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传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67076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1 22:27
流体传动装置1具有:减震机构8,其具有驱动构件80、经由第一螺旋弹簧81与驱动构件80结合的中间构件83、经由第二螺旋弹簧82与中间构件83结合的从动板84,动态减震器10,其由螺旋弹簧100及作为质量体的涡轮5构成,离心摆式减震装置20,其包括支撑构件21及能够分别相对于支撑构件21摆动的多个质量体22;动态减震器10的螺旋弹簧100与减震机构8的从动板84结合,离心摆式减震装置20的支撑构件21与减震机构8的中间构件83相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动态减震器(dynamic damper)及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流体传动>J-U ρ α装直。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这种流体传动装置提出了如下的装置,该装置具有泵轮,其与连接于原动机上的输入构件相连接;涡轮,其能够与泵轮一起旋转;减震机构,其具有输入元件、经由第一弹性体与该输入元件结合的中间元件、经由第二弹性体与该中间元件结合并且与变速装置的输入轴相连接的输出元件;锁止离合器机构,其能够进行锁止来使输入构件和减震机构的输入元件接合并且能够解除锁止;动态减震器,其由弹性体(螺旋弹簧)和与该弹性体结合的涡轮来构成;离心摆式减震装置,其包括支撑构件及相对于该支撑构件分别能够摆动的多个质量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该流体传动装置中,经由弹性体使涡轮和减震机构的中间元件结合来构成动态减震器,并且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支撑构件实质上固定在涡轮上,而且在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上流侧设置有动态减震器的弹性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043194号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如上述以往的流体传动装置那样,在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上流侧设置有动态减震器的弹性体时,从离心摆式减震装置施加于减震机构的振动和从动态减震器施加于减震机构的振动成为相互相反的相位,所以导致动态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和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减震效果相互抵消,从而存在整体上不能得到良好的减震效果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流体传动装置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利用动态减震器和离心摆式减震装置有效使传递至输入构件的振动减弱。本专利技术的流体传动装置为了达成上述主要目的而采用了以下的手段。 本专利技术的流体传动装置具有泵轮,其与连接在原动机上的输入构件相连接,涡轮,其能够与该泵轮一起旋转,减震机构,其具有输入元件、经由第一弹性体与该输入元件结合的中间元件、经由第二弹性体与该中间元件结合的输出元件,锁止离合器机构,其能够进行锁止来经由该减震机构使所述输入构件和变速装置的输入轴相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锁止,动态减震器,其包括质量体及与该质量体结合的第三弹性体,离心摆式减震装置,其包括支撑构件及能够相对于该支撑构件分别进行摆动的多个质量体;该流体传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动态减震器的所述第三弹性体与所述减震机构的所述中间元件及所述输出元件中的一方结合,所述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所述支撑构件与所述减震机构的所述中间元件及所述输出元件中的一方或另一方相连接。该流体传动装置具有动态减震器和离心摆式减震装置,以便用于使传递至输入构件的振动减弱。而且,在该流体传动装置中,构成动态减震器的第三弹性体与减震机构的中间元件及输出元件中的一方结合,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支撑构件与减震机构的中间元件及输出元件中的一方或另一方相连接。这样,若在减震机构的中间元件及输出元件中的一方连接动态减震器并且在中间元件及输出元件中的该一方连接离心摆式减震装置,或者在减震机构的中间元件及输出元件中的另一方连接动态减震器和离心摆式减震装置时,能够相对于减震机构独立(并列)地连接动态减震器和离心摆式减震装置,因而抑制动态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和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减震效果相互抵消,能够利用动态减震器和离心摆式减震装置来更加有效地使传递至输入构件的振动减弱。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三弹性体与所述减震机构的所述输出元件结合,所述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所述支撑构件与所述减震机构的所述中间元件相连接。这样,通过在减震机构的输出元件上连接动态减震器,能够使减震机构的质量在整体上变大来使该减震机构的共振频率下降。由此,能够使减震机构的共振点移动到低转速侧来使其远离动态减震器的共振点,于是能够利用动态减震器来在前盖(原动机)的转速低的区域更加有效地使从原动机传递至输入构件的振动减弱。进而,通过在减震机构的中间元件上连接离心摆式减震装置,通过在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之间设置离心摆式减震装置,能够利用离心摆式减震装置来抑制减震机构的元件中的振动最大的中间元件的振动,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减震机构整体的共振,因而还能够抑制动态减震器的共振,即还能够抑制随着由该动态减震器进行减震而产生的振动。