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加工机电极旋转轴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1000 阅读:3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放电加工机电极旋转轴组,包含一马达(10),固定于一第一转接盒(16)外;一传动组(15),组于第一转接盒(16)中,其一端与马达传动轴(11)枢合;一转轴(20),其顶端与该传动组(15)的另一端枢合,轴身依续穿过一第二转接盒(21)及一转轴外壳(22)中;一夹头组(30),由一拉杆(31)结合一夹头(32)所构成;该拉杆(31)合径枢穿于该转轴(20)底端的拉杆孔道(24)中;该旋转轴组具有一气动离合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珠孔(241),设于该拉杆孔道的壁面;其内填一钢珠(25),该钢珠(25)的部份珠缘可向内凸出于该拉杆孔道(24)中;    一珠槽(33),环设于该拉杆(31)外,供凸出于该拉杆孔道(24)的钢珠(25)部份珠缘嵌入;    一端盖(41),组设于该转轴(20)近底端的轴身上;    一下盖(42),系一开口朝上的空心盖壳,组设于该端盖(41)底部,中央供该转轴(20)底段穿枢;    一离合元件(43),合径地套设在下盖(42)与转轴(20)之间;该离合元件(43)相对该转轴(20)的壁面环设一退珠槽(431);    一弹簧(44),设于该离合元件(43)底部与下盖(42)之间;    一气道(45),轴向贯穿转轴(20)的边侧连通至该下盖(42)的内部空间中;    一气槽(46),环设于该转轴(20)轴身并与气道(45)连通,该气槽(46)并与一气压管路(47)连接。(*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放电加工机电极旋转轴组
技术介绍
习用放电加工机的夹头以数个螺栓结合于电极轴底端的固定环。螺栓系极常见的结合元件,对于不讲究精度的物件而言系一方便简单的技术。但是对于讲求精度、稳定度的放电加工技术而言,以螺栓做为结合电极轴及夹头的元件则具有破坏性的隐忧存在,因数个螺栓锁制时的松紧程度稍有差异即使夹头及其针具的位置偏移,使加工位置出现误差。除此之外,松紧数个螺栓虽然技术简单,但却耗时费事,而且电极轴无法与其他换刀装置搭配进行自动换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使拉杆及夹头组换方便、快速且定位准确的放电加工机电极旋转轴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放电加工机电极旋转轴组,包含一马达,固定于一第一转接盒外;一传动组,组于第一转接盒中,其一端与马达传动轴枢合;一转轴,其顶端与该传动组的另一端枢合,轴身依续穿过一第二转接盒及一转轴外壳中;一夹头组,由一拉杆结合一夹头所构成;该拉杆合径枢穿于该转轴底端的拉杆孔道中;该旋转轴组具有一气动离合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珠孔,设于该拉杆孔道的壁面;其内填一钢珠,该钢珠的部份珠缘可向内凸出于该拉杆孔道中;一珠槽,环设于该拉杆外,供凸出于该拉杆孔道的钢珠部份珠缘嵌入一端盖,组设于该转轴近底端的轴身上;一下盖,系一开口朝上的空心盖壳,组设于该端盖底部,中央供该转轴底段穿枢;一离合元件,合径地套设在下盖与转轴之间;该离合元件相对该转轴的壁面环设一退珠槽;一弹簧,设于该离合元件底部与下盖之间;一气道,轴向贯穿转轴的边侧连通至该下盖的内部空间中;一气槽,环设于该转轴轴身并与气道连通,该气槽并与一气压管路连接。本技术进步效果 本技术以气动控制结构或手动控制结构控制该钢珠的部份珠缘凸出或退离拉杆孔道,以达到结合拉杆或释放拉杆的目的,使组换拉杆及夹头以推拔动作即可轻易完成,方便、快速且定位准确,特别是气动控制方式,使本技术更可配合储刀仓进行自动换刀动作。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外观图。图3A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B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视暨动作示意图(一)。图3C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视暨动作示意图(二)。图4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外观图。图6A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6B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视暨动作示意图(一)。图6C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视暨动作示意图(二)。