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叉车变速箱吊装翻身的吊具,主要由吊装夹紧机构、定位旋转机构和操作机构组成,夹紧机构采用连杆铰接式结构,旋转机构采用定位轴线偏置旋转轴线的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高效率,采用吊具实现工件180度的一次翻身,效率提高一倍;高精度,翻身后工件能准确定位到装配托盘上,精度得到保证;低投入,吊具采用连杆铰接式结构实现工件自重夹紧,设计巧妙,造价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产线设备工装辅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叉车变速箱吊装翻身的吊具。
技术介绍
叉车变速箱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多次翻身来改变姿态,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吊钩将变速箱一端吊起脱离装配台,变速箱随着重力偏转一个角度,然后将变速箱下降使得另一端与装配台接触,以接触处为支点,人工侧推并下降吊钩使得变速箱翻转,翻转90度左右时人工扶着变速箱放到装配台上,实现90度翻身。对于变速箱的180度翻身,需要经历以上两次翻身的过程。现有翻身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效率低,180度的变速箱翻身需要两次翻才能实现;(2)安全性差:翻身的过程中以接触点为支点稳定性差,容易发生侧滑现象;(3)无法定位:变速箱翻身过程中,人工侧推随机性强,翻身后无法定位。虽然汽车行业也出现过工件翻身的专用吊具,但这些吊具设计仅用于有专用翻身工艺特征的工件。对于叉车变速箱,由于结构复杂,设计上没有专门用于翻身的工艺特征,目前国内还没有用于叉车变速箱吊装翻身的专用吊具。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翻身效率低、安全性差和无法定位的缺陷,实现变速箱安全可靠、准确定位的一次翻身功能,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叉车变速箱吊装翻身的专用吊具。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叉车变速箱吊装翻身的吊具包括结构相同、相互对称的左拉杆3和右拉杆23,所述左拉杆3和右拉杆23均为直杆;还包括结构相同、相互对称的左吊杆I和右吊杆2,所述左吊杆I和右吊杆2均为折杆;所述左拉杆3的一端和右拉杆23的一端分别与吊钩5铰接,左拉杆3的另一端与右吊杆2的一端铰接,右拉杆23的另一端与左吊杆I的一端铰接;与右拉杆23相邻处的左吊杆I的一侧杆体和与左拉杆3相邻处的右吊杆2的一侧杆体交叉铰接,左吊杆I的另一侧杆体和右吊杆2的另一侧杆体分别垂直向下; 还包括左定位旋转机构和右定位旋转机构;所述左定位旋转机构和右定位旋转机构结构相同、相互对称,分别包括矩形板状的旋转头、旋转轴和管状的连接套,所述旋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着旋转头一端的一侧面,旋转头另一端的另一侧面固定连接着所述连接套的一端,连接套另一端口设有圆环状的定位台阶,与定位台阶相邻处的连接套的外侧底部设有矩形板状的旋转挡块,所述旋转挡块的下端部设有矩形的开口凹槽; 左吊杆I的另一端与右吊杆2的另一端分别设有管状的旋转轴套,左定位旋转机构的旋转轴位于左吊杆I的旋转轴套内,且旋转轴的另一端伸至旋转轴套的外部,旋转轴可在旋转轴套内转动;右定位旋转机构的旋转轴位于右吊杆2的旋转轴套内,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伸至旋转轴套的外部,旋转轴可在旋转轴套内转动;与右拉杆23相邻处的左吊杆I上设有弯杆状的主把手19 ;所述右吊杆2的弯折处设有U形的辅把手20。与吊钩5相邻处的左拉杆3和与左拉杆3相邻处的右吊杆2之间设有弹簧;与吊钩5相邻处的右拉杆23和与右拉杆23相邻处的左吊杆I之间设有弹簧。