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79835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装置,包括:第二壳体、第二齿轮、第四限制件、第五限制件、设有内齿圈的第二环形支撑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壳体上的第二传动轴和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传动轴上的第二输入转动件;第四限制件套设在第二输入转动件上,第二齿轮可转动且相对第二传动轴偏心地安装在第二输入转动件上,第二环形支撑件与第二传动轴固定连接,第二齿轮位于第二环形支撑件内并与所述内齿圈啮合;第五限制件固定安装在第二壳体上,第四限制件位于第五限制件内;第二齿轮上设有至少一个沿其轴向伸出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四限制件上设有第三凹缺,各第二突出部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三凹缺中。该变速装置可实现较大的减速比,且结构简单紧凑,零件较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变速装置
技术介绍
变速装置是现在各行各业中应用很普遍的ー种装置,其主要作用是降低转速,同时提高转矩。对于现有的变速装置来说,一般減速比都不大(通常的減速比在10以内),若要实现较大的减速比,则需要多级减速,但是,多级减速会増加零件的数量,増大整个变速装置的体积,而且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现有技术中有采用行星齿轮的变速装置,可实现较大的减速比,但是,行星齿轮的结构也会复杂,其中的零件也较多,体积也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现有的变速装置结构复杂、零件较多、体积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变速装置,该变速装置可实现较大的減速比,且结构简单紧凑,零件较少。本专利技术ー种方案的变速装置,包括:第二壳体、第二齿轮、第四限制件、第五限制件、设有内齿圈的第二环形支撑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壳体上的第二传动轴和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传动轴上的第二输入转动件; 第四限制件套设在第二输入转动件上且可沿第二输入转动件的径向移动,第二齿轮可转动且相对第二传动轴偏心地安装在第二输入转动件上,第二环形支撑件与第二传动轴固定连接,第二齿轮位于第二环形支撑件内并与所述内齿圈啮合; 第五限制件固定安装在第二壳体上,第四限制件位于第五限制件内且可相对第五限制件在ー个方向上来回运动; 第二齿轮上设有至少ー个沿其轴向伸出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四限制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相适配的第三凹缺,各第二突出部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三凹缺中且第二突出部可相对第三凹缺在另ー个方向上来回运动; 第四限制件相对第五限制件的运动方向与第二突出部相对第三凹缺的运动方向交叉且二者均与第二传动轴的轴向垂直。进ー步地,第二输入转动件包括第二输入部、第二同心圆周部和第二偏心圆周部,第二输入部、第二同心圆周部和第二偏心圆周部沿第二传动轴的轴向顺次排布,所述第二偏心圆周部相对第二传动轴偏心设置,第二齿轮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偏心圆周部上。进ー步地,第二突出部为两个,两个第二突出部沿第二齿轮的圆周方向相隔180度设置;在两个第二突出部的连线方向上,两个第三凹缺的深度分别大于两个第二突出部的长度;在与两个第二突出部的连线方向和第二传动轴的轴向都垂直的宽度方向上,两个第三凹缺的宽度分别等于两个第二突出部的宽度。进ー步地,所述第四限制件上还设有第二中心孔和两个第四突出部,所述第四突出部和第三凹缺在第二中心孔的圆周方向上交替布置,两个第四突出部的伸出方向相反,第五限制件上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两个第四突出部相适配的第五凹缺,两个第四突出部分别位于两个第五凹缺中;在两个第四突出部的连线方向上,两个第五凹缺的深度分别大于两个第四突出部的长度;在与两个第四突出部的连线方向和第二传动轴的轴向都垂直的宽度方向上,两个第四突出部的宽度分别等于两个第五凹缺的宽度。进ー步地,第二输入转动件通过第五轴承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传动轴上,第二齿轮通过第六轴承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偏心圆周部上。进ー步地,在第二输入转动件上设有ー个耐磨圆筒,所述耐磨圆筒设置在第二偏心圆周部内并从第二偏心圆周部内沿第二传动轴的轴向向远离第二输入部的方向伸出,耐磨圆筒套设在第二传动轴上且二者间隙配合。