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飞机试验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以往的飞机结构静力、疲劳试验加载时,通常结构最大变形达Im 1. 5m,因此加载作动筒行程最大为1. 5m ;若结构变形大于1. 5m时,则采用串联2个作动筒的方式进行加载。随着飞机结构设计理念的改进及材料性能的提高,结构柔性增大,且大型飞机中大展弦比、长直机翼使得结构最大变形往往超过了现有设备的加载行程,从而带来了试验中由于变形导致的预置作动筒进行偏转角度加载的问题。继续采用串联作动筒的试验加载方法不仅安装工作量大,还增加了试验控制的难度;而设计、使用大行程作动筒,不仅使加载承力系统高度增加,还使试验成本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飞机结构试验中,采用现有小行程作动筒实现结构大变形部位的加载,且加载精度高的加载系统。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飞机结构试验的加载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种用于飞机结构试验的加载系统,其包括加载承力系统、加载横梁、导向定滑轮、动滑轮套件、加载连接件、第一力传感器、第二力传感器、加载作动筒,加载横梁搭架在加载承力系统上,导向定滑轮固定在加载横梁上,动滑轮套件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飞机结构试验的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加载承力系统、加载横梁、导向定滑轮、动滑轮套件、加载连接件、第一力传感器、第二力传感器、加载作动筒,加载横梁搭架在加载承力系统上,导向定滑轮固定在加载横梁上,动滑轮套件安装在加载作动筒顶端,加载作动筒固定在承力地坪上,而加载连接件环绕动滑轮套件和导向定滑轮,一端与加载横梁相连,另一端连接第一力传感器,并与杠杆系统末端相连,第二力传感器设置在作动筒与动滑轮套件之间的加载连接件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建军,王征,夏峰,张文文,赵立名,张建锋,田东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