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耀钦专利>正文

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90802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3 18: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包括一个本体、一个后叉和一个减震机构。该本体的一端设有一个枢接部,该本体远离该枢接部的一端能连接一个坐管,该坐管远离本体的一端能连接一个座垫,该本体于枢接部形成一个容槽,该后叉的一端枢接于本体的一端,该后叉远离本体的一端能枢接一个后轮,该后叉于该第二枢接端设有一个连接部,该减震机构装于该本体的容槽并包括一个筒身和一个杆体,该杆体阻尼地滑设于该筒身,该后叉的连接部选择性地压抵该杆体。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折叠交通工具在行经凹凸路面而导致后轮震动时,后叉的连接部压抵杆体的抵靠部,杆体相对于筒身阻尼地滑移,使得筒身的第一止挡部与杆体的第二止挡部压缩弹性体的两端以吸收震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装置,尤指一种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环保意识的抬头,为达节能减碳的目标,越来越多民众以自行车、电动机车或是电动助踏车作为代步的轻型交通工具,而各式各样的代步交通工具中,以设有随身携带、收藏不占空间等功能的折叠自行车或是折叠电动机车、助踏车为一般代步工具的主流。 上述折叠交通工具主要是在车架的适当处设置有折叠结构,使该折叠交通工具得以选择性地折叠并使整体体积缩减,如此一来,可便于使用者随身携带并搭乘各类大众交通工具、置于行李箱、或置于汽车的后备箱中,达到便于携带的目的。另外,因该折叠交通工具的整体体积缩减,相对的还可减少收藏所需的体积空间。 然而,现有技术的折叠交通工具在实际使用中,仍然设有需要立即改进的缺陷,现有技术的折叠交通工具为求减轻重量与体积,一般皆不设有减震器,而为了符合行驶于各式路面的需求,现有折叠交通工具利用多连杆式减震器,其需要多支连杆与多个轴承而使得该折叠交通工具的重量增加。并且该减震器通常外露于车架,常因环境因素而故障。在颠簸的路面上,各连杆连接处的强度需求也同时大幅上升。 另外,由于现有的折叠交通工具利用一般快拆机构来达到该折叠交通工具收折与展开之间的定位功效。该快拆机构包括一个快拆杆与一个束件,该快拆杆穿设于该束件且设有一个凸轮部,该快拆杆的凸轮部选择性地抵靠该束件,使得该束件选择性地束紧该折叠交通工具以达到定位功效。使用者需要扳动并旋转快拆机构的快拆杆,使得该快拆杆相对于该束件旋转。但是这种收折方式重复相同旋转快拆杆动作过于繁复,且快拆杆还有脱落或遗失的可能性,对使用者来说并不便利与快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使得折叠交通工具更符合使用需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包括一个本体、一个后叉和一个减震机构。 该本体设有一个第一枢接端,该本体在该第一枢接端设有一个枢接部,该本体远离该第一枢接端的一端能够连接一个坐管,该坐管远离该本体的一端能够连接一个座垫,该本体在该枢接部形成一个容槽。 该后叉设有一个第二枢接端,该后叉的第二枢接端枢接于该本体的第一枢接端,该后叉远离该第二枢接端的一端能够枢接一个后轮,该后叉在该第二枢接端设有一个连接部。 该减震机构组装于该本体的容槽,该减震机构包括一个筒身和一个杆体,该杆体阻尼地滑设于该筒身,该杆体远离该筒身的一端设有一个抵靠部,该后叉的连接部选择性地压抵该杆体的抵靠部。 该减震机构还包括一个弹性体,该筒身的外周面形成一个第一止挡部,该杆体的外周面形成一个第二止挡部,该弹性体的两个不同端分别抵靠在该筒身的第一止挡部和该杆体的第二止挡部之间。 该本体远离该枢接部的一端设有一个第一组装孔,该第一组装孔与该容槽互相连通,该筒身远离该杆体的一个末端面形成一个第二组装孔,一个固定件穿设于该本体的第一组装孔并连接于该筒身的第二组装孔,使得该筒身固定于该本体的容槽。 该本体的枢接部设有一个通孔,该通孔与该容槽相连通,该后叉的连接部设有一个连孔。 一个定位机构容置于该本体的容槽,该定位机构包括一个引导件和一个止动件,该引导件设有一个顶部、一个开孔、两个侧部、一个滑槽和两个导槽,该开孔形成于该顶部并与该通孔连通,该两个侧部分别形成于该顶部的两个不同端,该滑槽形成于该两侧部与该顶部之间并与该开孔连通,该后叉的连接部滑设于该滑槽,每一个该导槽分别形成于每一个该侧部,一个轴件穿设于该连接部的连孔与该两个导槽,该止动件穿设于该引导件的开孔与该枢接部的通孔,该止动件设有两个侧面,该止动件能够相对该开孔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选择性地抵靠该后叉的连接部,当该止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该止动件的两个侧面中的一个抵靠该后叉的连接部,使得该后叉定位于该本体并且无法相对该本体枢摆,当该止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该止动件的两个侧面中的一个脱离该后叉的连接部,使得该后叉能够相对该本体枢摆。 该容槽设有一个内壁面,该引导件的顶部抵靠该容槽的内壁面,该止动件设有一个身部和一个头部,该身部与该头部互相连接,该身部穿设于该枢接部的通孔、该引导件的开孔以及该引导件的滑槽,该两个侧面形成于该头部的两个不同端面,该定位机构还包括一个弹性件,该弹性件套设于该止动件的身部,该弹性件的两个不同端分别抵靠于该容槽的内壁面与该止动件的头部。 该定位机构还包括一个扳动件,该扳动件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于该止动件的身部远离该头部的一端,该扳动件的另一端可枢转地连接于该本体的枢接部。 该滑槽与该两个导槽呈圆弧状。 该止动件的头部横截面与该引导件的开孔横截面互相对应并且呈方形。 