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轴承专用磨床上实现无磁类套圈磨削的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586957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0:29
一种在轴承专用磨床上实现无磁类套圈磨削的加工方法,磨削加工前先将过渡卡具中的磁套(2)联接在轴承专用磨床的所配磁极(1)端,通过所配磁极的电磁吸力来吸紧过渡卡具并使过渡卡具与所配磁极保持同轴度,过渡卡具中的涨胎(3)左端安装上待磨削的无磁类套圈(4),在所配磁极的旋转下通过轴承专用磨床上所配的砂轮对无磁类套圈的外圆滚道实施磨削加工,过渡卡具的设置使轴承专用磨床实现了无磁类套圈的磨削加工,过渡卡具具有定位准确、夹持可靠、装卡方便之特点,在不增加卡具投入的基础上提高了轴承专用磨床的使用范围,磨削加工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轴承加工
,尤其是一种。技术背景无磁类套圈是由无磁钢、陶瓷或是有色金属制作而成的轴承外圈或内圈。无磁类套圈的外圆滚道磨削一般在普通磨床上通过三爪卡盘、弹簧卡头或是顶尖等通用卡具的固定来实施其磨削加工,但在轴承专用磨床上确无法实施其磨削加工,究其原因是因为电磁无心卡具是通过电磁吸力来卡紧有磁类套圈并实施其磨削加工的,而无磁类套圈本身不具有磁性,这就使无磁类套圈在电磁无心卡具上的磨削加工受到了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在轴承专用磨床上磨削加工无磁类套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在不增加卡具投入的基础上提高了轴承专用磨床的使用范围,磨削加工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磁类套圈的内径D和宽度H给定,轴承专用磨床上所配磁极的外径D1和内径D2给定,本专利技术的加工方法如下 先配作过渡卡具,所述过渡卡具包括磁套和涨胎,磁套的外径>所述D1,磁套的内径< 所述D2,磁套的宽度=L,涨胎由磁套联接圆段、中间过渡圆段和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构成, 所述磁套联接圆段的外径与磁套的内径过盈配合且其宽度与所述L相等,所述中间过渡圆段的外径<磁套的外径而>磁套的内径,所述磁套联接圆段和所述中间过渡圆段的内径均 <磁套的内径,所述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的外径与所述D过盈配合且其宽度与所述H相等, 所述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的壁厚控制在1. 5~5. Omm之间,并将所述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平均切成奇数个扇段,将涨胎的所述磁套联接圆段与磁套联接后形成所述过渡卡具以备用, 磨削加工前先将所述过渡卡具中的磁套联接在轴承专用磨床的所配磁极端,通过所配磁极的电磁吸力来吸紧所述过渡卡具并使所述过渡卡具与所配磁极保持同轴度,在所述奇数个扇段安装上待磨削的无磁类套圈,在所配磁极的旋转下通过轴承专用磨床上所配的砂轮对无磁类套圈的外圆滚道实施磨削加工即可。上述磁套或由GCrl5制作而成,或由导磁性金属材料制作而成。上述涨胎或由加布胶木制作而成,或由带弹性的非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由于采用了如上所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产生如下积极效果1、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在轴承专用磨床上磨削加工无磁类套圈,在不增加卡具投入的基础上提高了轴承专用磨床的使用范围,磨削加工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过渡卡具的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并具有定位准确、夹持可靠、装卡方便之特3、本专利技术的加工方法尤其适用于小型薄壁无磁类套圈。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简图。图1中1_磁极;2_磁套;3_涨胎;4_无磁类套圈。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无磁类套圈是由无磁钢、陶瓷或是有色金属制作而成的轴承外圈或内圈,根据轴承专用磨床的磨削加工范围,无磁类套圈的规格尺寸大多属于中小型,尤其是小型薄壁无磁类套圈。所涉及的无磁类套圈4的内径D和宽度H给定,轴承专用磨床上所配磁极I的外径D1和内径D2给定,因为这些参数关系到本专利技术的过渡卡具,正是由于所述过渡卡具的设置使轴承专用磨床能实现无磁类套圈的磨削加工,这一点非常有别于在轴承专用磨床上直接磨削加工有磁类套圈。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更详细的解释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公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保护本专利技术范围内的一切变化和改进。结合图1,本专利技术先配作过渡卡具,所述过渡卡具包括磁套2和涨胎3,磁套2的外径彡所述D1,磁套2的内径彡所述D2,磁套2的宽度=L,磁套2或由GCrl5制作而成,或由导磁性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磁套2应具有一定的硬度,以保证磁套2的长期使用性,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应出现磕碰伤而影响磨削加工的精度。