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型喜树碱衍生物类抗肿瘤药物,以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更具体地说涉及9-环烷胺醇亚甲基-10-羟基取代的喜树碱衍生物,以及制备方法和这些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1966年Wall等从首先在中国特有植物喜树中发现喜树碱(CPT)。1985年发现10-羟基喜树碱(HCPT),在中国一直用于临床。由于溶解度不理想,对骨髓抑制和腹泻以及肾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限制了临床使用。1985年Redinob和Stewart发现喜树碱抗肿瘤的机理为抑制DNA拓扑异构酶I,引起医药界开展了大规化学结构修饰与构效关系研究。1998年他们又在《Science》上报道了 Topo I为调节DNA空间构型动态变化的关键性酶,并证实喜树碱与DNA拓扑异构酶I分子对接机制。喜树碱衍生物具有作用机制明确,抗癌活性强,广谱,安全可靠,与其他抗肿瘤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等优点,但是仍有呕吐,腹泻和骨髓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激发了医药界对此化学结构修饰的热情,迄今喜树碱衍生物专利有 150 多种。已上市的喜树碱衍生物类抗癌药物有3种。1994年伊立替康(CPT-1l)在日本上市 ...
【技术保护点】
一系列水溶性羟基喜树碱环烷胺醇衍生物及其盐类,其特征在于,具有通式Ⅰ的结构:其中:X为4`?羟基哌啶基,N?4`?羟乙基哌嗪基,L?脯氨醇基或D?脯氨醇基中的一种。FDA00002860525600011.jpg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轩,耿涛,姜波,孙晨光,哈莉莎,覃华栋,宋歌,钱媛,范庆宇,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