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与锁止按钮总成的配合结构,包括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的锁止拨叉和锁止按钮总成的锁止按钮拨动臂,其特征是:在所述锁止拨叉的一端设有“U”形槽,该“U”形槽直接与所述锁止按钮总成的锁止按钮拨动臂的一端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防止微型汽车中门门锁锁止失效,进而避免中门锁不上,便于装配,成本较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微型汽车附件,具体涉及一种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与锁止按钮总成的配合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车辆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微型汽车的中门锁转换机构与锁止按钮连接大部分通过拉索或拉杆来连接;锁止拨叉与锁座板之间连接多采用锁止拨叉自身定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拉索、拉杆、锁止拨叉等自身质量问题及连接问题,容易导致以下故障:(I)使用过程中中门拉索易损坏;(2)拉索或拉杆由于自身尺寸过长、过短,造成中门解锁困难,门锁预拉、锁止失效;(3)工人在装配时,需要装配拉索或拉杆,增加了劳动量、工序的复杂性及装配时间,不利于工厂控制时间和成本;(4)由于多一个零件(拉索或拉杆),会增加产品成本;(5)由于锁止拨叉损坏,导致中门锁转换机构失效。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锁止按钮与中门锁转换机构连接方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与锁止按钮总成的配合结构,该配合结构能防止微型汽车中门门锁锁止失效,进而避免中门锁不上,便于装配,成本较低。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与锁止按钮总成的配合结构,包括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的锁止拨叉和锁止按钮总成的锁止按钮拨动臂,其特征是:在所述锁止拨叉的一端设有“U”形槽,该“U”形槽直接与所述锁止按钮总成的锁止按钮拨动臂的一端配合。所述的一种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与锁止按钮总成的配合结构,其所述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还包括卡座板、配合连接在卡座板中部上的第一定位轴、配合连接在卡座板一端部上的第二定位轴、中部分别配合在第一定位轴上的外开转臂、外开摇臂和内开转臂,所述内开转臂的一端通过第一定位轴与内开花键轴连接,内开转臂的另一端与第一回位弹簧的一端连接,第一回位弹簧的另一端与设在卡座板边缘上的一弯折支块连接,所述外开摇臂的一端与第二回位弹簧的一端连接,第二回位弹簧的另一端与设在卡座板边缘上的另一弯折支块连接;所述锁止拨叉的中部配合在第二定位轴上,所述锁止拨叉的中部边缘与扭簧的一端连接,扭簧的另一端与卡座板连接;还包括与设在所述外开转臂上的滑槽配合的连动臂,该连动臂的一端与所述锁止拨叉连接。所述的一种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与锁止按钮总成的配合结构,其所述锁止按钮总成由锁止按钮盒与锁止按钮拨动臂构成,在所述锁止按钮盒上有一转轴孔和一个卡接块。在所述锁止按钮盒上设一螺钉孔和一个卡接块,以保证锁止按钮总成安装的牢固,不脱落。通过这种改动,直接使锁止按钮总成与中门锁转换机构的锁止拨叉进行搭接,减少了连接的机构,从而减少力的传递,避免因为拉索及拉杆而产生的问题,同时该结构简单而稳定;另外,锁止拨叉与卡座板之间采用扭簧定位,替代了直接使用锁止拨叉进行定位,减少了由于锁止拨叉损坏而导致中门锁转换机构失效问题。实践证明:本技术能够有效防止中门门锁锁止失效,进而避免中门锁不上,成本增加,装配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将锁止拨叉上的拉杆或拉索连接孔改为“U”型槽,替代了拉索或拉杆连接孔,而采用锁止按钮和锁止拨叉通过U型槽直接连接,这样可以使锁止解锁行程稳定而不受拉索及拉杆影响,结构简单稳定,不易损坏,降低成本,避免由于拉索等故障而发生的维修。附图说明图1是锁止按钮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锁止按钮总成的轴测图;图3是锁止按钮总成与中门锁转换机构总成的连接示意图;图4是锁止拨叉与锁止按钮总成配合的示意图;图5是外开转臂与连动臂配合的示意图;图6是外开摇臂的示意图。