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燃料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87042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6:32
提供一种车辆用燃料容器,不会对向车辆的搭载性带来影响,无需导致燃料消耗恶化的能量消耗,能够可靠地将容器本体内保持为非活性环境。经由碳酸气体透过膜(3)将容器本体(1)的顶部的通气孔(2)向大气开放,能够利用容器本体(1)内的燃料(F)的减少导致的负压将透过了上述碳酸气体透过膜(3)的含有较多碳酸气体的非活性气体取入到上述容器本体(1)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燃料容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来自于生物的油制作的生物柴油燃料作为地球温室化对策之一而受到注目,在欧洲利用菜种油、在中国利用黄连木等、在北美以及中南美利用大豆油、在东南亚利用从油棕及椰子、油桐得到的各种油脂。但是,油脂具有粘度高等的特征,如果原样地用作柴油机汽车的燃料,则有可能在燃料泵上附着析出物而令发动机发生不良,所以使用下述燃料:通过进行甲酯化等的化学处理而从原料的油脂去除甘油,从而将油脂变换为与脂肪酸甲酯(取Fatty Acid MethylEster的首字母而缩写为FAME)等的轻油接近的物性的燃料。具体而言,向油脂加入甲醇和催化剂而进行酯交换反应,向其加入酸而进行中和,从而令其分离为脂肪酸甲酯和甘油,将该分离后的脂肪酸甲酯进行水洗处理而去除催化齐U,进而进行蒸馏处理而将甲醇除去,这样地得到的燃料为生物柴油燃料。这种生物柴油燃料具有在存在氧元素的条件下容易发生氧化的性质,当在生物柴油燃料残存于燃料容器内的状态下长期地放置车辆时,有在燃料容器内产生燃料的氧化劣化而腐蚀燃料容器、或者生成聚合物而引起燃料喷射系统及润滑系统的堵塞而导致严重的损坏的危险,需要寻求防止燃料容器内的生物柴油燃料氧化的对策。例如,已经在下述的专利文献I中存在下述技术:从氮储气瓶向燃料容器内供给富氮空气而令氧浓度降低,在该专利文献I中,借助利用了氧富化膜的氧/氮分离装置而分离为富氧空气和富氮空气,将富氮空气蓄压在氮储气瓶中。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86033号公报。但是,在所述现有技术中,需要氧/氮分离装置、氮储气瓶(以及氧储气瓶)、配管系统等的大型的装置构成,有可能对向车辆的搭载性带来影响,而且,由于其运转所需要的能量,有可能导致燃料消耗的恶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不会对向车辆的搭载性带来影响,无需会导致燃料消耗的恶化的能量消耗,能够可靠地将容器本体内保持为非活性环境。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车辆用燃料容器,其特征在于,构成为,经由碳酸气体透过膜将容器本体的顶部的通气孔向大气开放,能够利用容器本体内的燃料的减少导致的负压将透过了上述碳酸气体透过膜的含有较多碳酸气体的非活性气体取入上述容器本体内。这样一来,在燃料减少而容器本体内变为负压时,从通气孔的碳酸气体透过膜选择地取入空气中的碳酸气体而借助含有较多该碳酸气体的非活性气体充满容器本体内的气相部分,该容器本体内被保持为非活性环境而能够抑制燃料的氧化。S卩,无需氧/氮分离装置、氮储气瓶(以及氧储气瓶)、配管系统等的大型的装置构成,能够将容器本体内保持为非活性环境,而且,能够利用燃料的减少导致的负压而无动力地进行含有较多碳酸气体的非活性气体向容器本体内的填充。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将碳酸气体透过膜形成为筒状而在中心部确保空气流动的流路,并且在上述筒状的碳酸气体透过膜的外周形成碳酸气体回收室,该碳酸气体回收室与通气孔连接。这样一来,通过将碳酸气体透过膜形成为筒状,能够将外形抑制为较紧凑,并且能够将碳酸气体透过膜的透过面积扩大,而且,能够令空气向形成为筒状的碳酸气体透过膜的中心部的流路自由地出入,从而容易向上述流路内置换新的空气。进而,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在容器本体的顶部具备经由单向阀对该容器本体内的气体成分进行吸引排气的真空泵,这样一来,能够令该真空泵动作而积极地提高容器本体内的负压而提高碳酸气体的回收效率。例如,在打开燃料盖而进行燃料的供给时,有可能向容器本体内进入空气,所以在燃料的供给后关闭燃料盖后令真空泵动作而积极地提高容器本体内的负压,能够提高碳酸气体的回收效率而以短时间清除容器本体内的残留氧。此外,这样地具备真空泵时,优选具有:开闭检知机构,检知封闭容器本体的燃料供给口的燃料盖的开闭;液位计,检知容器本体内的燃料的液位;和控制装置,向其输入来自该液位计以及上述开闭检知机构的信号而在上述燃料盖打开时测量容器本体内的气体成分的量并且基于该测量值在上述燃料盖关闭时令真空泵动作以便能够保持容器本体内的非活性环境。