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具有辅助轮的折叠式自行车,主要包括有一车前组、一车架组、一车后组及一辅助轮组,该车前组包括有一前轮,该车架组包括有一第一连杆、一定位座及一第二连杆,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可转动地枢结于该定位座的两端,该车架组以该第一连杆连接至该车前组,并以该第二连杆连接至该车后组,该车后组包括有一后轮,该辅助轮组可扳动地设置于该定位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通过该车架组将该车前组与该车后组折叠成并排,并能够扳动该辅助轮组至接触地面,使其与前、后轮同时拖行,可减少拖行时的负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辅助轮的折叠式自行车。
技术介绍
一般常见的折叠式自行车视需求而具有各种不同折叠形态,现有的折叠式自行车具有一可对半折叠的车架,在该车架的前、后两端分别朝下延伸设有一前叉及一后叉,并在该前叉及该后叉分别可转动地结合一前轮及一后轮,并在该车架前端上方结合有一可折叠并转动该前轮的龙头,在该车架后端设有一可调整伸缩及转动的座椅,该折叠式自行车能够将该龙头朝向该车架的侧边对半翻折,使该龙头与该车架形成并排,再将该座椅调整至最低的位置后,将该车架对半折叠后,使该前轮及该后轮能够形成并排,即能够完成该折叠式自行车的折叠动作。现有的折叠式自行车在折叠后,该前、后轮会形成前、后错位的情况,让使用者在携行时较不易推拉走动,实有改善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的折叠式自行车折叠后的前、后轮形成错位,造成使用者较不易携行的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辅助轮的折叠式自行车,其在折叠后使前、后轮的中心轴形成同轴且折叠后整体体积较小,并可利用辅助轮组进行拖行,让使用者易于携行。本技术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辅助轮的折叠式自行车,包括有一车前组,其包括有一前轮;一车架组,其包括有一第一连杆、一定位座及一第二连杆,该第一连杆以一端套设结合于该车前组,另一端可转动地结合于该定位座的一端,该第二连杆可转动地结合于该定位座异于连接该第一连杆的一端,在该定位座的底部凹设形成有一嵌设槽;一车后组,其连接于该车架组的第二连杆,并包括有一后轮;一辅助轮组,其可翻折扳动地设置于该车架组的定位座,且包括有一个以上的弹性件、一翻折架及一辅助轮,该一个以上的弹性件嵌设于该定位座的嵌设槽,该翻折架以一枢接端对应枢设结合于定位座的底部,且该枢接端呈凸轮状,该一个以上的弹性件以一端抵靠于该枢接端,该翻折架异于该枢接端的一端在辅助轮组呈收折状态时位于该定位座的上方,该辅助轮设置于该翻折架异于该枢接端的一端。所述的具有辅助轮的折叠式自行车,其中该后轮能够在该车架组翻折时与该前轮形成同轴心设置。所述的具有辅助轮的折叠式自行车,其中该定位座具有一第一枢接端、一卡制件及一第二枢接端,该第一连杆异于连接该车前组的一端可转动地结合于该定位座的第一枢接端,该卡制件可扳动地设置于该第一枢接端及该第二枢接端之间,该第二连杆以一端可转动地结合于该第二枢接端,该卡制件在未扳动状态时,可同时抵压卡制于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本技术利用所提供的具有辅助轮的折叠式自行车,可以获得的功效改进包括有1、本技术在车架组装设有辅助轮组,使车前组与车后组在以车架组为转动中心折叠成为折合形态后,可将辅助轮组扳动至接触地面,使辅助轮组与前轮、后轮能够形成三点支撑并且同时拖行,在携行时较为省力且方便实用。2、本技术的车前组的前轮轴心与车后组的后轮轴心在对合时形成同轴的形态,使得本技术在携行时,前轮与后轮能够互相并排且对合,在推、拉作动时较为省力,让使用者更易于携行。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辅助轮组的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的辅助轮组与定位座的侧视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的使用辅助轮组的动作流程图。图6是本技术的折叠状态的侧视图。附图标号说明10车前组11前车架111前叉12前轮20车架组21第一连杆211第一转动部22定位座221第一枢接端222卡制件223第二枢接端224枢接座225嵌设槽23第二连杆231第二转动部30车后组31后车架311后叉32后轮40辅助轮组41弹性件411弹簧412推块42翻折架421枢接端43辅助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附图及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 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具有辅助轮的折叠式自行车, 请参阅图1的优选实施例,其包括一车前组10、一车架组20、一车后组30及一辅助轮组40。如图1及图2所示,该车前组10包括有一前车架11及一前轮12,该前车架11为可折叠形态,并在下方延伸形成一前叉111,该前轮12可转动地枢接结合于该前叉111。