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1638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4:51
一种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电机转子(3)与主轴(4)压装成一体,并通过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25)支撑在壳体(1)和内端盖(23)上,叶片泵泵芯(12)通过花键(4c)与主轴(4)连接,叶片泵泵芯(12)装在泵芯座(13)中,电机定子(2)压装在壳体(1)的内孔(1e)上,壳体(1)上设有进油口(1a)、环形流道(1b)、冷却流道(1d),主轴(4)上设有主轴中心孔(4a)、孔板离心泵(4c),通过电机泵内流动的油液带走电机等产生的热量,省去了电机中的风扇,同时该液压电机泵通过主轴中心孔、孔板离心泵吸油和增压,消除了气动噪声和气穴噪声,使得整个液压电机泵具有优异的静音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电机泵,尤其涉及电动机气隙非浸油式、油冷却的液压电机泵。
技术介绍
目前以电动机为原动机的传统液压动力单元多为离散式结构形式,是由标准电动机与液压泵通过联轴器、连接套等机构组成的电机油泵组,它存在结构复杂、体积重量大、噪声高、轴伸处存在外泄漏等缺点。液压电机泵是将电动机、液压泵一体化集成的新型液压动力单元,省去了联轴器、连接套等零部件,去除了电机风扇,采用油流对电动机进行散热,因此结构紧凑、噪声大幅降低、杜绝了外泄漏。油流冷却方式一般是把电机全部浸在油液中,由此高速转动的电机气隙及电机转子会对周围的油液产生粘性摩擦,额外发热增加,降低了液压电机泵的总效率;一般的液压泵或液压电机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吸油不足的问题,设置辅助增压泵可以提高主泵的吸油能力,但增压泵一般也是独立的辅助泵,使得整个液压动力单元比较复杂、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有壳体1,还有电机定子2、电机转子3、主轴4、出油口压盖11、叶片泵泵芯12、泵芯座13、外封盖22、内端盖23、吊环27、接线盒29,电机转子3与主轴4压装成一体,并通过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25支撑在壳体I和内端盖23上,叶片泵泵芯12通过花键4c与主轴4连接,叶片泵泵芯12装在泵芯座13中,并通过出油口压盖11、第二密封圈10、第五密封圈14、第一螺钉8和第一垫圈9固定在壳体I上,电机定子2压装在壳体I的内孔Ie上,内端盖23和第九密封圈21通过第三螺钉20固定在壳体I上,外封盖22和第八密封圈19通过第二螺钉18固定在壳体I上;壳体I上设有进油口 la、环形流道lb、冷却流道ld,主轴4上设有主轴中心孔4a、孔板离心泵4c,主轴4两端设有第六密封圈15和第十密封圈24。本专利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的有益的效果是 本专利技术将电机一联轴器一液压泵一离心式辅助泵等独立的元件从结构上集成为一体,不仅使得液压动力单元在结构上大为简化,省去了连接传动装置,使得液压动力单元更加紧凑、体积小、重量轻;而且直接简化了动力传动链,电能经过液压动力单元直接转化为液压能输出,同时避免了因浸油式电机气隙中充满液压油产生的粘性负载而消耗功率,所以该液压电机泵具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该电机泵无外伸轴、密封可靠,因此不存在外泄漏;本专利技术,通过电机泵内流动的油液带走电机等产生的热量,省去了电机中的风扇,同时该液压电机泵通过主轴中心孔、孔板离心泵吸油和增压,保证了主泵吸油充足,因而消除了气动噪声和气穴噪声,使得整个液压电机泵具有优异的静音性能。本专利技术具有静音、效率高、结构紧凑、高效冷却、无外泄漏等优点,可以广泛用于液压系统中作为液压动力单元,同时也非常适用于不许外漏和静音场合。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 图2是图1中壳体I的主视 图3是图2的A-A剖视 图4是图2的B-B剖视 图5是图1中主轴4的主视图。附图标记及对应名称为壳体1,进油口 la,环形流道lb,排气口 lc,冷却流道ld,内孔le,泄油口 If,第一泄油孔lg,泄油槽lk,穿线孔lh,电机定子2,电机转子3,主轴4,主轴中心孔4a,孔板离心泵4b,花键4c,第一轴承5,第一螺堵6,第一密封圈7,第一螺钉8,第一垫圈9,第二密封圈10,出油口压盖11,出油口 11a,叶片泵泵芯12,第三密封圈12a,第四密封圈12b,泵芯座13,第五密封圈14,第六密封圈15,第二螺堵16,第七密封圈17,第二螺钉18,第八密封圈19,第三螺钉20,第九密封圈21,外封盖22,内端盖23,第二泄油孔23a,第十密封圈24,第二轴承25,密封圈压盖26,吊环27,挡圈28,接线盒29。