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药物颗粒、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8714080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7 17: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纳米药物颗粒,包括疏水性多聚物、单层脂类分子、两亲性大分子化合物及与疏水性多聚物吸附的至少一种化疗药物和至少一种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其中,所述的疏水性多聚物与吸附在疏水性多聚物上的至少一种化疗药物和至少一种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构成疏水性内核,单层脂类分子环绕在所述的疏水性内核表面形成中间层,所述的两亲性大分子化合物穿插于所述的中间层形成外壳。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所述纳米药物颗粒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纳米药物颗粒可实现热疗与化疗的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制备方法简便易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药物载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纳米药物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正常的组织内环境稳定是借助细胞增殖率与细胞死亡之间的复杂平衡而实现的。这种平衡因细胞增殖率的增加或细胞死亡率的降低而破坏,导致细胞的异常生长,是导致癌症形成的主要事件。癌症治疗中的常规策略包括化疗、放疗、手术、生物疗法或它们的组合。化疗,即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癌症的措施。例如:阿霉素(Doxorubicin)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可抑制RNA和DNA的合成,对各种生长周期的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的化疗。近红外肿瘤热疗主要利用近红外光热试剂吸收近红外光,提高全身或肿瘤组织的局部温度,利用热作用及其继发效应来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近红外光热试剂如:Π引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是一种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可用于临床治疗诊断的近红外光热试剂,其在近红外光区具有特征吸收峰。在癌症的治疗中经常采用联合疗法,如放疗和化疗的联合应用。近红外热疗的高热可使肿瘤细胞膜受到破坏,肿瘤细胞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化疗药物更容易进入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内化疗药物摄入量增加,药物浓度增加;同时高热还抑制了肿瘤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加了阿霉素等化疗药物的作用;高热还可抑制化疗药物引起的细胞损伤的修复。鉴于上述,开发出近红外热疗与化疗的联合疗法,实现化疗药物及近红外热疗光热试剂的共传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纳米技术为共传输化疗药物及近红外热疗光热试剂提供了新的机遇。聚合物纳米颗粒和纳米脂质体为代表的两类主流纳米载体能高效包裹和传输药物、基因等,成为各国科学家的研究热点。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乳酸、聚乙内酯等聚合物纳米颗粒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生物降解可控且降解产物毒性低、易实现靶向控制释放等优点,纳米脂质体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的生物膜结构,具有极好的亲水性、亲脂性和天然的靶向性、长效性、包容性,且无毒、无免疫原性、吸收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易于表面功能化等优点。现有技术CN200910188814.1公开了一种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形成内核、磷脂形成的中间层环绕内核表面,含氨基或羧基的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形成的外壳部分穿插于所述中间层。现有技术CN201010607708.5公开了一种荧光纳米探针,也是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形成内核、磷脂形成的中间层环绕所述内核表面,含氨基或羧基的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DSPE-PEG)形成的外壳部分穿插于所述中间层,在其内核中分散有吲哚菁绿,该荧光探针可对肿瘤细胞进行识别,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以上两种现有技术中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均采用的是搅拌混合的方式,需要长达数小时的反应时间,制备速度较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纳米药物颗粒,包括疏水性多聚物、单层脂类分子、两亲性大分子化合物及与疏水性多聚物吸附的至少一种化疗药物和至少一种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其中,所述的疏水性多聚物与吸附在疏水性多聚物上的至少一种化疗药物和至少一种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构成疏水性内核;单层脂类分子环绕在所述的疏水性内核表面形成中间层,所述单层脂类分子具有面向所述疏水性内核的疏水部分和面向所述纳米药物颗粒外部的亲水部分;所述的两亲性大分子化合物穿插于所述的中间层形成亲水性外壳,所述两亲性大分子化合物为具有脂端和与所述脂端共价交联的亲水端的化合物,所述脂端可帮助所述两亲性大分子化合物插入所述单层脂类分子层,并且所述亲水端延伸在所述纳米药物颗粒外部。优选地,所述的疏水性多聚物选自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乳酸、聚己内酯。优选地,所述的单层脂类分子选自卵磷脂、脑磷脂。优选地,所述的两亲性大分子化合物为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马来酰胺。优选地,所述的化疗药物选自阿霉素、表阿霉素、紫杉醇、去甲长春花碱、顺钼。优选地,所述的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选自吲哚菁绿、金纳米棒、碳纳米管。优选地,所述的化疗药物与所述的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的质量比为1:1。优选地,所述的化疗药物与所述的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的质量之和为所述的疏水性聚合物质量的25% -7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制备纳米药物颗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疏水性多聚物溶于乙氰中,得到疏水性多聚物乙氰溶液;(2)单层脂类分子、两亲性大分子化合物、化疗药物、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溶于乙醇水溶液中,得到混合乙醇水溶液;(3)将疏水性多聚物乙氰溶液逐滴加入到混合乙醇水溶液中反应,用超声波进行超声,即可得到纳米药物颗粒。本专利技术的纳米药物颗粒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将超声后的溶液用超滤管离心超滤两次。本专利技术再一方面提供了所述的的纳米药物颗粒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本专利技术的纳米药物颗粒可同时将化疗药物和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传递到肿瘤部位,实现热疗与化疗的联合治疗;第二,本专利技术的纳米药物颗粒中包含的疏水性多聚物、单层脂类分子和两亲性大分子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进行生物降解并通过正常的生理途径吸收或排除体外;第三,纳米药物颗粒显著改善了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的光稳定性;第四,本专利技术的纳米药物颗粒的制备方法简便易行,便于操作;第五,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综合了纳米包裹技术、化疗药物与用于热疗的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三者的优点,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制备的纳米药物颗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制备的纳米药物颗粒的电镜扫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制备的纳米药物颗粒治疗效果的动物实验结果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综合了纳米包裹技术、化疗药物与用于热疗的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三者的优点,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利用纳米药物递送的EPR (enhanced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效应,提高药物对肿瘤细胞的祀向性,降低细胞毒性,并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和效果;通过用于热疗的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与化疗药物的组合,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杀死肿瘤细胞。本专利技术的纳米药物颗粒的内核具有疏水性,由疏水性多聚物构成,所述的疏水性多聚物能够将化疗药物和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同时吸附于其表面。例如,本专利技术的疏水性多聚物可选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乳酸(PLA)、聚己内酯等,但不排除其他可用的疏水性聚合物。内核中含有的药物可以为至少一种化疗药物和至少一种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的组合,但不排除还包括其他药物,如siRNA、miRNA、抗癌基因等基因药物或抗肿瘤辅助治疗药物,如昂丹司琼、亚叶酸钙等。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抗肿瘤抗生素,如阿霉素、表阿霉素;抗肿瘤动植物成分药类,如紫杉醇、去甲长春花碱等;抗代谢药,如5-氟尿嘧啶等;烷化剂,如环磷酰胺等;抗肿瘤激素类,如阿他美坦等;杂类,如顺钼等。常用的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主要包括吲哚菁绿、金纳米棒、碳纳米管,可吸收近红外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纳米药物颗粒,包括疏水性多聚物、单层脂类分子、两亲性大分子化合物及与疏水性多聚物吸附的至少一种化疗药物和至少一种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其中,所述的疏水性多聚物与吸附在疏水性多聚物上的至少一种化疗药物和至少一种近红外光热转换试剂构成疏水性内核,单层脂类分子环绕在所述的疏水性内核表面形成中间层,所述的两亲性大分子化合物穿插于所述的中间层形成外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林涛郑明彬龚萍岳彩霞赵鹏飞郑翠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