该本体的枢接部的两个不同侧面分别延伸形成一个第一枢接耳,每一个该第一枢接耳设有一个第一枢接孔,该后叉在该连接部的两个不同侧面分别延伸形成一个摆臂,每一个该摆臂邻近该第二枢接端分别延伸形成一个第二枢接耳,每一个该第二枢接耳设有一个第二枢接孔,每一个第一枢接孔与一个第二枢接孔相对应,两个固定机构分别穿设于该每一个第一枢接孔与每一个第二枢接孔,使得该后叉枢接于该本体。 该固定机构包括一个紧固件和一个限制件,该限制件选择性地连接于该紧固件的一端。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减震装置使得折叠交通工具行经凹凸路面而导致后轮震动时,该后叉的连接部压抵该杆体的抵靠部,该杆体相对于该筒身阻尼地滑移,使得该筒身的第一止挡部与该杆体的第二止挡部压缩该弹性体的两个不同端以吸收震动。 本专利技术的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扳动件相对于该本体的枢接部枢转,该扳动件带动该止动件,该止动件相对于该引导件的开孔纵向移动,该弹性件受到该容槽的内壁面与该止动件的头部挤压而压缩,该止动件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该止动件的两侧面中的一个脱离该后叉的连接部,该止动件位于第二位置,该后叉能够相对该本体枢摆,使得该折叠交通工具在使用状态与收折状态之间变换;该弹性件弹性恢复,该止动件由第二位置自动切换至第一位置,使得该折叠交通工具快速地定位于使用状态或收折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由另一角度所取的立体外观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的部份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由另一角度所取的部份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的部份剖面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表示一个止动件位于第一位置,该折叠交通工具处于使用状态。 图7是图6的延续,表示一个减震机构的弹性体被压缩。 图8是图7的延续,表示该止动件位于第二位置。 图9是图8的延续,表示一个后叉相对于一个本体枢转,该折叠交通工具由使用状态切换至收折状态。 图10是图9的延续,表示该止动件由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 10本体101第一枢接端 II枢接部111通孔 112第一枢接耳113第一枢接孔 12容槽121内壁面13第一组装孔 20后叉201弟二枢接端 21连接部211连孔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本体,该本体设有一个第一枢接端,该本体在该第一枢接端设有一个枢接部,该本体远离该第一枢接端的一端能够连接一个坐管,该坐管远离该本体的一端能够连接一个座垫,该本体在该枢接部形成一个容槽;一个后叉,该后叉设有一个第二枢接端,该后叉的第二枢接端枢接在该本体的第一枢接端,该后叉远离该第二枢接端的一端能够枢接一个后轮,该后叉在该第二枢接端设有一个连接部;以及一个减震机构安装于该本体的容槽,该减震机构包括一个筒身和一个杆体,该杆体阻尼地滑设于该筒身,该杆体远离该筒身的一端设有一个抵靠部,该后叉的连接部选择性地压抵该杆体的抵靠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本体,该本体设有一个第一枢接端,该本体在该第一枢接端设有一个枢接部,该本体远离该第一枢接端的一端能够连接一个坐管,该坐管远离该本体的一端能够连接一个座垫,该本体在该枢接部形成一个容槽; 一个后叉,该后叉设有一个第二枢接端,该后叉的第二枢接端枢接在该本体的第一枢接端,该后叉远尚该第二枢接端的一端能够枢接Iv后轮,该后叉在该弟二枢接端设有一个连接部;以及 一个减震机构安装于该本体的容槽,该减震机构包括一个筒身和一个杆体,该杆体阻尼地滑设于该筒身,该杆体远离该筒身的一端设有一个抵靠部,该后叉的连接部选择性地压抵该杆体的抵靠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减震机构还包括一个弹性体,该筒身的外周面形成一个第一止挡部,该杆体的外周面形成一个第二止挡部,该弹性体的两个不同端分别抵靠在该筒身的第一止挡部和该杆体的第二止挡部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远离该枢接部的一端设有一个第一组装孔,该第一组装孔与该容槽互相连通,该筒身远离该杆体的一个末端面形成一个第二组装孔,一个固定件穿设在该本体的第一组装孔并连接在该筒身的第二组装孔,使得该筒身固定在该本体的容槽。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交通工具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枢接部设有一个通孔,该通孔与该容槽相连通,该后叉的连接部设有一个连孔,一个定位机构容置在该本体的 容槽,该定位机构包括一个引导件与一个止动件,该引导件设有一个顶部、一个开孔、两个侧部、一个滑槽和两个导槽,该开孔形成于该顶部并与该通孔连通,该两个侧部分别形成于该顶部的两个不同端,该滑槽形成于该两侧部与该顶部之间并与该开孔连通,该后叉的连接部滑设于该滑槽,每一个该导槽分别形成于每一个该侧部,一个轴件穿设在该连接部的连孔与该两个导槽,该止动件穿设于该引导件的开孔与该枢接部的通孔,该止动件设有两个侧面,该止动件能够相对该开孔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选择性地抵靠该后叉的连接部,当该止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该止动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耀钦
申请(专利权)人:王耀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