涨胎3由磁套联接圆段、中间过渡圆段和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构成,所述磁套联接圆段的外径与磁套2的内径过盈配合且其宽度与所述L相等,所述中间过渡圆段的外径 <磁套2的外径而>磁套2的内径,所述磁套联接圆段和所述中间过渡圆段的内径均<磁套的内径,所述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的外径与所述D过盈配合且其宽度与所述H相等,所述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的壁厚控制在1. 5^5. Omm之间,所述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被平均切成奇数个扇段,图1是五等分扇段的剖面结构示意简图,所述壁厚的控制要根据无磁类套圈的大小及重量而定,建议小而轻的无磁类套圈可选择壁厚在1. 5^2. 5 _之间的所述奇数个扇段,较大的无磁类套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壁厚,但壁厚一般不要超过5mm,因为过厚的所述奇数个扇段会造成其弹性的丧失而不能卡紧无磁类套圈。涨胎3或由加布胶木制作而成,或由带弹性的非金属材料制作而成,加布胶木制作的涨胎3尤其是在所述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由于壁厚的控制能形成局部弹性作用,这一点尤为重要,只有具有弹性的涨胎才能牢牢卡紧无磁类套圈。涨胎3可以根据不同规格尺寸的无磁 类套圈制作成系列化产品,此时所述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的外径、宽度只要和不同规格尺寸无磁类套圈的内径D、宽度H分别匹配即可,不需要改变所述磁套联接圆段、所述中间过渡圆段的结构尺寸,也就是说磁套2只需一个而与其配合的涨胎3可以是无数个。虽然所述过渡卡具的结构并不复杂,但所述过渡卡具所起的作用确能使无磁类套 圈在轴承专用磨床上实现磨削加工,所述过渡卡具具有定位准确、夹持可靠、装卡方便之特将涨胎3的所述磁套联接圆段与磁套2联接后形成所述过渡卡具以备用,磨削加 工前先将所述过渡卡具中的磁套2联接在轴承专用磨床的所配磁极I端,通过所配磁极I 的电磁吸力来吸紧所述过渡卡具并使所述过渡卡具与所配磁极I保持同轴度,调整同轴度 的方法对普通操作人员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将磁套2左端设计成内台阶孔,所述内台阶 孔的内径与磁极I的外径匹配,则更容易保证所述同轴度。在所述五等分扇段处安装上待磨削的无磁类套圈4,在所配磁极I的旋转下通过 轴承专用磨床上所配的砂轮对无磁类套圈4的外圆滚道实施磨削加工即可,磨削加工的程 序与有磁类套圈在轴承专用磨床上的磨削加工程序相同,不另赘述。对于批量的无磁类套圈而言,通过所述过渡卡具扩大了轴承专用磨床的使用范 围,无磁类套圈的磨削加工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了公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而在本文中选用的实施例,当前认为是适宜的,但是应了 解的是本专利技术旨在包括一切属于本构思和本专利技术范围内的实施例的所有变化和改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轴承专用磨床上实现无磁类套圈磨削的加工方法,无磁类套圈(4)的内径D和宽度H给定,轴承专用磨床上所配磁极(1)的外径D1和内径D2给定,其特征是:先配作过渡卡具,所述过渡卡具包括磁套(2)和涨胎(3),磁套(2)的外径≥所述D1,磁套(2)的内径≤所述D2,磁套(2)的宽度=L,涨胎(3)由磁套联接圆段、中间过渡圆段和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构成,所述磁套联接圆段的外径与磁套的内径过盈配合且其宽度与所述L相等,所述中间过渡圆段的外径<磁套的外径而>磁套的内径,所述磁套联接圆段和所述中间过渡圆段的内径均<磁套的内径,所述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的外径与所述D过盈配合且其宽度与所述H相等,所述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的壁厚控制在1.5~5.0mm之间,并将所述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平均切成奇数个扇段,将涨胎(3)的所述磁套联接圆段与磁套(2)联接后形成所述过渡卡具以备用,磨削加工前先将所述过渡卡具中的磁套(2)联接在轴承专用磨床的所配磁极(1)端,通过所配磁极(1)的电磁吸力来吸紧所述过渡卡具并使所述过渡卡具与所配磁极保持同轴度,在所述奇数个扇段安装上待磨削的无磁类套圈(4),在所配磁极(1)的旋转下通过轴承专用磨床上所配的砂轮对无磁类套圈(4)的外圆滚道实施磨削加工即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轴承专用磨床上实现无磁类套圈磨削的加工方法,无磁类套圈(4)的内径D和宽度H给定,轴承专用磨床上所配磁极(I)的外径D1和内径D2给定,其特征是 先配作过渡卡具,所述过渡卡具包括磁套(2)和涨胎(3),磁套(2)的外径>所述D1,磁套(2)的内径<所述D2,磁套(2)的宽度=L,涨胎(3)由磁套联接圆段、中间过渡圆段和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构成,所述磁套联接圆段的外径与磁套的内径过盈配合且其宽度与所述L相等,所述中间过渡圆段的外径<磁套的外径而>磁套的内径,所述磁套联接圆段和所述中间过渡圆段的内径均<磁套的内径,所述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的外径与所述D过盈配合且其宽度与所述H相等,所述无磁类套圈联接圆段的壁厚控制在1. 5^5. Omm之间,并将所述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军张林李红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