如图1及图2所示,该车架组20连接结合于该车前组10,该车架组20包括有一第一连杆21、一定位座22及一第二连杆23,该第一连杆21以一端套设结合于该车前组10的前车架11,并以另一端形成一第一转动部211,如图3所示,该定位座22具有一第一枢接端221、一卡制件222及一第二枢接端223,该第一转动部211可转动地结合于该定位座22的第一枢接端221,该卡制件222可扳动地设置于该第一枢接端221及该第二枢接端223之间,该第二连杆23以一第二转动部231可转动地结合于该第二枢接端223,当该卡制件222在未扳动状态时,同时卡制于该第一连杆21的第一转动部211及该第二连杆23的第二转动部231,使该车架组20成为固定状态,当该卡制件222以扳动方式解除固定状态后,该第一连杆21及该第二连杆23分别能够以该定位座22作为转动中心翻动折叠至互相并排的状态,在该定位座22的底部分别凸设有两对枢接座224,且分别在该两对枢接座224之间凹设形成有一嵌设槽225。 如图1及图2所示,该车后组30连接于该车架组20的第二连杆23,该车后组30包括有一后车架31及一后轮32,该后车架31呈可展开状态,并朝下延伸形成一后叉311,该后轮32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后叉311,且该后轮32能够在该车架组20翻折时与该前轮12形成同轴心设置。如图3及图4所示,该辅助轮组40可翻折扳动地设置于该车架组20的定位座22,该辅助轮组40包括有两弹性件41、一翻折架42及一辅助轮43,该两弹性件41分别设置于该定位座22的两嵌设槽225内,该两弹性件41分别包括有一弹簧411及一推块412,该弹簧411 一端设置于该嵌设槽225内并以另一端推抵于该推块412,如图5所示,该翻折架42是为对应该定位座22外形且呈匚形的架体,该翻折架42具有一枢接端421,且以该枢接端421枢设结合于该两对枢接座224,该枢接端421呈凸轮状且可以抵靠于该两推块412,在该翻折架42的另一端在辅助轮组40呈如图4的收折状态时,其设置于该定位座22的上方,并位于该卡制件222的上方,在该翻折架42的顶端设置有该辅助轮43,该翻折架42可以该枢接端421为转动中心翻折至该辅助轮43朝向地面的位置,该枢接端421将以凸起的一端将该两弹性件42暂时向上抵顶,直到该翻折架42的顶部与该定位座22的底部贴齐后,该两弹性件42又会重新抵紧该翻折架42使其固定。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及图6所示,该车前组10及该车后组30分别能够进行折叠后,使该车前组10及该车后组30成为并排状态,而该前轮12及该后轮32可成为同轴心的状态,并且同时都能够接触至地面,此时,可将该辅助轮组40的翻折架42翻折,使该辅助轮43与该前、后轮12、32同时接触至地面,让所述三者形成三点支撑的状态,除了使折叠状态下能够更稳固地支撑站立,当拉动或携行时,该辅助轮43同时达到辅助该前、后轮12、32稳定拉动的效果,使携行更为轻松容易,相当地实用方便。且当将自行车展开使用时,该卡制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辅助轮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车前组,其包括有一前轮;一车架组,其包括有一第一连杆、一定位座及一第二连杆,该第一连杆以一端套设结合于该车前组,另一端可转动地结合于该定位座的一端,该第二连杆可转动地结合于该定位座异于连接该第一连杆的一端,在该定位座的底部凹设形成有一嵌设槽;一车后组,其连接于该车架组的第二连杆,并包括有一后轮;一辅助轮组,其可翻折扳动地设置于该车架组的定位座,且包括有一个以上的弹性件、一翻折架及一辅助轮,该一个以上的弹性件嵌设于该定位座的嵌设槽,该翻折架以一枢接端对应枢设结合于定位座的底部,且该枢接端呈凸轮状,该一个以上的弹性件以一端抵靠于该枢接端,该翻折架异于该枢接端的一端在辅助轮组呈收折状态时位于该定位座的上方,该辅助轮设置于该翻折架异于该枢接端的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辅助轮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车前组,其包括有一前轮; 一车架组,其包括有一第一连杆、一定位座及一第二连杆,该第一连杆以一端套设结合于该车前组,另一端可转动地结合于该定位座的一端,该第二连杆可转动地结合于该定位座异于连接该第一连杆的一端,在该定位座的底部凹设形成有一嵌设槽; 一车后组,其连接于该车架组的第二连杆,并包括有一后轮; 一辅助轮组,其可翻折扳动地设置于该车架组的定位座,且包括有一个以上的弹性件、一翻折架及一辅助轮,该一个以上的弹性件嵌设于该定位座的嵌设槽,该翻折架以一枢接端对应枢设结合于定位座的底部,且该枢接端呈凸轮状,该一个以上的弹性件以一端抵靠于该枢接端,该翻折架异于该枢接端的一端在辅助轮组呈收折状态时位于该定位座的上方,该辅助轮设置于该翻折架异于该枢接端的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辅助轮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耀钦,
申请(专利权)人:王耀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