,以便达到自然冷却的目的,进气弯管的长度和环绕圈数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蒸汽在进气弯管进行自然冷却后,再进入冷凝片,并在多个冷凝片的作用下被进一步地冷却,最终变为液体,然后用于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I)本技术设计合理,构思巧妙,且结构简单。(2)本技术不需将冷凝片装满整个筒体,而是将筒体上方三分之一的空间空出,并采用一根螺旋状的进气弯管代替原来安装的冷凝片,使蒸汽进入冷凝器后,首先在进气弯管中进行自然冷却,然后再进入冷凝片冷却,这里的弯管越长,自然冷却的效果越好,本技术不仅在使用效果上比原先的冷凝器的使用效果更好,而且更省电,因此,本技术采用进气弯管对蒸汽进行冷却的技术手段相较于现有的冷凝器对蒸汽进行冷却的技术手段来说,其成本更低,能源的消耗更少。(3)本技术的冷凝片采用不锈钢制成,并且厚度为4 6mm,相比同样耐负压强度的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至少8mm的钢板来说,本技术可以进一步地降低制造的成本。(4)本技术在相邻的冷凝片之间设置密封垫,密封垫具有膨胀率小、不易变形以及耐压高的特点,其很好地解决了冷凝器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气体泄漏的问题,同时也使得整个冷凝器的传热效率增加了 70%以上。(5)本技术在每片冷凝片上均设有6个通孔,通孔的设置不仅可以使被处理的蒸汽和溶液分流更均匀、流程更长,而且冷却时间更短,冷却的效果更佳。(6)本技术性价比高,使用方便,且便于生产,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技术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I—筒体,2—进气弯管,3—冷凝片,4一弯管,5—密封垫,6—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设有开口的筒体1、设置在该筒体I内部的冷凝装置、进气弯管2以及弯管4。所述筒体I竖直设置,冷凝装置则设置在筒体I的下方,并且其高度为筒体I高度的三分之二,进气弯管2呈螺旋状,并且设置在冷凝装置的上方,其上方端口与筒体I的开口连接,下方端口则与冷凝装置连接。具体地说,所述冷凝装置包括一个以上、且由下往上依次叠装的冷凝片3,该冷凝片3由不锈钢制成,且厚度为4 6mm,本技术中,作为优选,冷凝片3的厚度为6mm。每片冷凝片3上均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相邻的冷凝片3之间通过弯管4连通,其具体连接方式为:上方的冷凝片3的出水口通过弯管4与下方相邻的冷凝片3的进水口相连,并且最上端的冷凝片3的进水口与进气弯管2相连。为防止冷凝器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相邻的冷凝片3之间设有密封垫5,并且为了使在冷凝器中被处理的蒸汽或液体分流更均匀,每片冷凝片3上还均设有6个通孔。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蒸汽从筒体I的开口进入后,首先在进气弯管2中以环形的方式进行流动,从而进行自然冷却,然后再进入到最上方的冷凝片3中进行冷却,冷却后通过弯管4再进入到下一片冷凝片3中进行冷却,依次循环,直到蒸汽完全冷却为液体,最后流出冷凝器,进而对冷却后的液体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技术。权利要求1.一种片式冷凝器,包括竖直设置、且内壁设有冷凝装置和开口的筒体(I),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设置在筒体(I)内壁的下方,且该冷凝装置的高度为筒体(I)高度的三分之二 ;所述筒体(I)内部且位于冷凝装置的上方还设有呈螺旋状的进气弯管(2),该进气弯管(2)—端与筒体(I)的开口连接、另一端则与冷凝装置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片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包括一个以上、且由下往上依次叠装的冷凝片(3 ),冷凝片(3 )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上方的冷凝片(3 )的出水口通过弯管(4)与下方相邻的冷凝片(3)的进水口相连,并且最上端的冷凝片(3)的进水口与进气弯管(2 )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片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片(3)由不锈钢制成。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片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片(3)的厚度为4 6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片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片(3)的厚度为6mm 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片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冷凝片(3)之间还设有密封垫(5)。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片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片(3)上设有6个通孔(6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片式冷凝器,解决现有的冷凝器成本高、浪费资源、且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该片式冷凝器包括竖直设置、且内壁设有冷凝装置和开口的筒体,所述冷凝装置设置在筒体内壁的下方,且该冷凝装置的高度为筒体高度的三分之二;所述筒体内部且位于冷凝装置的上方还设有呈螺旋状的进气弯管,该进气弯管一端与筒体的开口连接、另一端则与冷凝装置连接。通过上述方案,本技术达到了节约成本、减少能耗以及优化冷却效果的目的,本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来说,具有实质性的特点和进步,因此,其适于在市场上推广使用。文档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片式冷凝器,包括竖直设置、且内壁设有冷凝装置和开口的筒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设置在筒体(1)内壁的下方,且该冷凝装置的高度为筒体(1)高度的三分之二;所述筒体(1)内部且位于冷凝装置的上方还设有呈螺旋状的进气弯管(2),该进气弯管(2)一端与筒体(1)的开口连接、另一端则与冷凝装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利英赖淑芳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爱博协诺化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