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 图5所不,一种气隙非浸油式电动液压动力单兀,主要包括壳体1、电机定子2、电机转子3、主轴4、出油口压盖11、叶片泵泵芯12、泵芯座13、外封盖22、内端盖23、吊环27、接线盒29,电机转子3与主轴4压装成一体,并通过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25支撑在壳体I和内端盖23上,叶片泵泵芯12通过花键4c与主轴4连接,叶片泵泵芯12装在泵芯座13中,并通过出油口压盖11、第二密封圈10、第五密封圈14、第一螺钉8和第一垫圈9固定在壳体I上,电机定子2压装在壳体I内孔Ie上,内端盖23和第九密封圈21通过第三螺钉20固定在壳体I上,外 封盖22和第八密封圈19通过第二螺钉18固定在壳体I上。壳体I上设有进油口 la、环形流道lb、冷却流道ld,主轴4上设有主轴中心孔4a、孔板离心泵4c,主轴4两端设有第六密封圈15和第十密封圈24。所述的壳体I上设有进油口 la、环形流道lb、排气口 lc、冷却流道Id、内孔Ie、第一泄油孔lg、穿线孔lh、泄油槽Ik和泄油口 If。所述的主轴4上设有主轴中心孔4a、孔板离心泵4b和花键4c,其中孔板离心泵4b的六个斜孔相对水平轴线倾斜30 60度,并相对电机转子3的转动方向后倾2(Γ45度均布在主轴4上。所述的主轴2与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25结合的外侧,分别设有第六密封圈16和挡圈28、第十密封圈24和密封圈压盖26。所述的壳体I上设有第一泄油孔lg,内端盖23上设有第二泄油孔23a,并通过穿线孔lh、壳体I的内孔le、泄油槽Ik与泄油口 If相通。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电机定子2的电机线圈通电后,电磁力矩驱动电机转子3并带动主轴4做旋转运动,主轴4通过花键4c带动叶片泵泵芯12内的转子旋转,油液从壳体I的进油口 Ia进入泵内,并经过壳体I中环形流道lb、冷却流道ld,进入主轴4左端内端盖23与外封盖22之间的腔室、主轴中心孔4a,主轴4上的孔板离心泵4b将油液增压后送入叶片泵泵芯12的吸油腔。叶片泵泵芯12输出的高压油通过排油窗口进入出油口压盖11上的出油口 Ila排出。在壳体I中、主轴中心孔4a中流动的油液可把电机定子2、电机转子3等运行中产生的热量带走,同时热量也通过壳体I的外表面进行散热。主轴4两端的第六密封圈15和第十密封圈24阻止了油液进入电机转子气隙,从而避免了电机气隙浸油而产生的粘性摩擦损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有壳体(1),还有电机定子(2)、电机转子(3)、主轴(4)、出油口压盖(11)、叶片泵泵芯(12)、泵芯座(13)、外封盖(22)、内端盖(23)、吊环(27)、接线盒(29),其特征在于:电机转子(3)与主轴(4)压装成一体,并通过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25)支撑在壳体(1)和内端盖(23)上,叶片泵泵芯(12)通过花键(4c)与主轴(4)连接,叶片泵泵芯(12)装在泵芯座(13)中,并通过出油口压盖(11)、第二密封圈(10)、第五密封圈(14)、第一螺钉(8)和第一垫圈(9)固定在壳体(1)上,电机定子(2)压装在壳体(1)内孔(1e)上,内端盖(23)和第九密封圈(21)通过第三螺钉(20)固定在壳体(1)上,外封盖(22)和第八密封圈(19)通过第二螺钉(18)固定在壳体(1)上;壳体(1)上设有进油口(1a)、环形流道(1b)、冷却流道(1d),主轴(4)上设有主轴中心孔(4a)、孔板离心泵(4c),主轴(4)两端设有第六密封圈(15)和第十密封圈(2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有壳体(1),还有电机定子(2)、电机转子(3)、 主轴(4)、出油口压盖(11)、叶片泵泵芯(12)、泵芯座(13)、外封盖(22)、内端盖(23)、吊环 (27)、接线盒(29),其特征在于电机转子(3)与主轴(4)压装成一体,并通过第一轴承(5) 和第二轴承(25)支撑在壳体(I)和内端盖(23)上,叶片泵泵芯(12)通过花键(4c)与主轴(4)连接,叶片泵泵芯(12)装在泵芯座(13)中,并通过出油口压盖(11)、第二密封圈(10)、 第五密封圈(14)、第一螺钉(8)和第一垫圈(9)固定在壳体(I)上,电机定子(2)压装在壳体 (I)内孔(Ie )上,内端盖(23 )和第九密封圈(21)通过第三螺钉(20 )固定在壳体(I)上,外封盖(22 )和第八密封圈(19 )通过第二螺钉(18 )固定在壳体(I)上;壳体(I)上设有进油口 (Ia)、环形流道(Ib )、冷却流道(I d ),主轴(4 )上设有主轴中心孔(4a )、孔板离心泵(4c ),主轴(4)两端设有第六密封圈(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冀宏王金林张继铭任威孙东宁王文璐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