进ー步地,所述变速装置还包括套设在小圆周部上的第二配重块,第二配重块与小圆周部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配重块的质心相对第二传动轴偏心,所述第二配重块的质心的偏心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心圆周部的偏心方向相反。进ー步地,所述第二输入转动件上还内置有第三配重块,第三配重块的质心相对第二传动轴偏心,所述第三配重块的质心的偏心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心圆周部的偏心方向相反,第三配重块的材料密度大于第二输入转动件的平均密度,从与第二传动轴的轴向垂直的方向看,第二偏心圆周部位于第二配重块和第三配重块之间。进ー步地,第二环形支撑件的齿数比第二齿轮的齿数多1-4个。进ー步地,第四限制件相对第五限制件的运动方向与第二突出部相对第三凹缺的运动方向垂直。本专利技术另一种方案的变速装置,包括:第二壳体、第二齿轮、第六限制件、设有内齿圈的第二环形支撑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壳体上的第二传动轴和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传动轴上的第二输入转动件; 第二齿轮可转动且相对第二传动轴偏心地安装在第二输入转动件上,第二环形支撑件与第二传动轴固定连接,第二齿轮位于第二环形支撑件内并与所述内齿圈啮合;第六限制件固定安装在第二壳体上,第二齿轮上设有至少ー个沿其轴向伸出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六限制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相适配的第七凹缺,各第二突出部分别卡入对应的第七凹缺中,第二突出部与第七凹缺之间有间隙以使第二突出部可在第七凹缺内相对第七凹缺各向移动。进ー步地,第二突出部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第七凹缺的横截面形状为与第二突出部的横截面形状相似且比第二突出部的横截面大的开ロ的方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偏心安装且与第二环形支撑件啮合的第二齿轮,达到了较好的減速效果,使第二输入转动件与第二传动轴之间有较大的减速比。同时,该变速装置结构简单紧凑,零件较少,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变速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变速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 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变速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歩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干限定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变速装置,包括:第二壳体、第二输入转动件4、第二齿轮13、第二环形支撑件8、第四限制件5、第五限制件6和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壳体上的第二传动轴12,第二输入转动件4、第二齿轮13、第二环形支撑件8、第四限制件5、第五限制件6和第ニ传动轴12都位于第二壳体内;第二环形支撑件8上设有内齿圈; 第二输入转动件4包括第二输入部401、第二同心圆周部402、第二偏心圆周部403和小圆周部404,第二输入部401、第二同心圆周部402、第二偏心圆周部403和小圆周部404沿第二传动轴12的轴向顺次排布,所述第二偏心圆周部403相对第二传动轴12偏心设置,第四限制件5套设在第二同心圆周部402上且可沿第二同心圆周部402的径向移动,第二齿轮13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偏心圆周部403上,第二环形支撑件8固定安装在第二传动轴12上,第二齿轮13位于第二环形支撑件8内并与所述内齿圈啮合;第二偏心圆周部403与第二传动轴12之间的偏心量即二者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 第五限制件6固定安装在第二壳体上,第四限制件5位于第五限制件6内且可在第五限制件6内在第三方向上来回运动;所述第三方向即第四限制件5相对第五限制件6的运动方向; 第二齿轮13上设有至少ー个沿其轴向伸出的第二突出部13a,所述第四限制件5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突出部13a相适配的第三凹缺501,各第二突出部13a分别卡入对应的第三凹缺501中,第二突出部13a与第三凹缺501之间有间隙以使第二突出部13a可相对第三凹缺501在第四方向上来回运动;所述第四方向即第二突出部13a相对第三凹缺501的运动方向; 所述第三方向与第四方向交叉且二者均与第二传动轴12的轴向垂直。优选地,第三方向与第四方向垂直。