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加工机电极旋转轴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75911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1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放电加工机电极旋转轴组,其包括有:一可供设置一马达及连接一外壳组的马达座;一穿设于该外壳组及一第一轴承的转轴,且其具有一与该马达动力连结的传动端及一一体成形的定位凸环,该定位凸环可供与该第一轴承及该外壳组相互抵顶定位;一贯穿该转轴轴心的油液通路;一与该油液通路相连通的油液管道;以及一套设于该转轴之外周缘的防漏垫圈,且该防漏垫圈置于该传动端及该外壳组之间,其中,该防漏垫圈具有一内缘高于外缘的斜锥面,此外,该外壳组与该马达座间并设有一向外连通的油液出口。(*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放电加工机电极旋转轴组,其包括有:一可供设置一马达及连接一外壳组的马达座;一穿设于该外壳组及一第一轴承的转轴,且其具有一与该马达动力连结的传动端及一一体成形的定位凸环,该定位凸环可供与该第一轴承及该外壳组相互抵顶定位;一贯穿该转轴轴心的油液通路;一与该油液通路相连通的油液管道;以及一套设于该转轴之外周缘的防漏垫圈,且该防漏垫圈置于该传动端及该外壳组之间,其中,该防漏垫圈具有一内缘高于外缘的斜锥面,此外,该外壳组与该马达座间并设有一向外连通的油液出口。【专利说明】放电加工机电极旋转轴组
本技术涉及放电加工机,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放电加工机的电极旋转轴组。
技术介绍
自古代起,人类就有将材料以加工、组合而制成工具使用的能力,而如今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达,更多不同特质的新材料陆续被发现与使用,然而这些新材料往往具有高硬度、高韧性等特性,要加工制成工具不易,且亦有需要进行精细加工的需求,故加工方式也不止步于传统的切削式加工,更有如放电加工等适合新材料的高科技加工方式存在,其主要用来加工制作各种具有复杂形状的孔穴与零件。 现有的装置如图1及图2所示,其电极旋转轴组I于一外壳组3中穿设有一转轴4,该转轴4的一端为一与一马达2动力连结的传动端4a,另一端为一设有一夹头组4c的夹头端4b,该传动端4a及该外壳组3间设有一垫片6,且于该外壳组3中设有一第一轴承3a套设于该转轴4借此使该转轴4保持转动的顺畅。该转轴4外套设有一定位套环4d,该定位套环4d以一定位螺丝4e螺锁固设于该转轴4上,并靠定于该第一轴承3a处,该垫片6及该定位套环4d使该转轴4得以定位于该外壳组3内。 此外,为了加工的需求,该电极旋转轴组I设有一贯穿该转轴4轴心的油液通路4f以及一与该油液通路4f相连通的油液管道5,而该油液管道5与该油液通路4f间以一旋转接头5a连接,以于该转轴4旋转放电加工过程中,输送加工液之用。 该电极旋转轴组I另有一端盖7a及一盒体7b套设于该夹头端4b外,该端盖7a组设于该转轴4的该夹头端4b,该盒体7b为一开口朝该传动端4a的空心盒体,并以至少一螺件7c沿自该传动端4a向该夹头端4b的方向螺锁固定该盒体7b及该端盖7a。 然而,现有装置仍存在诸多的缺点与不便,其一是于该转轴4旋转时,自该旋转接头5a溢漏的加工液会渗入该电极旋转轴组1,并落于该垫片6上,可能因此渗入该转轴4轴心而发生故障,另外,即便溢漏的加工液未直接自该垫片6渗入该转轴4之中,其依然会留存累积于该电极旋转轴组I内,满溢时仍会致使溢漏的加工液渗入该转轴4,而欲排除溢漏的加工液只能等待其自行挥发,对于放电加工作业会造成很大的妨碍。 其二,该转轴4以该定位套环4d定止于该外壳组3内,虽可以于该转轴4顺畅转动时同时达到定位的功效,然而此一方式却需要大幅仰赖该定位螺丝4e与该定位套环4d的组装精准度,组装该定位螺丝4e螺锁的精度不佳时会造成该转轴4偏移,造成加工瑕疵。 其三,该端盖7a及该盒体7b沿自该传动端4a向该夹头端4b的方向螺锁固定,其螺孔开口朝向该外壳组3,于组装时必须先组装该端盖7a及该盒体7b,再安装该外壳组3。反之欲维修、拆解该盒体7b时,则得先拆解整个该外壳组3与该转轴4,方可拆解该端盖7a及该盒体7b,拆装的步骤死板固定且复杂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综合上开先前技术的缺点,大致上包括无法防漏、定位失准、盒体及端盖拆装不易等缺陷。而鉴于解决上述缺点,本技术提出一种放电加工机电极旋转轴组的方案,该方案具有可以有效排除溢漏的加工液、确实保持转轴定位的准确性且拆装灵活方便的优点。 