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动态减震器和离心摆式减震装置来极为有效地使传递至输入构件的振动减弱。进而,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动态减震器的所述质量体是与所述第三弹性体结合的所述涡轮。由此,能够构成使流体传动装置整体的小型化并且抑制了零件数目增加的动态减震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所述支撑构件经由连接构件固定在所述减震机构的所述中间元件上,所述连接构件在所述减震机构的所述第一弹性体及第二弹性体中的配置在内周侧的弹性体的外周侧固定在所述中间元件上。这样,在将用于将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支撑构件固定到减震机构的中间元件上的连接构件,在减震机构的第一弹性体及第二弹性体中的配置在内周侧的一个弹性体的外周侧固定在中间元件上时,能够在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内周侧确保足够的空间,从而通过在该空间例如配置构成动态减震器的第三弹性体,能够使流体传动装置更加小型化。进而,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所述多个质量体分别被支撑轴支撑,在所述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所述支撑构件形成有多个引导孔,所述多个引导孔以能够使所述质量体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摆动的方式分别引导所述支撑轴;所述引导孔在所述连接构件固定在所述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所述支撑构件上时,以在从所述流体传动装置的轴向观察时与所述连接构件与用于固定所述中间元件的固定部相重叠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支撑构件上。由此,在经由连接构件将离心摆式减震装置固定在减震机构的中间元件上时,能够将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支撑构件的引导孔用作固定作业用开口,因而通过减少应该形成在该支撑构件等上的作业用开口的个数,能够良好地确保支撑构件等的刚性。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三弹性体配置在所述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内周侧,所述第三弹性体和所述离心摆式减震装置配置在从所述流体传动装置的径向观察时的所述涡轮和所述减震机构之间。由此,构成动态减震器的第三弹性体和离心摆式减震装置在从流体传动装置的径向观察时在轴向上重叠,所以能够通过缩短流体传动装置的轴长来使装置整体小型化。进而,通过将构成动态减震器的第三弹性体配置在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内周侧,通过充分地确保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配置空间,能够使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质量体的尺寸(径向长度)的选择自由度变大。而且,将第三弹性体和离心摆式减震装置配置在从流体传动装置的径向观察时的涡轮和减震机构之间,能够抑制流体传动装置的轴长增长,并且能够使第三弹性体与中间元件及输出元件中的一方结合并且使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支撑构件与减震机构的中间元件及输出元件的一方或另一方相连接。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流体传动装置I的结构图。图2是示出了流体传动装置I的离心摆式减震装置20的结构图。图3是示出了流体传动装置I的离心摆式减震装置20的结构图。图4是流体传动装置I的概略结构图。图5是例示了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的转速和流体传动装置的振动等级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了变形例的流体传动装置IB的概略结构图。图7是示出了另一变形例的流体传动装置IC的概略结构图。图8是示出了又一变形例的流体传动装置ID的概略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接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9.30 JP 2010-2213321.ー种流体传动装置,其特征在干, 具有: 泵轮,其与连接在原动机上的输入构件相连接, 涡轮,其能够与该泵轮一起旋转, 减震机构,其具有输入元件、经由第一弾性体与该输入元件结合的中间元件、经由第二弾性体与该中间元件结合的输出元件, 锁止离合器机构,其能够进行锁止,并且能够解除该锁止,上述锁止用于使所述输入构件和变速装置的输入轴经由该减震机构相连接, 动态减震器,其包括质量体及与该质量体结合的第三弾性体, 离心摆式减震装置,其包括支撑构件及能够相对于该支撑构件分别进行摆动的多个质量体; 该流体传动装置的特征在干, 所述动态减震器的所述第三弾性体与所述减震机构的所述中间元件及所述输出元件中的一方结合,所述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所述支撑构件与所述减震机构的所述中间元件及所述输出元件中的一方或另一方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弾性体与所述减震机构的所述输出元件结合,所述离心摆式减震装置的所述支撑构件与所述减震机构的所述中间元件相连接。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泷川由浩丸山数人伊藤和广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