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73870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4 16: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气囊装置。所述侧气囊装置包括:侧气囊,所述侧气囊内具有分隔装置,将所述侧气囊分隔成上分隔腔和下分隔腔;二级气体发生器,所述二级气体发生器包括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具有第一喷气量,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具有第二喷气量,并且所述第一喷气量大于第二喷气量;其中,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所述下分隔腔,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所述上分隔腔。这样使得下分隔腔的内压增大,刚度增强;从而使得汽车受到侧面碰撞时,人的髋部能够被充分推动,以降低车内乘员所受伤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气囊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侧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在车辆侧面碰撞过程中,设计在车门内的髋部推动块往往无法完好的推动人的髋 部,而侧气囊与髋部对应的部分由于内压不够高使得其也不能充分推动人的髋部,这往往 使人受到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增强髋部推动作用的侧气囊装置,使得汽车受 到侧面碰撞时,人的髋部能够被充分推动,以降低车内乘员所受到的伤害。本技术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其包括侧气囊,所述侧气囊内具有分隔装置,将所述侧气囊分隔成上分隔腔和下分隔 腔;二级气体发生器,所述二级气体发生器包括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 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具有第一喷气量,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具有第二喷气量,并且所述第 一喷气量大于第二喷气量;其中,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所述下分隔腔,所述第二气体发 生器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所述上分隔腔。从车辆碰撞试验和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考虑,侧气囊中保护人体胸部的部分的气压 应小于保护人体髋部的部分的气压。因此,在本技术中,将侧气囊分隔成上下腔,且上 下腔各与一个气体发生器连接,且这两个气体发生器能为相应的分隔腔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气囊,所述侧气囊内具有分隔装置,将所述侧气囊分隔成上分隔腔(104)和下分隔腔(105);二级气体发生器(201),所述二级气体发生器(201)包括第一气体发生器(10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102),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101)具有第一喷气量,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102)具有第二喷气量,并且所述第一喷气量大于第二喷气量;其中,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101)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所述下分隔腔(105),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102)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所述上分隔腔(10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气囊,所述侧气囊内具有分隔装置,将所述侧气囊分隔成上分隔腔(104)和下分隔腔(105); 二级气体发生器(201),所述二级气体发生器(201)包括第一气体发生器(10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102),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101)具有第一喷气量,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102)具有第二喷气量,并且所述第一喷气量大于第二喷气量; 其中,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101)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所述下分隔腔(105),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102)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所述上分隔腔(10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气囊的下分隔腔(105)在充气展开后所处的位置对应于驾驶员的髋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气囊的上分隔腔(104)在充气展开后所处的位置对应于驾驶员的胸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101)的所述第一喷气量与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庆祥林涛其力格尔王纯周大永刘卫国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