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A、图3B、图3C所示,本技术一种放电加工机电极旋转轴组,其第一实施例主要包含一马达10,固定于一第一转接盒16外。一传动组15,组于第一转接盒16中,由第一齿轮17及第二齿轮18相啮合所构成,该第一齿轮17与马达10的传动轴11枢合。一转轴20,其顶端与第二齿轮18枢合,故可被马达10带动旋转;该转轴20的轴身依续穿过一第二转接盒21及一转轴外壳22中,该第二转接盒21组设于第一转接盒16底部,该转轴外壳22组设在第二转接盒21底部,该转轴外壳22内设二轴承23供转轴20穿枢,外设一导电片221。一夹头组30,由一拉杆31结合一夹头32所构成,该夹头32可夹制放电加工用的刀具;该拉杆31合径枢穿于该转轴20底端的拉杆孔道24,该拉杆孔道24的壁面环设数个珠孔241,该珠孔241中填一钢珠25,该拉杆31上环设一珠槽33,可供该钢珠25通过珠孔241凸出于拉杆孔道24的部份嵌入。一气动离合控制结构,包含一端盖41,组设于该转轴20近底端的轴身上,该端盖41下组设一下盖42,一离合元件43被合径地设置在下盖42与转轴20之间;该离合元件43相对该转轴20的壁面环设一退珠槽431;该离合元件43底部与下盖42之间设一弹簧44,以提供一常态往上顶撑的力量,离合元件43内壁将钢珠25顶推入珠孔241内并有部份珠缘凸出拉杆孔道24;一气道45轴向贯穿转轴20的边侧连通至该下盖42的内部空间中,另在转轴20相对该第二转接盒21的部位环设一气槽46,该气槽46并与该气道45连通,该气槽46并与一固定在第二转接盒21的气压管路47连通,该气压管路47提供压力空气注入该气槽46,经由气道45进入该下盖41的内部空间,并作用在该离合元件43的顶部,提供一突破该弹簧44弹性的下压力量,令退珠槽431对应该钢珠25(如图3B),当拉杆31被往下抽离时,该钢珠25被拉杆的珠槽33顶推退入该退珠槽431中。反之,泄除气体压力,该弹簧44将该离合元件43回推,将钢珠25顶推凸出珠孔241。据此藉由气体的注压及泄放,控制该离合元件43轴向往复移动,使钢珠25得凸出拉杆孔道24结合拉杆31及夹头32,或者退出拉杆孔道24以卸除拉杆31及夹头32。为达到气密效果,该转轴20与第二转接盒21内壁之间、该端盖41与下盖42之间、离合元件43与下盖42内壁之间、以及离合元件43与转轴20外壁之间,各设至少一防漏垫圈48,避免气体泄漏,确保气压可完全作用于该离合元件43上,准确地控制该离合元件的下移行程。一加工液注入结构,包含一贯通该转轴20轴心连通至该拉杆孔道24的油液通道51,该油液通道51与固定至第一转接盒16的油液管路52连接,俾注入加工油液;该拉杆孔道24上半部设一防漏顶块53,该防漏顶块53中央亦设一心孔531供油液流通至拉杆31及夹头32;该防漏顶块53与拉杆孔道24顶部之间设一弹簧54,藉由注油压力以及弹簧54顶推,使防漏顶块53与拉杆31顶端紧密接合,使油液能确实灌入拉杆及夹头中,防止油液外漏。如图3C,当卸除拉杆31及夹头32,释放气压,使离合元件43被弹簧44推顶上移复位,将钢珠25推顶内凸于拉杆孔道24,即可挡住该防漏顶块53,避免其往下滑脱。如图4、图5、图6A、图6B、图6C所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亦包含马达10、转轴20、夹头组30以及加工液注入结构等部份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多加贽述。惟第二实施例以气动离合控制结构的主要技术再变更设计出手动离合控制结构。该手动离合控制结构包含一端盖61,组设于该转轴20近底端的轴身上,该端盖61下合径配设一下盖62,该转轴20底端以一扣环63抵挡于该下盖62的底边,防止下盖62脱离;该下盖62相对该转轴20的壁面环设一退珠槽621;该下盖62与端盖61之间设一弹簧64,常态地提供一将下盖62下推的力量,下盖内壁将钢珠25顶推内凸于拉杆孔道24中,俾嵌入拉杆31的珠槽33中,达到固定拉杆31的目的。反之,以手握住该下盖62外部并往上推拔,突破该弹簧64的弹力,使退珠槽621对应该钢珠25,拉杆31被往下抽离时,该钢珠25被拉杆的珠槽33顶推退入该退珠槽621中。本技术以气动控制结构或手动控制结构控制该钢珠25的部份珠缘凸出或退离拉杆孔道24,以达到结合拉杆或释放拉杆的目的,使组换拉杆及夹头以推拔动作即可轻易完成,方便、快速且定位准确,特别是气动控制方式,使本技术更可配合储刀仓进行自动换刀动作。虽然本案是以二个最佳实施例做说明,但精于此技艺者能在不脱离本案精神与范畴下做各种不同形式的改变。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案而已,非用以限制本案的范围。举凡不违本案精神所从事的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伯型
申请(专利权)人:欧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