左吊杆I设有旋转轴套的一端设有限位凸台,左定位旋转机构的旋转头下部与旋转轴相对应的一侧面设有旋转限位块,所述旋转限位块与左吊杆I的限位凸台相配合;右吊杆2设有旋转轴套的一端设有限位凸台,右定位旋转机构的旋转头下部与旋转轴相对应的一侧面设有旋转限位块,所述旋转限位块与右吊杆2的限位凸台相配合。左定位旋转机构的旋转头与连接套之间设有上筋板,左定位旋转机构的连接套与旋转挡块之间设有下筋板;右定位旋转机构的旋转头与连接套之间设有上筋板,右定位旋转机构的连接套与旋转挡块之间设有下筋板。左吊杆I的旋转轴套与伸出其外部的左定位旋转机构的旋转轴之间设有扭簧;右吊杆2的旋转轴套与伸出其外部的右定位旋转机构的旋转轴之间设有扭簧。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O高效率:采用吊具实现工件180度的一次翻身,效率提高一倍; (2)高精度:翻身后工件能准确定位到装配托盘上,精度得到保证; (3)低投入:吊具采用连杆铰接式结构实现工件自重夹紧,设计巧妙,造价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右定位旋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翻转前变速箱与吊具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翻转后变速箱与吊具状态的示意图。上图中序号为:左吊杆1、右吊杆2、左拉杆3、铰接轴4、吊钩5、旋转头6、旋转轴7、旋转轴套8、轴承9、扭簧10、连接套11、定位台阶12、旋转挡块13、上筋板14、下筋板15、旋转限位块16、限位凸台17、弹簧18、主把手19、辅把手20、变速箱21、凹槽22、右拉杆23、筋24。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 如图1所示,用于叉车变速箱吊装翻身的吊具, 包括结构相同、相互对称的左拉杆3和右拉杆23,所述左拉杆3和右拉杆23均为直杆;还包括结构相同、相互对称的左吊杆I和右吊杆2,所述左吊杆I和右吊杆2均为折杆;所述左拉杆3的一端和右拉杆23的一端分别与吊钩5通过铰接轴4连接,左拉杆3的另一端与右吊杆2的一端通过铰接轴4连接,右拉杆23的另一端与左吊杆I的一端通过铰接轴4连接;与右拉杆23相邻处的左吊杆I的一侧杆体和与左拉杆3相邻处的右吊杆2的一侧杆体交叉通过铰接轴4连接,左吊杆I的另一侧杆体和右吊杆2的另一侧杆体分别垂直向下。与吊钩5相邻处的左拉杆3和与左拉杆3相邻处的右吊杆2之间设有弹簧18 ;与吊钩5相邻处的右拉杆23和与右拉杆23相邻处的左吊杆I之间设有弹簧18。弹簧18用于平衡部分自重,减小把手开合的操作力。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左定位旋转机构和右定位旋转机构。所述左定位旋转机构和右定位旋转机构结构相同、相互对称,分别包括矩形板状的旋转头6、旋转轴7和管状的连接套11 ;所述旋转轴7的一端固定连接着旋转头6 —端的一侧面,旋转头6另一端的另一侧面固定连接着连接套11的一端,旋转头6与连接套11之间设有上筋板14 ;连接套11另一端口设有圆环状的定位台阶12,与定位台阶12相邻处的连接套11的外侧底部设有矩形板状的旋转挡块13,所述旋转挡块13的下端部设有矩形的开口凹槽22 ;连接套11与旋转挡块13之间设有下筋板15。右定位旋转机构与左定位旋转机构结构相同、相互对称,见图2。定位台阶12的设计实现了与工件夹紧时的导向定位,定位台阶12的中心与旋转轴7的轴线进行偏置设计,使得旋转轴线接近工件重心,降低了翻身扭力臂,达到了手动旋转轻便的效果。使用时,凹槽22与变速箱21的筋24卡住,实现翻身旋转时的径向推动,同时也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如图2所示,左吊杆I的另一端设有管状的旋转轴套8,左定位旋转机构的旋转轴7位于左吊杆I的旋转轴套内,且旋转轴7的另一端伸至旋转轴套8的外部,旋转轴套8内部的两端均设有轴承9,通过轴承9使旋转轴7可在旋转轴套8内转动;右吊杆2的另一端也设有圆筒状的旋转轴套8,右定位旋转机构的旋转轴7位于右吊杆2的旋转轴套8内,所述旋转轴7的另一端伸至旋转轴套8的外部,旋转轴套8内部的两端均设有轴承9,通过轴承9使旋转轴7可在旋转轴套8内转动。