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根际微生物(rhizosphere microbe)是在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内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其种类有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一般数量比根际外多几倍至几十倍。它们和植物间是互生关系,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根据植物根系与根际微生物共存形式又分为多种形式,最常见的如豆科植物与相应的根瘤细菌、外生菌根、内生菌根以及病原菌复合体等。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学与分子生态技术迅速发展,微生物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合的显微镜观测成为了解根际微生物的有力工具。荧光原位杂交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分子细胞遗传技术。它以荧光染料标记的16S rDNA和16S rRNA寡核苷酸序列作为探针,按照两个核酸的碱基序列互补原则,将荧光素标记的探针直接原位杂交到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也可使用生物素标记的探针,再加入标记有荧光素的生物素单抗),通过荧光检测系统和图形分析技术对染色体或DNA纤维上的DNA序列进行定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检测植物根际微生物的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植物根系片段的固定;(2)荧光原位杂交;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和所述步骤(2)之间还包括如下步骤甲:将完成步骤(1)的植物根系片段用0.0001至0.1mol/L焦磷酸四钠水溶液进行处理,然后弃去所述植物根系片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贵兵,王雨,尹澄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