这样一来,在燃料盖打开时,利用控制装置测量容器本体内的气体成分的量,基于该测量值,在上述燃料盖关闭时利用控制装置令真空泵动作而将容器本体内的残留氧自动地清除。在此,碳酸气体与氮不同,比空气重,所以在燃料的供给时将燃料盖打开的程度下难以向大气扩散,认为容器本体内的残留氧是轻微的,无需将容器本体内的气体成分全部置换这样的真空泵的动作,将气体成分的量的测量值作为参考而利用控制装置指示能够保持容器本体内的非活性环境的必要最小限的动作时间即可。专利技术的效果 根据上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燃料容器,能够得到下述的各种优异的效果。(I)无需氧/氮分离装置、氮储气瓶(以及氧储气瓶)、配管系统等的大型的装置构成,能够将容器本体内保持为非活性环境,而且,能够利用燃料的减少导致的负压而无动力地进行含有较多碳酸气体的非活性气体的向容器本体内的填充,所以不会给向车辆的搭载性带来影响,无需导致燃料消耗的恶化这样的能量消耗,能够可靠地将容器本体内保持为非活性环境。(II)如果采用将碳酸气体透过膜形成为筒状而在中心部确保空气流动的流路、并且在上述筒状的碳酸气体透过膜的外周形成碳酸气体回收室、该碳酸气体回收室与通气孔连接的构成,则通过将碳酸气体透过膜形成为筒状,能够将外形抑制得紧凑,并且能够加大碳酸气体透过膜的透过面积,并且,空气能够自由地向形成为筒状的碳酸气体透过膜的中心部的流路进出,从而容易将上述流路内置换为新的空气。(III)如果采用在容器本体的顶部具备经由单向阀对该容器本体内的气体成分吸引排气的真空泵的构成,则能够令真空泵动作而积极地提高容器本体内的负压,能够提高碳酸气体的回收效率,所以即便打开燃料盖而供给燃料时存在向容器本体内的空气的进入,只要在燃料的供给后关闭燃料盖然后令真空泵动作而提高碳酸气体的回收效率,就能够以短时间清除容器本体内的残留氧。(IV)具有:开闭检知机构,检知封闭容器本体的燃料供给口的燃料盖的开闭;液位计,检测容器本体内的燃料的液位;控制装置,向其输入来自该液位计以及上述开闭检知机构的信号而在上述燃料盖打开时测量容器本体内的气体成分的量并且基于该测量值在上述燃料盖关闭时令真空泵动作而使得能够保持容器本体内的非活性环境,如果采用上述构成,则能够在燃料盖打开时利用控制装置测量容器本体内的气体成分的量,基于该测量值在上述燃料盖关闭时利用控制装置令真空泵动作而将容器本体内的残留氧自动地清除。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概略图。图2是表示图1的碳酸气体透过膜以及碳酸气体回收室的详细情况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 I…容器本体,2...通气孔,3…碳酸气体透过膜,3a…流路,4…碳酸气体回收室,10…单向阀,11…真空泵,12…燃料供给口,13…燃料盖,14…微动开关(开闭检知机构),15…液位计,16…控制装置,F…燃料。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以及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的 一实施例,在此图示的例中,构成为将容器本体I的顶部的通气孔2经由碳酸气体透过膜3向大气开放,能够利用容器本体I内的燃料F的减少导致的负压将透过了上述碳酸气体透过膜3的含有较多碳酸气体的非活性气体取入上述容器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3.16 JP 2010-0586221.一种车辆用燃料容器,其特征在于,构成为,经由碳酸气体透过膜将容器本体的顶部的通气孔向大气开放,能够利用容器本体内的燃料的减少导致的负压将透过了上述碳酸气体透过膜的含有较多碳酸气体的非活性气体取入上述容器本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将碳酸气体透过膜形成为筒状而在中心部确保空气流动的流路,并且在上述筒状的碳酸气体透过膜的外周形成碳酸气体回收室,该碳酸气体回收室与通气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容器本体的顶部具备经由单向阀而对该容器本体内的气体成分进行吸引排气的真空泵。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燃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容器本体的顶部具备经由单向阀而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內田登
申请(专利权)人: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