本技术提供一种放电加工机电极旋转轴组,其包括有: 一马达座,该马达座供设置一马达,并供连接一外壳组; 一转轴,其穿设于该外壳组中,且该转轴具有一与该马达动力连结的传动端,该转轴具有一贯穿其轴心的油液通路; —油液管道,其一端连通于一油液源,另一端以一旋转接头自该传动端连通于该油液通路; 一防漏垫圈,其套设于该转轴的外周缘,且置于该传动端及该外壳组之间,其中,该防漏垫圈具有一斜锥面,该斜锥面的内缘高于外缘,该外壳组与该马达座间并设有一向外连通的油液出口。 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外壳组包含有一上壳体及一接于该上壳体底端处的下壳体,且于该下壳体处设有一第一轴承,以供该转轴可轴转地穿设于该第一轴承内。 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转轴具有一与其一体成形的定位凸环,该定位凸环供与该第一轴承及该下壳体相互抵顶定位。 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转轴的另一端为一穿过该外壳组的夹头端,该夹头端供一夹头组装设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其中,该夹头端外套设有一头端部,该头端部包括有一端盖及一盒体,该端盖组设于该转轴的该夹头端,该盒体为一开口朝该传动端的空心盒体。 上述实施例中,其中,该盒体沿平行该转轴的轴向设有一螺孔,该螺孔供一螺件沿自该夹头端向该传动端的方向螺锁固定该端盖及该盒体。 上述实施例中,其中,于该外壳组内另具有一为该转轴所穿设的第二轴承,该第二轴承位于该下壳体近该头端部处。 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马达具有一转动轴,且该转动轴与该转轴间以一传动组动力连结。 上述实施例中,其中,该传动组由一连接于该转动轴的第一齿轮及一套设于该转轴的第二齿轮,该第一齿轮与该第二齿轮相互啮合。 本技术的防漏垫圈具有一斜锥面,该斜锥面的内缘高于外缘,借此,溢漏的加工液滴落时会沿该斜锥面朝远离该转轴的方向滑落,故该防漏垫圈亦可与该转轴保持一较大的空隙避免摩擦,且该外壳组与该马达座间并设有一向外连通的油液出口,可供溢漏的加工液确实排出该电极旋转轴组外。 本技术的定位凸环与该转轴一体成形者,无须加以定位螺丝螺锁固定,如此不仅省去螺锁的繁复,亦可避免组装的定位螺丝精度不佳造成该转轴定位偏移,同时保有现有的定位套环的功效,且一体成形的该转轴与该定位凸环于制作上较分两部件制作省事容易。 本技术的端盖及该盒体间以至少一螺件沿自该夹头端向该传动端的方向固定该端盖及该盒体,仅需自该夹头端方向施用一螺丝起子即可拆解组装该端盖及该盒体,于整体组装拆解时亦没有先后顺序的问题,更适合搭配换刀装置一并使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装置部分分解图。 图2为现有装置的剖面图。 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的部分分解图。 图5为本技术的动作剖面图。 图6为本技术的动作部分剖面图。 图7为本技术的动作立体示意图。 【符号说明】 <现有装置> I电极旋转轴组 28马达 3外壳组 3a第一轴承 4转轴 4a传动端 4b夹头端4c夹头组4d定位套环 4e定位螺丝 4f油液通路 5油液管道 5a旋转接头6垫片端盖7a 7b盒体7c螺件 〈本技术〉 10电极旋转轴组 20马达座21马达 22转动轴23第一齿轮 24第二齿轮 30外壳组31上壳体32下壳体 33第一轴承34第二轴承 350型环 40转轴41传动端 42夹头端 43夹头组44定位凸环 45油液通路 50油液管道51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放电加工机电极旋转轴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一马达座,该马达座供设置一马达,并供连接一外壳组;一转轴,其穿设于该外壳组中,且该转轴具有一与该马达动力连结的传动端,该转轴具有一贯穿其轴心的油液通路;一油液管道,其一端连通于一油液源,另一端以一旋转接头自该传动端连通于该油液通路; 一防漏垫圈,其套设于该转轴的外周缘,且置于该传动端及该外壳组之间,其中,该防漏垫圈具有一斜锥面,该斜锥面的内缘高于外缘,该外壳组与该马达座间并设有一向外连通的油液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月照
申请(专利权)人:欧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