左吊杆I设有旋转轴套8的一端设有限位凸台17,左定位旋转机构的旋转头6下部与旋转轴7相对应的一侧面设有旋转限位块16,所述旋转限位块16与左吊杆I的限位凸台17相配合;右吊杆2设有旋转轴套8的一端设有限位凸台17,右定位旋转机构的旋转头6下部与旋转轴7相对应的一侧面设有旋转限位块16,所述旋转限位块16与左吊杆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叉车变速箱吊装翻身的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相同、相互对称的左拉杆(3)和右拉杆(23),所述左拉杆(3)和右拉杆(23)均为直杆;还包括结构相同、相互对称的左吊杆(1)和右吊杆(2),所述左吊杆(1)和右吊杆(2)均为折杆;所述左拉杆(3)的一端和右拉杆(23)的一端分别与吊钩(5)铰接,左拉杆(3)的另一端与右吊杆(2)的一端铰接,右拉杆(23)的另一端与左吊杆(1)的一端铰接;与右拉杆(23)相邻处的左吊杆(1)的一侧杆体和与左拉杆(3)相邻处的右吊杆(2)的一侧杆体交叉铰接,左吊杆(1)的另一侧杆体和右吊杆(2)的另一侧杆体分别垂直向下;还包括左定位旋转机构和右定位旋转机构;所述左定位旋转机构和右定位旋转机构结构相同、相互对称,分别包括矩形板状的旋转头、旋转轴和管状的连接套,所述旋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着旋转头一端的一侧面,旋转头另一端的另一侧面固定连接着所述连接套的一端,连接套另一端口设有圆环状的定位台阶,与定位台阶相邻处的连接套的外侧底部设有矩形板状的旋转挡块,所述旋转挡块的下端部设有矩形的开口凹槽;?左吊杆(1)的另一端与右吊杆(2)的另一端分别设有管状的旋转轴套,左定位旋转机构的旋转轴位于左吊杆(1)的旋转轴套内,且旋转轴的另一端伸至旋转轴套的外部,旋转轴可在旋转轴套内转动;右定位旋转机构的旋转轴位于右吊杆(2)的旋转轴套内,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伸至旋转轴套的外部,旋转轴可在旋转轴套内转动;与右拉杆(23)相邻处的左吊杆(1)上设有弯杆状的主把手(19);所述右吊杆(2)的弯折处设有U形的辅把手(20)。...
【技术特征摘要】
1.关于叉车变速箱吊装翻身的吊具,其特征在于: 包括结构相同、相互对称的左拉杆(3)和右拉杆(23),所述左拉杆(3)和右拉杆(23)均为直杆;还包括结构相同、相互对称的左吊杆(I)和右吊杆(2),所述左吊杆(I)和右吊杆(2)均为折杆;所述左拉杆(3)的一端和右拉杆(23)的一端分别与吊钩(5)铰接,左拉杆(3)的另一端与右吊杆(2)的一端铰接,右拉杆(23)的另一端与左吊杆(I)的一端铰接;与右拉杆(23)相邻处的左吊杆(I)的一侧杆体和与左拉杆(3)相邻处的右吊杆(2)的一侧杆体交叉铰接,左吊杆(I)的另一侧杆体和右吊杆(2)的另一侧杆体分别垂直向下; 还包括左定位旋转机构和右定位旋转机构;所述左定位旋转机构和右定位旋转机构结构相同、相互对称,分别包括矩形板状的旋转头、旋转轴和管状的连接套,所述旋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着旋转头一端的一侧面,旋转头另一端的另一侧面固定连接着所述连接套的一端,连接套另一端口设有圆环状的定位台阶,与定位台阶相邻处的连接套的外侧底部设有矩形板状的旋转挡块,所述旋转挡块的下端部设有矩形的开口凹槽; 左吊杆(I)的另一端与右吊杆(2)的另一端分别设有管状的旋转轴套,左定位旋转机构的旋转轴位于左吊杆(I)的旋转轴套内,且旋转轴的另一端伸至旋转轴套的外部,旋转轴可在旋转轴套内转动;右定位旋转机构的旋转轴位于右吊杆(2)的旋转轴套内,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伸至旋转轴套的外部,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双前,谢云,司育进,王庆华,张怀宏,兰维,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