第二输入部401的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壳体、第二齿轮(13)、第四限制件(5)、第五限制件(6)、设有内齿圈的第二环形支撑件(8)、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壳体上的第二传动轴(12)和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传动轴(12)上的第二输入转动件(4);第四限制件(5)套设在第二输入转动件(4)上且可沿第二输入转动件(4)的径向移动,第二齿轮(13)可转动且相对第二传动轴(12)偏心地安装在第二输入转动件(4)上,第二环形支撑件(8)与第二传动轴(12)固定连接,第二齿轮(13)位于第二环形支撑件(8)内并与所述内齿圈啮合;第五限制件(6)固定安装在第二壳体上,第四限制件(5)位于第五限制件(6)内且可相对第五限制件(6)在一个方向上来回运动;第二齿轮(13)上设有至少一个沿其轴向伸出的第二突出部(13a),所述第四限制件(5)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突出部(13a)相适配的第三凹缺(501),各第二突出部(13a)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三凹缺(501)中且第二突出部(13a)可相对第三凹缺(501)在另一个方向上来回运动;第四限制件(5)相对第五限制件(6)的运动方向与第二突出部(13a)相对第三凹缺(501)的运动方向交叉且二者均与第二传动轴(12)的轴向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壳体、第二齿轮(13)、第四限制件(5)、第五限制件出)、设有内齿圈的第二环形支撑件(8)、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壳体上的第二传动轴(12)和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传动轴(12)上的第二输入转动件(4); 第四限制件(5)套设在第二输入转动件(4)上且可沿第二输入转动件(4)的径向移动,第二齿轮(13)可转动且相对第二传动轴(12)偏心地安装在第二输入转动件(4)上,第ニ环形支撑件(8)与第二传动轴(12)固定连接,第二齿轮(13)位于第二环形支撑件(8)内并与所述内齿圈啮合; 第五限制件出)固定安装在第二壳体上,第四限制件(5)位于第五限制件¢)内且可相对第五限制件(6)在ー个方向上来回运动; 第二齿轮(13)上设有至少ー个沿其轴向伸出的第二突出部(13a),所述第四限制件(5)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突出部(13a)相适配的第三凹缺(501),各第二突出部(13a)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三凹缺(501)中且第二突出部(13a)可相对第三凹缺(501)在另ー个方向上来回运动; 第四限制件(5)相对第五限制件¢)的运动方向与第二突出部(13a)相对第三凹缺(501)的运动方向交叉且二者均与第二传动轴(12)的轴向垂直。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输入转动件(4)包括第二输入部(401)、第二同心圆周部(402)和第二偏心 圆周部(403),第二输入部(401)、第二同心圆周部(402)和第二偏心圆周部(403)沿第二传动轴(12)的轴向顺次排布,所述第二偏心圆周部(403)相对第二传动轴(12)偏心设置,第二齿轮(13)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偏心圆周部(403)上。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突出部(13a)为两个,两个第二突出部(13a)沿第二齿轮(13)的圆周方向相隔180度设置;在两个第二突出部(13a)的连线方向上,两个第三凹缺(501)的深度分别大于两个第二突出部(13a)的长度;在与两个第ニ突出部(13a)的连线方向和第二传动轴(12)的轴向都垂直的宽度方向上,两个第三凹缺(501)的宽度分别等于两个第二突出部(13a)的宽度。4.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限制件(5)上还设有第二中心孔(502)和两个第四突出部(503),所述第四突出部(503)和第三凹缺(501)在第二中心孔(502)的圆周方向上交替布置,两个第四突出部(503)的伸出方向相反,第五限制件(6)上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两个第四突出部(503)相适配的第五凹缺¢01),两个第四突出部(503)分别位于两个第五凹缺(601)中;在两个第四突出部(503)的连线方向上,两个第五凹缺(601)的深度分别大于两个第四突出部(503)的长度;在与两个第四突出部(503)的连线方向和第二传动轴(12)的轴向都垂直的宽度方向上,两个第四突出部(50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铁君李传博孙建刚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