图中:1 一锁止按钮盒,2 —锁止按钮拨动臂,3 —锁止按钮总成,4 一锁止拨叉,5 —连动臂,6 —外开转臂,7 —外开摇臂,8 —第一回位弹簧,9-第二回位弹簧,10-卡座板,11-扭簧,12 一第一定位轴,13 一第二定位轴,14 一滑槽,15 一转轴孔,16 一卡接块,17-内开花键轴,18-内开转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的一种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与锁止按钮总成的连接结构,包括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的锁止拨叉4和锁止按钮总成3的锁止按钮拨动臂2,其改进点是:在所述锁止拨叉4的一端设有“U”形槽,该“U”形槽直接与所述锁止按钮总成3的锁止按钮拨动臂2的一端配合。进一步,所述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还包括卡座板10、配合连接在卡座板中部上的第一定位轴12、配合连接在卡座板一端部上的第二定位轴13、中部分别配合在第一定位轴上的外开转臂6、外开摇臂7和内开转臂18,所述内开转臂18的一端通过第一定位轴12与内开花键轴17连接,内开转臂18的另一端与第一回位弹簧8的一端连接,第一回位弹簧8的另一端与设在卡座板10边缘上的一弯折支块连接,所述外开摇臂7的一端与第二回位弹簧9的一端连接,第二回位弹簧9的另一端与设在卡座板10边缘上的另一弯折支块连接;所述锁止拨叉4的中部配合在第二定位轴13上,所述锁止拨叉4的中部边缘与扭簧11的一端连接,扭簧11的另一端与卡座板10连接;还包括与设在所述外开转臂6上的滑槽14配合的连动臂5,该连动臂的一端与所述锁止拨叉4连接。进一步,所述锁止按钮总成3由锁止按钮盒I与锁止按钮拨动臂2构成,在所述锁止按钮盒I上有一转轴孔15和一个卡接块16。在所述锁止按钮盒上设一螺钉孔和一个卡接块,以保证锁止按钮总成安装的牢固,不脱落。解锁时:(I)外开解锁(用外开手柄打开车门),即拨动锁止按钮总成3的拨动臂2,使其带动锁止拨叉4绕第二定位轴13转动从而带动连动臂5的滑动端5-1在外开转臂6滑槽14中滑动到解锁位置,所述解锁位置即连动臂5的滑动端5-1运动到外开摇臂7的凹槽7-1处,此时对外开摇臂7施加一个压力F (如图3的箭头所示方向),使外开转臂7转动(如图3方向),通过连动臂5滑动端5-1将外开转臂6和外开摇臂7的7-1处搭接在一起,使外开转臂6转动实现外开解锁。(2)内开解锁(使用内开手柄打开车门),即拨动锁止按钮总成3的拨动臂2,使其带动锁止拨叉4绕第二定位轴13转动从而带动连动臂5在外开转臂6滑槽14中滑动到锁止位置,所述锁止位置即连动臂5的滑动端运动到外开摇臂7的凹槽7-1处,开启车门内开手柄,使内开花键轴17转动从而带动内开转臂18,内开转臂18与外开摇臂7的凸出结构7-2搭接,进而带动外开摇臂7,通过连动臂5滑动端5-1将外开转臂6和外开摇臂7的7_1处搭接在一起,使外开转臂6转动实现外开解锁。锁止时(使用内、外开手柄不能打开车门),拨动锁止按钮总成3的拨动臂2,使其带动锁止拨叉4绕第二定位轴13转动从而带动连动臂5的滑动端5-1在外开转臂6滑槽14中滑动到锁止位置,所述解锁位置即连动臂5的滑动端5-1运动到外开摇臂7的凹槽7-1外,此时无论使用内开手柄,还是外开手柄均不能通过带动外开摇臂7使外开转臂6转动,从而实现解锁。通过这种改动,直接使锁止按钮总成与中门锁转换机构的锁止拨叉进行搭接,减少了连接的机构,从而减少力的传递,避免因为拉索及拉杆而产生的问题,同时该结构简单而稳定;另外,锁止拨叉与卡座板之间采用扭簧定位,替代了直接使用锁止拨叉进行定位,减少了由于锁止拨叉损坏而导致中门锁转换机构失效问题。实践证明: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与锁止按钮总成的配合结构,包括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的锁止拨叉(4)和锁止按钮总成(3)的锁止按钮拨动臂(2),其特征是:在所述锁止拨叉(4)的一端设有“U”形槽,该“U”形槽直接与所述锁止按钮总成(3)的锁止按钮拨动臂(2)的一端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与锁止按钮总成的配合结构,包括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的锁止拨叉(4)和锁止按钮总成(3)的锁止按钮拨动臂(2),其特征是:在所述锁止拨叉(4)的一端设有“U”形槽,该“U”形槽直接与所述锁止按钮总成(3)的锁止按钮拨动臂(2)的一端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与锁止按钮总成的配合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微型汽车中门锁转换机构还包括卡座板(10)、配合连接在卡座板中部上的第一定位轴(12)、配合连接在卡座板一端部上的第二定位轴(13)、中部分别配合在第一定位轴上的外开转臂(6)、外开摇臂(7)和内开转臂(18),所述内开转臂(18)的一端通过第一定位轴(12)与内开花键轴(17)连接,内开转臂(18)的另一端与第一回位弹簧(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剑波,李晓鹏,严鹏,翁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